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內心解讀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與不共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與不共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所以空性如來藏中就沒有真實不壞的色法,也沒有受想行識諸法。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諸根(身體浮塵根及勝義根也就是腦神經),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在空性如來藏中也沒有眼識界等等六識。在空性如來藏中也沒有“無明”“無明盡”“老死”“老死盡”等十二緣取的法,也沒有苦集滅道四谛的法。空性如來藏中沒有“智慧”之法,也沒有“證得智慧”之法。因爲空性如來藏中沒有能證,所證,能得,所得之法的緣故。

  

佛爲醫王 法如良藥

  反觀自心,會發現我們習慣于以分別心分黨,總是主觀地將人群分成種種派別,然後加以區別對待。我們分別一類是自方的親友,認爲是自己人,應百倍愛護;一類是敵方,損害過自己,或者自己看不慣,應當施以報複,甚至一個好臉色也不能給;還有一類是無利無害的中庸,對他們置之不理。我們還會把人們分成尊卑、高下、善惡等,只對一方友好,態度恭敬,而輕舍另一方,漠不關心。這種狹隘的黨派分別,使我們的慈悲也帶有濃厚的黨派色彩。

  即使只是幾個人的圈子裏,我們還是習慣劃分自方、他方,對自方貪執、對他方嗔恚;而且在自方當中仍會繼續分類,誰是最親密,誰是一般親密。如此大大小小的偏執,使我們産生各種不平等的心態和行爲,而障礙大慈大悲,導致無法去愛一切衆生。所以,首先應當修成平等心。

  學習佛法,研究十型,洞悉自我,探討人性。遷惡向善,閑邪存誠,對症下藥,得大光明。于法義當生起藥品想者,即如病者對醫師所配良藥,生起珍視愛惜之心。如是,對法師所說教授與教誡,了知其重要性後,當從多方面努力珍惜愛執,莫令此等珍貴教授,由忘失正念等原因而受到損壞。

  譬如,醫生給絕症患者叁顆藥丸,並囑咐道:“唯我此藥丸,能救你命,此藥一旦丟失,則再無他法可治。”如此病者定會極其珍愛此叁顆藥丸,並善加保存。如是,我等對于法師所說治心的教授教誡,理應珍愛,執持于相續中不令忘失。譬如,有人聞受要法,非常珍惜,不願意忘失,故于聞法時,即記錄重要法義;平時行走時,亦緣此法義思惟;晚上入睡前,還要憶念善知識教言。若忘失,亦畏懼失壞法義之過患。若能具有如是心態,即爲于教誡起妙藥想。

  

  

十型性格特征介紹

  

  一號完美型性格特征介紹

  核心價值觀: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對錯,做事情守規矩,有原則

  注意力焦點:我如何才能避免出錯?

  情緒反應:當事情一錯再錯時會有情緒,埋怨,自責。

  行爲習慣:經常關注哪出錯了,哪裏是否符合標准和要求?

  氣質形態:整齊端正,腰板直,目光如炬,嚴肅拘謹,衣著整潔,喜歡穿同樣款式的衣服和每天的裝梳都大同小異。

  行爲動機:做事力求完美,有原則、有標准、理性正直,時常壓抑自己人性中不宣的一面,怨而不怒。

  性格傾向:內向、被動、批判;關注錯誤,糾正錯誤、持續監測,喜歡每件事都井井有條,順序編排;急于把事情辦好,努力完美;有理性、獨立、勤奮工作有責任、成熟、有目標、且看中效率;對自己和他人都很喜歡批評、沒耐性、吹毛求疵;先工作,後享樂;壓抑沖動和渴望;過度剛性;將高尚作爲自己的報酬;嘴邊常挂著『應該怎樣做』這句話;一向堅持自己的原則,很難容忍其他不同意見;個性嚴謹,嚴格沒有笑容,不拘言笑;很少顧及家人,喜歡雞蛋裏挑骨頭,常埋怨和生氣他人做事不夠好;是一個合理、實際、腳踏實地的人。

  精力浪費處:大小事件都不敢委托他人,事必躬親是完美型的人物最浪費精力的地方,另外,做事細心,太注意小節,也是將精力消耗而無法有大建設、大進展。

  早年認同--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原因:也許有個較嚴厲或自我要求很高的長輩,很善指導和批評。由于從小得不到別人的鼓勵和贊美,所以在極度渴求下,轉而要求自己要做得盡善盡美,由于有要求完美的心,因此時時刻刻自我反省,反省的結果發覺自己不夠努力,又會苛責自己,讓自己的良心受譴責,因此活得好累、好辛苦,此時此刻如果又看到別人舒服、懶散、自由自在,不由得會恨從心上生,懊惱、沮喪又怨恨。

  

  一則“嚴以律己”的祖師公案: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紫柏大師,平日吃飯之前必先禮佛。一日,有客人來訪,大師很歡喜,無意中先吃了一口,他發覺後就對知事說:“今天有犯戒的人,我讓你痛責他叁十棒,如果責打輕微,就須加倍。”知事聽後大驚,不知道是誰。片刻,大師將木杖交給他,自己匍伏在佛像前,受了叁十棒,大腿被打成了黑色。大師說:“衆生無始以來的習氣深厚,如油入面,牢不可破,若折情不痛,就不易調伏啊!”

  大師飯前必先禮佛,此即不忘佛陀恩德,他嚴以律己,認爲一念忘失念恩,就是犯戒,所以嚴厲責罰自己,以對治習氣。我們應以大師爲榜樣,恒時以憶念佛恩的意樂精勤供養叁寶。

  

  二號助人型性格特征介紹

  核心價值觀:我的天職是幫助他人。滿足他人需要,助人成功,不斷的付出

  注意力焦點:我被他人需要麼?別人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麼?

  情緒反應:他人漠視自己的幫助時會有情緒,愛驕傲。

  行爲習慣:經常關注我可以怎樣幫助到別人?

  氣質形態:笑容滿面,和藹可親,熱情可愛,天真爛漫,永遠有一張長不大的孩子臉,

  行爲動機:渴望被愛,受人感激和認同,善解人意,有同情心。

  性格傾向:外向、主動、感情豐富;關注去滿足重要的其他人;樂于付出,努力滿足他人的需要;想成爲他人不可缺少的;壓抑或疏忽自己的感受;有時會有強烈的寂寞感覺;不直接表達自己人感受;缺乏自主和想法;很希望被他人接受、並獲得他人的認同、尊重、愛護及欽佩;喜歡朋友並樂于傾聽他們的事情;對人熱情、友善、有愛心和有耐心;借著對別人的付出來表現自己;重視人際關系;不會直接向某人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但可能會向其他人抱怨;會掩飾或不去觸自己的焦慮;很難拒絕有求于自己的人,即使撥不出時間,也會犧牲自己成全他人;是一個關懷、樂于助人、慷慨的人。

  精力浪費處:全愛型的人由于太喜歡投入生活,太關心社會,反而把身邊日常生活應盡的義務給忘記了,尤其對自己的家庭總是忘了付出。由于全愛型的人是情感型的,所以平平淡淡,不夠刺激的家庭生活,會讓他們忽視或忘記,那麼家庭成員不免就有埋怨産生。全愛型的人在服務的輿奮中,常忘了自己的疲勞,所以全愛型的人不在乎時間爲別人付出時,可能有一天會忽然發現自己身心俱疲,累垮了。

  早年認同--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全愛型的人,小時候就經驗到,如果很乖巧,很討喜時,才會被長輩或周圍的人注意,所以他們就發展出,要想得到愛是必須相對地付出代價的,這就是有條件愛的産生。

  

  《阿阇世王受決經》中說:

  有一次,阿阇世王請佛應供,飯後佛陀返回祇洹精舍,阿阇世王就與耆婆商議說:“佛陀已經享用了飲食,我應當再作何種供養?”耆婆說:“應當點燈供養佛陀,作廣大燈供。”于是阿阇世王就下令准備一百斛麻油膏,從宮門一直點到祇洹精舍。當時有一位貧窮的老婦人,見到阿阇世王作此功德,深有感觸,就用乞討所得的兩文錢去油家買油膏。店主問:“老人家你如此貧窮,爲何不將討來的兩文錢用來買米糧,以維持生活,買此油膏有何用呢?”老婦說:“我聽說佛陀出世萬劫難逢,今生我竟然如此幸運能夠值遇佛陀,但卻不曾作過任何供養。今天我見阿阇世王作如此廣大的功德,心生羨慕,我雖然貧窮,但卻很想點一盞油燈供養佛陀,作爲後世安樂的資糧。”店主贊賞她的誠心,又特地贈送她叁盒油膏。老婦人親自將所得的五盒油膏供于佛前燃燈,當時她心想:“以這少許的油膏點燈,不到半夜就會息滅。”于是發誓:“若我後世成道如同佛陀,油燈應當通霄光明不滅。”然後頂禮而去。

  阿阇世王所供的油燈或滅或盡,而老婦人所供的油燈卻格外明亮,超勝余燈,且燈光通霄不滅,油膏也不窮盡。次日清晨,佛陀告訴目犍連:“天亮了,你可以去息燈。”目犍連遵照佛的吩咐,次第息燈。其它油燈都息滅了,唯獨老婦人所供的油燈,連息叁次都不滅。目犍連就舉起袈裟來扇油燈,但是燈光反而更加明亮,于是他又用神通引來隨岚風吹油燈,但燈光反而愈發熾盛,光明向上徹照梵天,旁照叁千大千世界,處處可見此燈的光明。佛告訴目犍連:“停住!這是未來佛的光明功德,不是以你的神力所能息滅的。這位老婦過去世曾供養一百八十億位佛陀,已從過去佛那裏得到了授記,但是因爲她專門致力于經法,沒有時間修習布施,所以感得今生貧窮。往後叁十劫時,她將成佛,佛號是須彌燈光如來,佛刹中沒有日月,人民身中皆具大光明,光明相照,如忉利天。”老婦聽了十分歡喜,頂禮佛後離去。

  阿阇世王問耆婆:“這位老婦人只是供養了一盞燈,就得到佛的授記,而我作了如此廣大的功德,爲何佛陀卻不爲我授記呢?”耆婆說:“大王所作的供養雖多,但是用心不專一,不象老婦人一心專注于佛。”阿阇世王聽受了耆婆的開示,後來也以至誠心供佛而得到授記。

  

  叁號成就型性格特征介紹

  核心價值觀:我必須努力作個成功的人,我的名譽、地位、聲望與財富對我確實很重要。

  注意力焦點:我如何才能達成目標?

  情緒反應:訂立的目標無法實現時會有情緒 挫敗,自欺

  行爲習慣:經常關注我可以做些什麼…

《內心解讀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與不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