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精進用功,我非常贊歎,就以一些才貌雙全的天女來供養你吧。”比丘一聽大驚失色,立刻就拒絕了他:“梵天,你不應該如此!比丘修清淨梵行,不能有眷屬,更不應該使喚美色。這是非梵行,不能接受。”魔王當然不罷休,就跟他糾纏不止。這時維摩诘居士趕上此事,對魔王說:“梵天,所有的天女,都送到我這裏來吧。”于是魔王把天女都送給了維摩大士。維摩大士把她們帶到了自己的處所,與她們一起探討佛法,修學佛法,漸漸地把這些天女都感化成了智慧通達的清淨佛子。魔王一見,非常吃驚、害怕,本來想用來破壞佛法的天女,現在反而變成了佛法的成員,這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于是,又向維摩诘討要天女。可是天女不願意了:“怎麼能再回魔王的身邊呢?那裏染汙不淨。”她們向維摩大士來求情,不願回去。維摩大士就告訴這些天女說:“你們還是回去吧!”天女問維摩诘:“爲什麼要把我們送回去?我們在那裏怎麼生活呢?”于是,維摩大士就給她們講了一段重要開示:
諸女問維摩诘:“我等雲何止于魔宮?”維摩诘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衆生,令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于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爲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衆生。”
維摩诘說:諸姊(對天女的親切稱呼,表示與她們的平等尊重)!有個法門叫“無盡燈”,你們應當修學。什麼是無盡燈呢?就像一個蠟燭點著了,就能點燃所有的蠟燭。它們觸及的範圍之內,黑暗都能變成光明。光明起來了,黑暗就退了,這種光明不會有窮盡的時候。諸姊!只要有一個修學菩提大道的菩薩在世間,自利利他,就能夠開導世間成千上萬的衆生,發無上正等正覺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源源不斷猶如星火燎原。這樣,佛法在世間就不會有隱沒的時候。隨著菩薩開導的一個善法,能增益一切善法,這就是“無盡燈”法門。即便再回到魔宮,如果能以佛法來度化尚且沒有聽聞過佛法的天子、天女等人,不僅是回報維摩大士開導之恩、回報聽聞佛法之恩,同時也是報一切衆生之恩。
天女聽到這些話,歡歡喜喜地跟著魔王回去了。
9、來至佛所
“來至佛所”:來到佛所住的地方。
佛的住處以其境界稱作常寂光土。《觀普賢菩薩行法經》雲:“釋迦牟尼佛名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此謂釋迦牟尼佛之法身毗盧遮那如來之住處,爲常、樂、我、淨四波羅蜜攝成安立之所。天臺智者大師闡明此土是佛自證之最極秘藏之土,具法身、解脫、般若叁德。此外,常樂我淨四德亦具足圓滿。
心淨則國土淨:有一次佛在法會上講:“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時舍利弗心中又有疑問了:“若說菩薩心淨則佛土淨。那佛世尊原來爲菩薩時心意豈會不淨?可是娑婆佛土卻如此不淨。”佛以他心通,知其所念,即告訴舍利弗:“你想想看,日月光有不淨嗎?而盲者看不見。這是日月之過嗎?”舍利弗回答:“世尊。這是盲者之過。”佛說:“舍利弗,衆生因其業罪很深,看不見如來佛國的嚴淨。我此土清淨,而你看不見。” 這時螺髻梵王私下對舍利弗說:“你別說此佛土不淨。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靜如自在天宮。仁者心有高下不同,所見也不同。”于是佛施以大神通,以足趾按地,頓時叁千大千世界變得由若幹百千珍寶嚴飾,有如寶莊嚴佛的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衆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座。佛問舍利弗:“你再觀此佛土嚴淨嗎?”舍利弗言:“世尊。我本來所不見,今佛國土嚴淨現出。這是怎麼回事呢?”佛告訴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爲了度化下劣根基的人,故示各種穢惡不淨土。比如諸天人共用一個寶器中的飯食,隨其福德不同,飯食到各人碗裏就有異。舍力弗,若人心淨,便能見此土功德莊嚴。”
10、恭敬禮拜
“恭敬禮拜”:恭恭敬敬地向佛禮拜。
印光大師說:“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
向大家介紹拜佛的動作:
一般人拜佛總喜歡站在佛前中間的位置上,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爲寺院裏的規矩只有住持和糾察才可以在中間的位置上禮拜。其他人應該站在左右兩邊才對。
拜佛時應先于佛墊前邊站好,兩腳距離應前八後二(寸)爲宜,兩手當胸合掌,然後問詢,問詢時背與腰的角度應在90º與120º爲宜,兩手作彌陀印(左手掌與右手背相疊)或觀音印(左手背與右手掌相疊),頭部擡起時,兩食指相對呈一定角度,兩拇指並齊至于兩食指中間,兩食指向上置于眉心爲宜,然後放下,合掌,並開始禮佛。
禮佛時上身要慢慢靠向拜墊,兩腿漸漸向下彎曲,先將右手按住拜墊中間,待左手伸至前方後再將右手移至右前方,此時兩膝自然置于拜墊邊緣,頭部也自然置于兩手之間,既所謂五體投地也。五體投地後,兩手翻掌向上,並稍微伸出頭部1-2寸,表示蒙引之意。
直立時應先將兩手翻掌向下,再移右手至拜墊中間,左手離開拜墊後當胸作半合狀,腿徐徐直立,然後右手離開拜墊與左手作合掌狀並站直身體。如是叁拜後,再行問詢,算是跟佛菩薩告別再見之意,這樣整個拜佛儀軌才算圓滿。
其實,拜佛不是目的,學佛才是目的,心中敬佛才是真正的拜佛,我們拜佛就是要學習佛的無限慈悲心,學佛身處煩惱而常具有的清靜心,學佛爲救度衆生而甯下地獄,常住莊嚴的地獄大無畏犧牲精神,所以當我們置身佛前准備拜佛時,口中就要默念佛菩薩,腦裏觀想佛菩薩形象,此所謂身、口、意叁業相應。這樣拜佛的功德才算圓滿,才能起到“禮拜一拜,罪滅沙河”之功效。
11、站立一旁
“站立一旁”:(天人恭恭敬敬的禮拜後)站立在一旁。
在佛教造像中,站在佛陀兩邊的叫“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是修行層次最高的菩薩,其修行覺悟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沒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邊,協助佛陀弘揚佛法,教化衆生。虛空法界之中有無數佛國,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衆生,而每一佛都有兩位或幾位脅侍菩薩。漢地造像中經常出現的是“八大菩薩”。即釋迦佛的左右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菩薩、勢至菩薩;藥師佛的左右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還有彌勒菩薩和地藏菩薩。這些都是佛經上經常出現的菩薩,還有一些不知名的菩薩畫在佛的身旁,也稱爲脅侍菩薩。
脅侍菩薩畫像和佛陀畫像一樣,有一定的法相等手印。如觀音菩薩手持淨瓶和楊柳枝,天冠有一化佛。勢至菩薩手持蓮花,天冠中有寶瓶。文殊菩薩手持寶劍,身乘青色雄獅。普賢菩薩手持如意或經卷,身乘六牙白象。地藏菩薩手持如意寶珠和錫杖,身披袈裟,頭戴毗盧冠,爲僧人像。
12、以偈白佛
“以偈白佛言”:(天人)以偈頌的方式向佛請教。
偈:梵文Gāthā的音譯“偈陀”,也有譯“伽陀”、“伽他”的,簡稱“偈”,意爲“頌”、“諷頌”,是一種表示恭敬高雅的文字體裁。“偈頌”是我們經常說起的“叁藏十二部”中的一部。
叁藏十二部:是佛教經典的總彙,一般稱之爲“大藏經”或“一切經”。叁藏是指經藏、律藏、論藏;十二部經是將佛陀的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體裁),不是通常人所理解的“十二本經書”。“十二部”分別爲:
長行:又作契經,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不限定字句長短。例如:《阿彌陀經》、《心經》。
重頌:或譯應頌,與契經相應,即以偈頌重宣契經所說之教法。例如:《法華經.普門品》的偈頌。
孤起:又作諷頌,即全部以偈頌的方式來記載佛陀的教法。例如:《法句經》、《佛所行贊》。
譬喻:以譬喻故事來說明法義。例如:《百喻經》、《法華經》的窮子喻、叁車喻、化城喻等。
因緣:敘述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例如:諸經的序品。
無問自說:不待他人請問而佛陀自行開示的教說。例如:《阿彌陀經》。
本生:記載佛陀前生種種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過去生的事迹。例如:《本生經》、《六度集經》、《雜寶藏經》。
本事:記載本生譚以外,佛陀與弟子過去生的行誼。例如:《法華經》中《藥王菩薩本事品》。
未曾有:記載佛現種種神力不思議的經文。例如:《未曾有因緣經》。
方廣:指說方正廣大真理的經文。例如:《華嚴經》。
論議:以法理論議問答的經文。例如:《維摩經》。
授記:佛陀對菩薩或聲聞弟子授記成佛的經文,有自記說、爲他記說兩種。例如:《法華經》中《五百弟子授記品》。
13、衆天神與人
“衆天神與人”:衆多的天神和人。天道衆生和人道衆生都是“六道”中的兩道。
衆生依據作善、作惡的心力品位,可招感六道的苦樂果報:上品十善感天道,中品十善感人道,下品十善感修羅道,這叁種境界合稱叁善道;上品十惡感地獄道,中品十惡感餓鬼道,下品十惡感畜生道,這叁種境界合稱叁惡道。
⑴ 天道:生活快樂,壽命綿長,衣食、宮殿皆是自然化成,天眼通、…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