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内心解读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与不共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与不共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所以空性如来藏中就没有真实不坏的色法,也没有受想行识诸法。也没有眼耳鼻舌身意诸根(身体浮尘根及胜义根也就是脑神经),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在空性如来藏中也没有眼识界等等六识。在空性如来藏中也没有“无明”“无明尽”“老死”“老死尽”等十二缘取的法,也没有苦集灭道四谛的法。空性如来藏中没有“智慧”之法,也没有“证得智慧”之法。因为空性如来藏中没有能证,所证,能得,所得之法的缘故。

  

佛为医王 法如良药

  反观自心,会发现我们习惯于以分别心分党,总是主观地将人群分成种种派别,然后加以区别对待。我们分别一类是自方的亲友,认为是自己人,应百倍爱护;一类是敌方,损害过自己,或者自己看不惯,应当施以报复,甚至一个好脸色也不能给;还有一类是无利无害的中庸,对他们置之不理。我们还会把人们分成尊卑、高下、善恶等,只对一方友好,态度恭敬,而轻舍另一方,漠不关心。这种狭隘的党派分别,使我们的慈悲也带有浓厚的党派色彩。

  即使只是几个人的圈子里,我们还是习惯划分自方、他方,对自方贪执、对他方嗔恚;而且在自方当中仍会继续分类,谁是最亲密,谁是一般亲密。如此大大小小的偏执,使我们产生各种不平等的心态和行为,而障碍大慈大悲,导致无法去爱一切众生。所以,首先应当修成平等心。

  学习佛法,研究十型,洞悉自我,探讨人性。迁恶向善,闲邪存诚,对症下药,得大光明。于法义当生起药品想者,即如病者对医师所配良药,生起珍视爱惜之心。如是,对法师所说教授与教诫,了知其重要性后,当从多方面努力珍惜爱执,莫令此等珍贵教授,由忘失正念等原因而受到损坏。

  譬如,医生给绝症患者三颗药丸,并嘱咐道:“唯我此药丸,能救你命,此药一旦丢失,则再无他法可治。”如此病者定会极其珍爱此三颗药丸,并善加保存。如是,我等对于法师所说治心的教授教诫,理应珍爱,执持于相续中不令忘失。譬如,有人闻受要法,非常珍惜,不愿意忘失,故于闻法时,即记录重要法义;平时行走时,亦缘此法义思惟;晚上入睡前,还要忆念善知识教言。若忘失,亦畏惧失坏法义之过患。若能具有如是心态,即为于教诫起妙药想。

  

  

十型性格特征介绍

  

  一号完美型性格特征介绍

  核心价值观:希望每件事都做得最完美。对错,做事情守规矩,有原则

  注意力焦点:我如何才能避免出错?

  情绪反应:当事情一错再错时会有情绪,埋怨,自责。

  行为习惯:经常关注哪出错了,哪里是否符合标准和要求?

  气质形态:整齐端正,腰板直,目光如炬,严肃拘谨,衣着整洁,喜欢穿同样款式的衣服和每天的装梳都大同小异。

  行为动机:做事力求完美,有原则、有标准、理性正直,时常压抑自己人性中不宣的一面,怨而不怒。

  性格倾向:内向、被动、批判;关注错误,纠正错误、持续监测,喜欢每件事都井井有条,顺序编排;急于把事情办好,努力完美;有理性、独立、勤奋工作有责任、成熟、有目标、且看中效率;对自己和他人都很喜欢批评、没耐性、吹毛求疵;先工作,后享乐;压抑冲动和渴望;过度刚性;将高尚作为自己的报酬;嘴边常挂着『应该怎样做』这句话;一向坚持自己的原则,很难容忍其他不同意见;个性严谨,严格没有笑容,不拘言笑;很少顾及家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常埋怨和生气他人做事不够好;是一个合理、实际、脚踏实地的人。

  精力浪费处:大小事件都不敢委托他人,事必躬亲是完美型的人物最浪费精力的地方,另外,做事细心,太注意小节,也是将精力消耗而无法有大建设、大进展。

  早年认同--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原因:也许有个较严厉或自我要求很高的长辈,很善指导和批评。由于从小得不到别人的鼓励和赞美,所以在极度渴求下,转而要求自己要做得尽善尽美,由于有要求完美的心,因此时时刻刻自我反省,反省的结果发觉自己不够努力,又会苛责自己,让自己的良心受谴责,因此活得好累、好辛苦,此时此刻如果又看到别人舒服、懒散、自由自在,不由得会恨从心上生,懊恼、沮丧又怨恨。

  

  一则“严以律己”的祖师公案:

  明末四大师之一的紫柏大师,平日吃饭之前必先礼佛。一日,有客人来访,大师很欢喜,无意中先吃了一口,他发觉后就对知事说:“今天有犯戒的人,我让你痛责他三十棒,如果责打轻微,就须加倍。”知事听后大惊,不知道是谁。片刻,大师将木杖交给他,自己匍伏在佛像前,受了三十棒,大腿被打成了黑色。大师说:“众生无始以来的习气深厚,如油入面,牢不可破,若折情不痛,就不易调伏啊!”

  大师饭前必先礼佛,此即不忘佛陀恩德,他严以律己,认为一念忘失念恩,就是犯戒,所以严厉责罚自己,以对治习气。我们应以大师为榜样,恒时以忆念佛恩的意乐精勤供养三宝。

  

  二号助人型性格特征介绍

  核心价值观:我的天职是帮助他人。满足他人需要,助人成功,不断的付出

  注意力焦点:我被他人需要么?别人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么?

  情绪反应:他人漠视自己的帮助时会有情绪,爱骄傲。

  行为习惯:经常关注我可以怎样帮助到别人?

  气质形态:笑容满面,和蔼可亲,热情可爱,天真烂漫,永远有一张长不大的孩子脸,

  行为动机:渴望被爱,受人感激和认同,善解人意,有同情心。

  性格倾向:外向、主动、感情丰富;关注去满足重要的其他人;乐于付出,努力满足他人的需要;想成为他人不可缺少的;压抑或疏忽自己的感受;有时会有强烈的寂寞感觉;不直接表达自己人感受;缺乏自主和想法;很希望被他人接受、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尊重、爱护及钦佩;喜欢朋友并乐于倾听他们的事情;对人热情、友善、有爱心和有耐心;借着对别人的付出来表现自己;重视人际关系;不会直接向某人表达自己不满的情绪,但可能会向其他人抱怨;会掩饰或不去触自己的焦虑;很难拒绝有求于自己的人,即使拨不出时间,也会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是一个关怀、乐于助人、慷慨的人。

  精力浪费处:全爱型的人由于太喜欢投入生活,太关心社会,反而把身边日常生活应尽的义务给忘记了,尤其对自己的家庭总是忘了付出。由于全爱型的人是情感型的,所以平平淡淡,不够刺激的家庭生活,会让他们忽视或忘记,那么家庭成员不免就有埋怨产生。全爱型的人在服务的舆奋中,常忘了自己的疲劳,所以全爱型的人不在乎时间为别人付出时,可能有一天会忽然发现自己身心俱疲,累垮了。

  早年认同--性格形成的可能性原因:全爱型的人,小时候就经验到,如果很乖巧,很讨喜时,才会被长辈或周围的人注意,所以他们就发展出,要想得到爱是必须相对地付出代价的,这就是有条件爱的产生。

  

  《阿阇世王受决经》中说:

  有一次,阿阇世王请佛应供,饭后佛陀返回祇洹精舍,阿阇世王就与耆婆商议说:“佛陀已经享用了饮食,我应当再作何种供养?”耆婆说:“应当点灯供养佛陀,作广大灯供。”于是阿阇世王就下令准备一百斛麻油膏,从宫门一直点到祇洹精舍。当时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见到阿阇世王作此功德,深有感触,就用乞讨所得的两文钱去油家买油膏。店主问:“老人家你如此贫穷,为何不将讨来的两文钱用来买米粮,以维持生活,买此油膏有何用呢?”老妇说:“我听说佛陀出世万劫难逢,今生我竟然如此幸运能够值遇佛陀,但却不曾作过任何供养。今天我见阿阇世王作如此广大的功德,心生羡慕,我虽然贫穷,但却很想点一盏油灯供养佛陀,作为后世安乐的资粮。”店主赞赏她的诚心,又特地赠送她三盒油膏。老妇人亲自将所得的五盒油膏供于佛前燃灯,当时她心想:“以这少许的油膏点灯,不到半夜就会息灭。”于是发誓:“若我后世成道如同佛陀,油灯应当通霄光明不灭。”然后顶礼而去。

  阿阇世王所供的油灯或灭或尽,而老妇人所供的油灯却格外明亮,超胜余灯,且灯光通霄不灭,油膏也不穷尽。次日清晨,佛陀告诉目犍连:“天亮了,你可以去息灯。”目犍连遵照佛的吩咐,次第息灯。其它油灯都息灭了,唯独老妇人所供的油灯,连息三次都不灭。目犍连就举起袈裟来扇油灯,但是灯光反而更加明亮,于是他又用神通引来随岚风吹油灯,但灯光反而愈发炽盛,光明向上彻照梵天,旁照三千大千世界,处处可见此灯的光明。佛告诉目犍连:“停住!这是未来佛的光明功德,不是以你的神力所能息灭的。这位老妇过去世曾供养一百八十亿位佛陀,已从过去佛那里得到了授记,但是因为她专门致力于经法,没有时间修习布施,所以感得今生贫穷。往后三十劫时,她将成佛,佛号是须弥灯光如来,佛刹中没有日月,人民身中皆具大光明,光明相照,如忉利天。”老妇听了十分欢喜,顶礼佛后离去。

  阿阇世王问耆婆:“这位老妇人只是供养了一盏灯,就得到佛的授记,而我作了如此广大的功德,为何佛陀却不为我授记呢?”耆婆说:“大王所作的供养虽多,但是用心不专一,不象老妇人一心专注于佛。”阿阇世王听受了耆婆的开示,后来也以至诚心供佛而得到授记。

  

  三号成就型性格特征介绍

  核心价值观:我必须努力作个成功的人,我的名誉、地位、声望与财富对我确实很重要。

  注意力焦点:我如何才能达成目标?

  情绪反应:订立的目标无法实现时会有情绪 挫败,自欺

  行为习惯:经常关注我可以做些什么…

《内心解读 四、法用分:真空妙有 共与不共》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