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P4

  ..續本文上一頁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天上一日,人間百年。

  轉生天道之因:勤行十善,孝養父母,廣行布施,作大福田;歸依正法,信佛因果,齋僧供佛,修塔造庵,轉誦大乘,莊嚴佛像等。

  ⑵ 人道:苦多樂少,煩惱熾盛;有複雜的思維活動,善于發明創造;有較強的意志力,有能力造作善惡業因,有尋求解脫的內心需要。

  轉生人道之因:孝養二親,心行公道,恭敬叁寶(佛、法、僧),嚴持五戒(戒殺生、戒偷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飲酒)。

  ⑶ 阿修羅道:雖有天福,卻多懷詐僞,驕慢瞋嫉,常好鬥爭,面目可憎,受勞不息。

  轉生阿修羅道之因:以不淨心修十善業,不能忍辱,爭強好勝,生性易怒。

  ⑷ 畜生道:生性愚鈍,常懷驚畏,或被驅使,或相吞啖。

  轉生畜生道之因:貪食酒肉,尋歡作樂;借債不還,偷騙他人;惱害衆生,毀辱他人;生性邪僻,愚癡難化。

  ⑸ 餓鬼道:依他爲食,饑渴逼迫,形容鄙惡,虛怯多畏,孤寒淒苦,終日迷亂。

  轉生餓鬼道之因:悭貪嫉妒,邪佞谄曲,背公取私,不濟乞化,只圖自己飽暖,不惜他人餓凍。

  ⑹ 地獄道:身受極刑,心受劇苦。或猛火燒炙,或嚴寒相逼,或刀斫鋸解,或鐵床灼身,或镬湯煎煮,或衆相殘殺……死而複生,欲出無期。

  轉生地獄道之因:不信因果,殺害衆生;尊命邪教,蠱惑人心;五逆十惡,誹謗正法。(五逆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14、渴望得利益

  “渴望得利益”:許多天衆與人們,渴望得到現世生活的種種利益。

  人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物質來維持,物質需求是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只有在滿足人的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質條件前提下,才有可能進一步追求精神生活,才能要求精神生活的滿足。佛教的最終目標是追求精神的解脫,但佛教徒同樣也必須首先滿足保證生命得以維持的基本物質生活條件。特別是對于在家佛教徒來說,這一點更爲重要。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理,就是一定的法律規定和道德規範。

  《善生經》雲:佛告善生,六損財業者:一者耽湎于酒;二者博戲;叁者放蕩;四者迷于伎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爲六損財業。

  佛告訴善生:由惡行引發,致經濟財物上的損失,一是酗酒。二是賭博。叁是奢侈放逸。四是沈迷歌舞。五是常近損友。六是懶惰好閑。

  佛化家庭的經濟生活,應該有叁個原則:

  (1)賺錢的方法———應該用正當的方法,用自己的體力、技能、智能、資本、智慧來謀取生活的所需,但是要盡量避免同時跟在家佛教徒遵守五戒的條件相違背的工作,那就是不可以從事于殺生、偷盜、賭博、邪淫、妄語,乃至于買酒賣酒等行業。

  (2)用錢的方向 ———經濟的收入應該要量入爲出,不做守財奴,只知賺錢而不用錢。而用錢當分成四個方向:1.家庭的生活。2.營利的資本。3.留作資産。4.儲蓄生息。

  (3)財産的分配———除了家庭儲蓄的經營所需之外,財産應該分叁種用途:1.要孝養父母。2.要救濟幫助親戚朋友。3.要布施貧窮、供養叁寶,做宗教及慈善事業。

  

  

15、思慮求幸福

  “思慮求幸福”:思惟著有關如何才能獲得吉祥幸福的事。

  儒家幸福觀: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奮發有爲的人生,向內修身養性,形成仁、義、禮、智良好的道德品質。向外要齊家、治國、平天下,求取功名,行中庸之道,不走極端,處理好人際關系等,這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道家的幸福觀:道家主張清靜無爲,順其自然,崇尚返歸自然,逃避塵世,過原始質樸和自由自在的田園生活。

  佛家幸福觀:苦、集、滅、道四聖谛

  人生本無幸福可言,有的只是生老病死各種各樣的痛苦,而這些痛苦的根本來源在于“愛”與“癡”,即人的貪求欲望,對佛理、佛性的無知,要擺脫痛苦的“生死輪回”,達到幸福的彼岸即“涅槃”,只有滅除貪愛欲望,修行念佛。由此可見,佛教基本教義與其說是一種關于人生幸福根源和如何獲得幸福的理論與方法,不如說是一種說明人生痛苦根源和如何擺脫痛苦的理論與方法。

  西方感性主義的幸福觀:強調幸福的主要源泉是感性而不是理性,認爲人的幸福就在于人的感性生活,在于感性欲望的滿足與快樂,而這些滿足與快樂本身就是道德的。代表人物古代有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魯、盧克萊修等人,而近代有霍布斯、愛爾維修、邊沁等等。感性主義的幸福觀大致可以分爲兩種,一是只停留于肯定此時此地肉體的快樂,把人的自然欲望的滿足、肉體的快樂看作是最高的善。一種是在肯定感性幸福的同時,強調精神幸福的價值高于自然欲望滿足的價值,強調長遠的快樂,爲了長遠的幸福有時可以放棄暫時的快樂。

  西方理性主義的幸福觀:理性主義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一大傳統,古代以蘇格拉底、柏拉圖、斯葛特學派等爲代表,而近代以笛卡兒、康德、黑格爾等人爲代表。理性主義強調理性作用,貶低感性與情感的作用,主張抑製欲望,而追求道德的完善或精神上的幸福。他們認爲人生目的和幸福在于按理性命令行事,而感官的享受和快樂只會玷汙理性,荒廢人生。理性主義的幸福觀有兩種:一種是以柏拉圖、亞裏士多德爲代表的和諧說,一種是以犬儒學派和斯多葛學派爲代表的禁欲主義。

  禁欲主義:犬儒學派把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觀點推向禁欲主義的極端。他們認爲,美德就是關于如何控製自己、抑製自己欲望的知識。能夠自製就是善,就是有德的人,不能自製,不能抑製目己欲望的便是惡,就是無德的人。犬儒學派主張通過抛棄一切物質享受和感官快樂,來接近至善,也就是用克製欲望來求得善,成爲道德上的完人。

  基督教神學的幸福觀:基督教神學家認爲人要達到幸福的境界,不是對財富、名譽、權力和肉欲的享受,而是在宗教德行中,在對上帝的熱愛和追求中。只有對上帝的沈思、崇拜,才能返歸天國,獲得真正的幸福。因而,在神學家看來,塵世生活不過趨向上帝天國的旅途,德行是達到幸福的手段。因此,只有在修道院中擺脫塵世的誘惑和紛擾,達到聖潔狀態,才最能獲得幸福。

  

  

16、請示最吉祥

  請示最吉祥:懇請世尊慈悲教導,什麼是最上吉祥的事。

  天人代衆生向佛請法,使正法流布于世間,功德無量無邊。佛陀出世極其稀罕難遇,佛之妙法亦複如是,由于稀有珍貴之故,于法應作珍寶想。《無量壽經》亦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若非往昔多生累劫中修集福慧二資,則無有聞受正法之因緣,故僅聞一句佛法,亦極其難得。人身難得,佛陀更難值遇,而以信心與智慧聞受正法,更是難中之難。如是遂明佛法極其稀有珍貴,每字每句皆應作珍寶想。

  佛于《涅槃經》中親言:過去我作婆羅門時,于雪山修菩薩行,時世間無佛出現,亦無教法。帝釋天見山中有人修苦行,欲試其道心。帝釋天現爲羅刹恐怖形象,于菩薩前,宣說半偈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菩薩聞後起座觀看,未見他人唯見一羅刹,便上前詢問:“大菩薩,汝自何處得此半偈,此半偈之義爲叁世諸佛之正道。”羅刹道:“莫問,我已多日覓食不得,方才乃餓極亂言,非我心中所知。”菩薩又懇求道:“若汝說完此偈,我願終生爲汝弟子。”羅刹怒道:“汝甚是過份,唯顧及自身,根本不慮我爲饑餓逼迫,無力說話。”菩薩又言:“汝欲食何物?”羅刹道:“我食溫熱鮮肉,喝人熱血。”菩薩聞言而語羅刹:“若說完此偈,我定以身供養。”羅刹說:“何人能信僅爲八字,而舍所愛之身?”菩薩回道:“梵天、帝釋、四王、諸佛、菩薩可爲我作證。”如是羅刹答應說法。菩薩心中歡喜異常,遂將皮衣脫下,恭敬敷設法座後,對羅刹言:“和上,請上法座,爲我說法。”羅刹宣說道:“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菩薩聞已,深深思惟,于石壁、樹木上,處處書寫:“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最後攀上高樹,縱身而下,還未到地面時,虛空中發出各種響聲,帝釋天恢複身相,接住菩薩,對其忏悔、頂禮後返回天上。以此爲半偈法舍身之因緣,釋迦佛較彌勒菩薩提前成就無上菩提。

  若我等視佛法如珍寶,則聞法時將不同以往。因爲以往隨意聽聞,聞未聞皆無所謂,而今對每字每句皆會關注,每一法義皆會珍惜希求,爲何前後心行有如此差異?即因想法不同。譬如,若見滿地礫瓦,則不會留心,亦無欲求之心;相反,若見遍地如意寶,個個珍貴,定欲皆獲。若以往我等將佛法視若礫瓦,甚是愚昧,如今應轉成珍寶之想,以無比珍惜之心,受持每字每句之義。若能如是而想,則僅以聞法即可生無量福德,甚至向經堂每邁一步皆獲清淨福德。

  《華嚴經》雲:“若聞一句未曾聞法,勝得叁千大千世界珍寶,是菩薩得聞一偈正法,生上財想,勝得轉輪聖王位。”若得聞一句前所未聞之法,其價遠勝獲得叁千大千世界珍寶。菩薩得聞一偈正法,即于法産生無上財富之想,認爲得此妙法,遠勝獲得轉輪王位。

  

  

17、世尊如是答言

  世尊如是答言:佛陀是這麼回答的。

  “佛”是一個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時達到最圓滿境地的人格。佛大智、大悲與大能,無所不知,徹底了知宇宙、人生的真相。

  曾經有一個外道,他指著一棵樹問佛陀:“樹上有多少葉子?”佛陀就說出樹葉的數目。那個外道很聰明,他摘下一枝小樹枝再問:“現在樹上還有多少葉子?”佛陀也不用算,就講出葉子有多少。外道把…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