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

  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净宗经论随之次第翻译,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两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经历一千余年的选择,直到近代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宗根本经典:

  1、《佛说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

  2、《佛说阿弥陀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3、《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

  4、《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唐般若奉诏译)

  5、《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唐般刺密谛译)

  6、《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留支译)

  五经一论的选定,使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都非常详尽。其内容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为释尊说法的时间和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所以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

  (一)《佛说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本经内容:本经内容详瞻,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前,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卓超。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圆成净土,自致作佛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地平无山、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道场,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忻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世界的凡夫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以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二)《佛说阿弥陀经》

  本经乃佛门修持大乘经典中,最为普及。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

  本经内容:释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广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在本经中,罗什大师翻译的“一心不乱”,在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为“系念不乱”(把持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玄奘大师翻译为“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正念不乱)。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之后又对这部经的重新翻译,不知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观经》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

  本经内容: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地面庄严);(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察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之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之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观经》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唯一慈航。

  (四)《华严经…

《净土宗入门 三 净土宗经论:五经一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