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把人間的不美好化爲烏有。他們喜歡投入經驗快樂及情緒高昂的世界,所以他們總是不斷地尋找快樂、經驗快樂。
〖主要特質〗:快樂熱心、不停活動、不停獲取、怕嚴肅認真的事情、多才多藝、對玩樂的事非常熟悉亦會花精力鑽研 、不惜任何代價只要快樂、嬉笑怒罵的方式對人對事。
〖生活風格〗:愛講自己經驗,喜歡製造開心,人生有太多開心的事情等著他。
〖人際關系〗:
活躍型(Adventurer)活躍型的你,就是如此這般:樂觀、精力充沛、迷人、好動、貪新鮮、五時花六時變……「最緊要玩得開心」就是你的生活哲學!你們很需要生活有新鮮感,所以很不喜歡被束縛、被控製。你的活力是玩的活力,又跟第叁型的成就型又有所不同,相信你們是活動高手,樂此不厭!
〖不耐煩、沖動、上瘾〗
好玩、享樂主義行頭的活躍型,做事欠缺耐性,因爲你們都很怕悶。不耐煩之余,也很易沖動行事,因第七型的朋友做事鮮有周詳計劃,很講即慶,想做就去做!但你們必須要小心,就算遇上一種玩意、興趣你十分喜歡,也得學習不要沈迷下去!始終要顧及自己的身體及其他事情啊!(我這樣說是因爲第七型的人比其他型的人更上煙瘾、毒瘾、賭瘾、或者打機瘾等等等等,小心!)
〖基本恐懼〗:被剝削,被困于痛苦中
〖基本欲望〗:追求快樂、滿足、得償如願
濟公活佛(1130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臺山永甯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初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爲禅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臺山梵響》中。懂醫術,爲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淨,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
第八型:領袖型,能力型(Leader)【大勢至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權力
〖基本困思〗:我若沒有權力,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追求權力,講求實力,不靠他人,有正義感,要話事,喜歡做大事;是絕對的行動派,一碰到問題便馬上采取行動去解決。想要獨立自主,一切靠自己,依照自己的能力做事,要建設前不惜先破壞,想帶領大家走向公平、正義。
〖主要特質〗:具攻擊性、自我中心、輕視懦弱、尊重強人、爲受壓迫者挺身而出、沖動、有什麼不滿意即場發作、主觀、直覺。
〖生活風格〗:愛命令,說話大聲、有威嚴,報複心理、愛辯論,靠意志來掌管生活。
〖人際關系〗:
領袖型(Leader)很多領袖都有以下特質:豪爽、不拘小節、自視甚高、遇強越強、關心正義、公平。你們清楚自己的目標,並努力前進。由于不願被人控製,且具有一定的支配力,所以你們很有潛質做領袖帶領大家。由于你們都較好勝,有時候會對人有點攻擊性,讓人感到壓力。
〖侵略、挑戰、反叛〗
第八型的你通常身兼領袖身份,可以有權力全權安排,也可指揮他人。由于你們的動力較強,有時會予人侵略之感,而這個也是你本身的動力源頭,你很有爭勝及控製的欲望,但卻要小心運用,不要用之傷害別人!此外,你專向難度及規範挑戰,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任性。所以很可能,媽媽叫你不要做的東西,你偏不聽;老師要你學的,你偏扮傻……你會是這樣子嗎?要是真的話,會是于你有益嗎?
〖基本恐懼〗:被認爲軟弱、被人傷害、控製、侵犯
〖基本欲望〗:自己決定生命的路向,捍衛本身的利益,做強者。
大勢至菩薩:梵語稱“摩诃那缽”,現今在極樂世界,爲第二順位遞補佛位的菩薩。《觀無量壽經》載,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叁塗(指地獄、餓鬼、畜生“叁惡趨”)得無上力”,因此稱爲大勢至菩薩。他頭頂寶瓶內存智慧光,讓智慧之光普照世界一切衆生,使衆生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根據《觀無量壽經》記載:大勢至菩薩以獨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間衆生,使衆生能解脫血光刀兵之災,得無上之力量,威勢自在,因此,大勢至菩薩被認爲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處天地震動,保護衆生,免受邪魔所害。
第九型:和平型,和諧型(Peacemaker) 【彌勒菩薩潛質】
【欲望特質】:追求和平
〖基本困思〗:我若不和善,就沒有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須花長時間作決定,難于拒絕他人,不懂宣泄憤怒;顯得十分溫和,不喜歡與人起沖突,不自誇、不愛出風頭,個性淡薄。想要和人和諧相處,避開所有的沖突與緊張,希望事物能維持美好的現狀。忽視會讓自己不愉快的事物,並盡可能讓自己保持平穩、平靜。
〖主要特質〗:溫和友善、忍耐、隨和、怕競爭、無法集中注意力,有時像夢遊、不到最後一分鍾不會完工、非常倚賴別人的提醒、注意力集中在細節、次要的事、對大多數事物沒有多大的興趣、不喜歡被人支配、絕不直接表達不滿,只是陽奉陰違。
〖生活風格〗:愛調和,做事緩慢,易懶惰、抑壓,生活追尋舒服。
〖人際關系〗:
和平型(Peacemaker)在很多情況,你們都是和平使者,善解人意,隨和。你們很容易了解別人,卻不是太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會顯得優柔寡斷。相對地說,你們的主見會比較少,甯願配合其他人的安排,做一個很好的支持者,所以你是比較被動的。
〖怕羞、怕事、懶惰〗
和平型的你與世無爭,渴望人人能和平共處,很怕引起沖突,是不顯眼的一個。由于從不試圖突出自己,你們會比較怕羞、怕事,也很容易有躲懶的意欲,因爲你喜愛和平,不喜愛辛勞,所以你也不會PUSH自己!若你心想幹一番大事,則要好好鞭策自己啦!
〖基本恐懼〗:轉變與壓力,失去平衡
〖基本欲望〗:維系內在的平靜及安穩
彌勒菩薩(布袋和尚):俗名張契此,號長汀子,奉化大橋鎮長汀村人,生于後梁亂世,矢志出家,常背一布袋出遊四方,性豪放喜結善緣。契此圓寂時端坐在一塊盤石上,說偈語道:“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言訖,溘然而逝。人們這才悟到,原來這位胖大和尚就是彌勒佛的化身。以後人們便按照他的模樣塑成了中國式的大肚彌勒佛,供奉在天王殿中,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門前就可看見笑意盈盈的彌勒菩薩,好像歡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遊客。以下的詩偈,最能說明菩薩的滿腔歡喜:
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
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間難忍之事;
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彌勒菩薩偈語選》:
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有人唾老拙,隨它自幹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
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一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睹人青眼在,問路白雲頭。
即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
——《插秧偈》
第十型:究竟型,圓滿型(satisfactory)【佛陀】
【欲望特質】:無欲無求
〖基本困思〗:大徹大悟
〖主要特征〗:世尊佛陀,意譯覺者、知者、覺。覺悟真理者之意。亦即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法之性相,成就等正覺之大聖者。乃佛教修行之最高果位。用現代的話來說,是一個對于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又被稱爲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覺者。
〖主要特質〗:佛的特質,概括來說就是悲、智、力,一般我們說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雄大力。佛的慈悲是普緣法界一切有情,對一切衆生都象對自己的獨生子一樣,與樂拔苦,一個衆生也會不舍棄;佛的智慧是遍知法界一切諸法,了解一切衆生;佛的力功德是無時無刻不在幫助衆生,而且只要有機會幫助,不會錯過一分一秒的時間,及時給與最正確最恰當的幫助。
〖生活風格〗:平等,大智,大悲;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人際關系〗:
具足對其余衆生從怖畏中救度之善巧方便,因了知所有救度衆生的方便之故;遍知度生方便者,是因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之故;方便波羅蜜多究竟圓滿者,是因以發心與加行串習究竟,所得證德究竟圓滿之故。
〖大雄、大力、大慈悲〗
圓滿型的佛陀,從二障、四魔、染淨粗細十二支因緣等一切粗細怖畏中完全解脫。猶如金輪王勝伏一切違品,自在統治四洲。
〖基本恐懼〗:金剛不壞,安忍莊嚴
〖基本欲望〗:無欲無求
《釋量論》中如是說:若左以檀香供佛,右以斧頭砍佛,佛毫無貪嗔偏袒,平等相待。
世尊佛陀,唯一行持饒益有恩無恩一切衆生之事業,因斷盡耽著親怨的貪嗔及種子,並獲得平等觀照一切親怨的究竟智慧之故。如一母有二子,一爲瘋子毆打母親,一精神正常承事母親,然母親平等慈愛孩子,無有偏袒。
譬如,提婆達多常常害佛,一次爲學佛陀神通,食毒鸠之毒物,極其痛苦,向佛求救。佛說:“我待你如羅睺羅,若我心有親疏偏袒,病則不愈;若無不平等心,汝病即刻痊愈。”果然提婆達多立即痊愈。
一次提婆達多欲害世尊,便假意請佛入城,卻于路邊暗埋醉象,欲趁機踏死佛陀。佛率五百弟子前往城內,城中人擔心佛爲醉象傷害,便站在城頭,請佛莫入。時醉象甩動鼻子,直奔佛陀,佛陀毫無畏懼,徑直迎上,伸開五指,作獅子吼,醉象伏地受法,從此馴服,不敢害人。
另有一次,有人請佛應供,欲害世尊,暗中在門檻下設置火坑,上以物覆蓋,且于飯菜中下毒。佛過門檻時,火坑自動暴露,成爲清涼蓮池。此人見後,甚是驚訝,認爲佛具神通,便坦言道:“此飯菜有毒,勿食。”佛說:“食之無妨。”結果佛陀安然受用飯菜。由此可見,佛已解脫水火、毒藥、刀兵等一切怖畏。《寶性論》說:“諸法圓滿覺菩提,一切諸障能禁止,宣說道谛及滅谛,如是四種無所畏。”
是故,佛陀已遠離一切粗細不平等心,無任何親怨偏執,無論何等有情,僅須歸依佛陀,佛陀決定平等救護。
佛世時,舍利弗尊者教導兩位弟子,一位修不淨觀,一位修數息觀,然修持頗久,未獲成就,便欲廢棄不修。後二人拜見世尊,世尊問二人在家所作行業。修數息觀者言己作守墓之事,修不淨觀者說是打造金器,世尊便令二人交換修法,守墓者修不淨觀,打金器者修數息觀,不久二人皆證聖果。因此,佛陀度人極爲善巧,能契合衆生根機及時機,故受教衆生皆得救度。
又如,佛陀弟弟難陀因貪戀妻子不願出家,佛以種種方便度其出家,然其出家後,不學律儀欲逃,佛以神變帶他至雪山,指一盲眼母猴問:“母猴與汝妻,何者更美?”難陀說:“我妻甚美。”佛陀又帶其至天界,觀看天宮。難陀見天子被天女圍繞,享受大安樂,在一座天宮中,內有衆多天女,然無天子,難陀問:“此爲何因?”彼等回答:“在人間,難陀守持戒律,將轉生天界,此即其天宮。”
難陀甚是歡喜,回來見佛,佛問:“汝見天境否?”難陀說:“見!”“天女與汝妻,何者更美?”“與天女相比,我妻子如母猴般醜陋。”
從此難陀持戒極清淨。然佛對衆比丘說:“難陀爲得善趣果報而出家,汝等是爲涅槃,道不相同,勿與難陀言說同坐。”衆比丘皆依教奉行,難陀甚是苦惱,便想:“其余比丘舍棄我,然阿難爲我弟弟,應善待與我。”如是便去阿難前,阿難亦起座遠離,難陀問:“爾等爲何如此待我?”阿難說此乃世尊教導,難陀聞言甚是悲傷。時世尊來問:“難陀,是否願往地獄觀看?”難陀應允。如是世尊又以神變帶他去地獄,難陀在地獄中見一口空鍋,下燃有烈火,旁有衆多獄卒圍繞,便問:“鍋內爲何無人?”獄卒告知:“世尊弟弟難陀爲得天人安樂,守持戒律,將生于天界享福,然福報窮盡,便轉生此處。”難陀聞言恐懼萬分。
難陀返回人間後,因明了輪回善趣果報亦無實義,從此放下貪執,連細微學處亦無違犯,成爲佛弟子中護持根門第一。佛陀以善巧方便度化貪心極重的難陀,亦用方便度化嗔心猛烈的指鬘、癡心深重的周利槃特等。可見對任何根性之衆生,佛陀皆能以方便善巧度化。
般若真空無有生滅,也無垢淨增減之說,
真空境內無有一物,一切感受皆心映射。
《內心解讀 叁、本來分:洞悉內心世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