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本尊阿彌陀佛 第七章 現代啓示

  

第七章 現代啓示

  作爲大乘佛教特別法門的淨宗,修持方法極爲簡易,而其義理與境界卻又無限深邃。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流現的西方淨土,舉體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與華嚴玄門義理無二無別。西方極樂世界既是淨業行人的終極歸宿,又含攝著宇宙法界的無窮奧秘;既具清淨莊嚴的美質,又不乏科學認知的價值。淨宗內蘊的潛質,勢將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而彰顯。

  

一、淨土妙嚴與科學美

  科學以觀察現象、提出假設、建構數學模型、經由實驗證明等爲特點,大多由人的第六識分別識來完成。淨土則是離心意識以無分別的般若智慧來觀照的對象,因此淨宗可以說是一種殊勝的科學,是建立在般若基礎上的。淨宗與科學難以作簡單的類比,而美或能充當溝通二者的信使。

  西方科學經曆著從重視美到傾向經驗最後又回歸美的螺旋式的發展。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與柏拉圖認爲形式美是世界的本原實相,美具有先天性。柏拉圖說:“靈魂一見到美的東西就感到敬畏而戰栗,因爲它感到有某種東西在其中被喚起,那不是感官從外部曾經給予它的,而是早已一直安放在深沈的無意識的境域之中。”由此理念,衍生出美的兩種定義:其一,美是“一”的永恒光輝透過物質現象的朦胧顯現;其二,美是部分同部分、部分同整體之間固有的協調。

  而亞裏士多德開辟的注重經驗、邏輯與分類的科學路向把美看作是觀察者的個人特性,而不是自然事物的特性,這種觀念致令西方科學長期偏離美。本世紀以來,西方科學出現了一種引人注目的逆轉。西方前衛科學家開始注重美,認爲美是科學探索的原動力,是發現科學真理的最高手段,是衡量真理的第一標准。愛因斯坦一生尋求對世界本質的了解,堅信自然的基本設計應是簡單與和諧。這一理念引導他作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科學發現。海森伯說過:“探索者最初是借助于這種光輝(指美的光輝——注),借助于它的照耀來認識真理。”德國數學物理學家魏爾更把美推到科學認識至高無上的地位:“我的工作總是力圖把真和美統一起來,但當我在兩者中挑選一個時,我總是選擇美。”分子生物學創始人詹姆斯·沃森曾提到美如何引導他們發現了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理論物理學家狄拉克甚至將由美求真視作科學探索的唯一動因:“我沒有試圖直接解決某一個物理問題,而只是試圖尋找某種優美的數學。”事實上,對理論形式的美的揭示,常常導致對理論內涵的深刻把握。總之,科學的真與科學的美有高度的一致性。

  現代物理學家探究亞原子微觀世界,對物質內部構造的優美、和諧、對稱、質樸等規則性表示驚歎,他們相信宇宙是按照美的數學原理運行的。

  從表象來看,我們生活在一個醜陋雜亂的世界中,然在物質結構內部(亞原子世界)卻存在著優美的秩序;用佛理诠釋,這個宇宙是衆生共業所感的穢土,在穢土深層,含藏著一套與妙明真心相稱的優美法則(此乃染淨相雜之阿賴耶識所致)。衆生諸煩惱中,有如來身俨然不動。心、佛、衆生叁無差別;淨土穢土,理體無二。然娑婆衆生心性濁染,不能顯發深層美質。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從妙明真心流現的妙嚴淨土,將心性深層美質充分彰現。所以,探究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從現象界契入本質界,對把握美的本質,啓迪科學真理的發現,均具有無可估量的價值。茲擬從科學美要素:對稱、簡單、透亮,對照西方淨土的境況,略施討論。

  一、對稱性

  對稱意味著整體的和諧與結構的有序,即部分與部分以及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固有和諧。從人體到建築,從微觀原子世界到宇觀河外星系,均貫穿著對稱性原則。對稱性是物理理論的最本質特性。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亞原子水平上存在一種鏡象對稱,那裏的每一粒子都對應有一個質量相同性質相反的反粒子。根據對稱性原理,物理學家成功地預測到反粒子與虛粒子的存在。

  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景物,諸如宮殿樓閣、蓮花寶樹、寶網鈴铎、幢幡寶蓋等從整體到部分無一不體現出對稱性法則。試以寶樹爲例,西方淨土寶樹欄楯樓閣遍布,互爲間飾,每一宮殿外悉有寶樹圍繞,一重寶樹又間以一重欄楯。每棵寶樹上,有七重羅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華麗璀燦,諸天童子自然在中。衆多寶樹整齊布列,莖莖相望,枝葉相向,華實相當,有極強的對稱美感。琉璃地下的金剛七寶金幢,八角八方,具正方體對稱,四根寶柱的平衡對稱,給人以穩健剛美的愉樂。

  量子力學昭示:物質本性具有機整體性。每一粒子在一沒有終結的怪圈中由所有其他粒子組成。粒子內部又顯示出結構有序性。原子內部的原子核具有太陽系運轉般的有序軌迹。微觀世界、宏觀世界與宇觀世界具同構對應。

  西方淨土的結構和諧美,觸目可觀。七寶地面上,有天華樹華隨風播散,飄墜于地,依顔色作種種排列組合,青黃赤白,間飾錯致,組合成光色形相對稱和諧的圖案華毯。遍布佛國的蓮華,一一蓮華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有百種珍寶的光色;葉上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明,映飾著蓮華。無量寶蓮華構成西方淨土整體(大系統)的和諧對稱,每一蓮華一一葉脈的光色圖案,又構成局部(小系統)的和諧對稱,整體與局部相得益彰。和諧對稱美體現在西方淨土從巨系統到微系統的各個層面。深廣無際,窮微極妙,無能稱量。這種和諧對稱性體現出一真法界的本質特性,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與認知價值。

  二、簡單

  簡單是真的印記(拉丁格言),前衛科學家們豐富發展了這一理念,認爲一個美的理論應契合最經濟法則,缺一不行,多一不可。海森伯曾雲:“如果自然界把我們引向極其簡單而美麗的數學形式……我們就不得不認爲這些形式是“真”的,它們是顯示出自然界的真正特征。”在宇宙森羅萬象中,簡單性存在于一切複雜性之中。

  西方極樂世界無量華麗的景觀中,貫穿著簡單性法則,西方淨土諸種景相,以圓形爲基模,衍生出無量繁富的形相。諸如蓮華、寶池、幢幡、宮殿、聖衆圓光等。《觀經》所述十六妙觀,日觀排第一,以落日懸鼓作觀想西方淨土的下手處,表明簡單性與西方淨土多樣化景觀耦合的深意。

  西方淨土的簡單性含攝豐富性,是故簡單而不流于單調,從簡單(一)衍生成複雜(多),多樣化統一,簡單與繁富並行不悖,相得益彰。譬如,西方淨土有如意珠王,湧出金色光明,其光可以化爲百寶色鳥,亦可變現光臺、樓閣、樂器等。由無而有,由有轉空,隨心回轉,不可思議。

  極樂世界遍布樓閣精舍、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雨天樂、色光聲香等,諸往生者遊曆其中,獲得賞心悅目的快感,表證西方淨土簡單與複雜的高度協調。審美經驗告訴我們,單調的景物難以吸收人的注意力(信息量少故),過于複雜的圖案則加重人的知覺負荷而阻抑審美觀賞。故而,簡單與繁富的中道——多樣化統一,即是簡單性美學原理的本質內涵。西方淨土景物在無盡的重複中閃爍著無窮的變化,給人以奇妙而特殊的感受。圓融不礙行布,行布不損圓融,既富麗繁複又不雜亂無章,既和諧統一又不陷入單調枯燥。這種高層次的審美對本土的建築、繪畫、音樂、園林設計等均有甚深的啓發意義。

  中國文化之源《周易》亦具簡易的特質,現代自然科學大多將簡單性視爲真理評判標准之一。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不僅顯現簡單與複雜的和諧統一,而且,淨宗修持方法即是簡單性的最好注腳,只要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方便,便可蒙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叁界,成就佛道。用功精純,亦可契證叁昧,以佛心入無生忍。證知六字洪名即具至極之美,是如來的性德光輝,是悲智的結晶。

  叁、透亮

  物質由基本粒子組成,基本粒子具正負電荷,最終表現爲波動(動態形式),是一種連續的變化,是能量的連續“舞蹈”。婆羅門教以濕婆的舞蹈與旋律表現宇宙動態統一、宏偉壯麗的形象。在日常審美體驗中,光與色的瑰麗璀璨,給人一種特殊的審美情趣,例如:落日、彩虹、熱帶魚、蝴蝶和花卉的美。

  西方極樂世界光色絢麗,晶瑩透亮,美不勝收。西方淨土的地面由無量珍寶自然合成。或以琉璃爲地,黃金爲道;或以紫金白銀爲地,百寶爲道。這些珍寶交相輝曜,光色瑩亮。地下又有七寶金幢支擎,衆寶流光溢彩,與地面珍寶之光互融交映。地面講堂宮殿,寶池樹林亦輻射光明,地面與宮殿壁柱上,如透亮的屏幕,隨意顯現十方佛國的景象。極樂世界不僅天人聖衆身有圓光,而且種種無情器物均能放光(高純度故)。西方淨土沒有日月(或雖有而不顯光),也沒有晝夜之分,光明恒常。光明不僅具照明之效用,而且能作佛事,消除業障,開顯慧光。極樂聖衆心光顯現,精明潔淨,十方世界無能比者。西方淨土種種景觀,光中有色,色中有光,光色參回,極具美感,令往生者賞心悅目,熙怡快樂。

  概言之,西方極樂世界的超然美無量深廣,上述叁項只是撷取與本土科學美相關者,略作對比。西方淨土的美是一真法界永恒光輝的徹底彰顯。娑婆穢土的美則是一真法界透過重重物質煩惑隔礙的朦胧而扭曲的折射。柏拉圖認爲純粹理念世界是完美的實在,而物質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與幻象,是殘缺不完美的,柏拉圖的這個觀點不無深意。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義谛妙境界相,我們研討西方淨土依正美質,或能獲得發現科學真理的良深啓迪,亦能窺探到森羅萬象宇宙生成的奧秘,願科學家于斯深加矚意。

  

二、淨宗玄門與前衛科學

  西方極樂世界以阿彌陀佛真如自性爲因,以願力爲增上緣,稱性而啓立,舉體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具無量玄門,其義理境界與華嚴十玄門無二無別。

  現代自然科學的迅猛發…

《本尊阿彌陀佛 第七章 現代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