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P5

  ..續本文上一頁佛陀所說的數目前後相減,減完後,他再點算摘下的那枝小樹枝上的葉子,結果一點也沒錯。提婆達多爲了試驗佛陀,從不同的地方收集碳灰,作好標記,然後問佛這是什麼地方的碳灰,佛陀一一回答,沒有一點差錯。還有一個叫“釋迦大名”的人,特意從劫毗羅城,花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戶索要大米,而且每一次都記下處所、姓名,這樣裝在口袋裏,讓象馱到佛的前面,逐一考問佛:這是哪一家的,那是哪個地方的,佛陀一一回答,無有絲毫差錯。由此可知,佛的智慧徹見一切萬法,遠離一切無明,所以叫作“慧無能勝”。

  《佛說放牛經》故事:

  摩伽陀國國王頻婆娑羅,有一次請佛陀和五百常隨弟子到其國內供養。在每天供養佛陀和比丘僧們的飲食中,會獻上新鮮的牛奶和酪、酥等乳品。于是,國王告敕那些放牛人說:“帶領你們的牛群來附近放牧,每天提供新鮮的牛奶、酪和酥。”。叁個月的時間過去了。國王憐憫這些放牛人的辛苦,于是告敕他們說:“你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去觐見一下佛陀吧,見完後再趕著牛回去。”

  于是,這些放牛人就到佛陀住處來。一邊走著,他們一邊熱烈談論著:“聽人家說佛是一切智人,我們既沒地位又沒見識,怎能知道這世界上真有“一切智人”嗎?怎能判斷這位“一切智人”是否名符其實呢?”。一說:“各位,那些婆羅門術士因愛吃酥酪,經常來各個牧場跟我們套近乎。我們也因此聽過各種婆羅門經典的名字,據說那婆羅門的“四韋陀”典籍中講醫學、兵法、天文曆算、祭祀、歌舞、邏輯辯論等等六十四類學問技藝。又聽人說佛陀出家以前身爲淨飯王子時,就很多才多藝,所以要是問這些學問技藝,肯定難不住他啊!不過,他從小生長在帝王家,從來沒有放過牛,我們不如就問問他懂不懂放牛的訣竅吧!他要是真知道啊,那才真算一切智人呢!”。他們于是就這麼商定了要和佛聊的話題。

  這時,他們已經進入了佛陀暫住地竹園,看到一種光明照亮了林間。放牛人們尋著這種光明往前走,找到了佛,見他坐在樹下,仿佛一座金山,又像酥油投入火中所激發的明亮火焰。周圍仿佛有融化的金水散布竹林間,流光溢彩。他們看著佛身的紫金光色,不厭其煩地注視著,心中充滿了大歡喜,竟互相在內心起了共鳴。他們向佛行了禮,圍繞著佛坐下。于是,放牛人問佛:“放牛人有哪些事情做好,就可以讓牛群繁盛壯大?有哪些事情沒做好,會導致牛群不繁衍壯大,而且不健康、不馴順?”

  佛回答道:“有十一個方面,放牛人做好就能使牛群繁盛壯大。哪十一個方面呢?即: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瘡、知作煙、知好道、知牛所宜處、知好度濟、知安穩處、知留乳、知養牛主。”且爲他們一一詳細講解,並結合這十一個方面說比丘們的調心也如同牧牛。

  放牛人們聽完這些話,都這樣想:“我們以放牛爲職業的人,所知道的訣竅不過才叁四條;放牛高手老師傅們再多知道不過五六條;今天聽這麼一說,真是前所未聞!若連這種事情都通曉,其他大概也沒有不知道的,真不愧被稱爲一切智人,看來確實沒有假啊!”

  

  

18、勿近愚癡人

  勿近愚癡人:要遠避愚癡的人。

  所謂“愚癡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輪回的人。

  “倘若依止罪惡友,如同樹幹爲蟲蝕,衰減善資增罪業,諸過根源即劣友。”假如依止了行爲不如法的惡友,就如同樹幹爲蟲蟻噬蝕一空,一切善法功德漸漸趨于減滅,諸多罪業日日增上。所以說,一切過患的根源是劣友。

  所謂惡友,不是說面目凶惡、猙獰的就名爲惡友,而是能夠讓我們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煩惱、追逐現世欲樂的人,才名爲惡友或惡知識。如《佛藏經》說:“何等爲惡知識?惡知識者,常好調戲,輕躁無羞,言語散亂,不攝諸根,心不專一,癡如白羊。”又如《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說:“佛言,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爲知識;二者于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叁者有急時,于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我們常常會接觸到惡友,但是又不曉得危害,不知道應該遠離,反而容易跟他們很親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覺就會造成我們的善業無法增長、惡業不斷隨順累積,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聽之任之,就這樣一天一天的過下去,直至徹底墮落。

  世間曆來多少英雄豪傑,因與奸人爲伍、惡人爲黨,致使大業灰飛煙滅。如今也有一些政府官員、商界英才、明星大腕,事業本來是紅紅火火,但因結交惡友,常出入于酒肆紅樓中,久之則玩物喪志福德耗盡,導致身敗名裂,所做事業毀于一旦,甚至身陷囹圄。所以,無論何人,皆當遠離惡友,親近良友。

  《善生經》雲:惡友相得複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處;叁者誘他家人;四者圖謀他物;五者財利自向;六者好發他過。是爲惡友六失。若長者、長者子習惡友不已,其家財産日日損減。意爲:常近損友亦有六種不是的地方;一是你隨便時便被欺負。二是喜歡做不可以告人的事。叁是誘惑他人共做惡事。四是意圖謀取別人擁有。五是悭貪成性。六是喜歡說別人的不是。如果不遠離這些惡友,會招致家庭敗落,經濟財産損減。

  

  

19、應與智者交

  應與智者交:親近有智慧的聖賢者,依止于善知識。

  所謂“智者”,深信因果輪回的人,就是智者。

  《華嚴經》中,文殊師利菩薩告訴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當遠離惡知識,當親近供養善知識。何等是善知識?能說空無相無作無生無滅法及一切種智,令人心入歡喜信樂,是爲善知識。”

  我們不論是出家還是在家學習佛法,都要看佛經,面對浩如煙海的經典,必須在善知識的引導下,才能夠進行有次第的學修,否則大藏經那麼多那麼厚,如果自學的話,從哪裏開始?怎麼學呢?是沒有辦法很好地入門的。明師、善知識就是佛法和我們之間的橋梁,真正要體悟佛法,善知識猶如一條路、一座橋梁,順著他的指引,能夠到達涅槃的彼岸。善知識能夠將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論體系與浩瀚無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淺出地、契理契機地對我們進行引導,讓我們能夠明白人生的真相,知道學習佛法的下手處,以及怎樣用功。《宗鏡錄》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善知識有些什麼標准呢?根據《瑜伽師地論》裏講的,善知識有八種德相:“何等爲八?謂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聞,能有所證,性多哀愍,心無厭倦,善能堪忍,無有怖畏,語具圓滿。”

  具德善知識,我們依止的時候,如果以標准去尋找,能否找到呢?很難。在末法時代,因爲衆生共業的關系,具量的善知識不是沒有,但是示現的相卻不一定圓滿。那我們如何去尋找明師呢?正確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認的明師,肯定就是明師。比如說太虛大師、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弘一大師等,這是大家普遍公認的,大家公認就會有公信力。

  二、由大家都公認的明師介紹不成名的老師,那也可以說是明師。

  叁、是由你自己比較信任的明師去介紹另外一位明師。

  錯誤的心態和做法:

  第一、要避免的是“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羅蜜經》說:“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隨逐法師,但爲愛法恭敬法故,隨逐說法菩薩。”

  第二、要避免的是盲目拜師。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到處品頭論足、談論是非,造下很多的惡業。

  第叁、要避免的是觀善知識的過失。觀過是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對自己傷害極大,是最要不得的。

  人們都說末法時代,具量的善知識太少了,但是在世間上的確有大善知識在,就看你有沒有這個眼光去發現,有沒有條件去跟他學。所以問題的關鍵不是有沒有善知識,而是弟子夠不夠條件。佛法講業感緣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業感的,那當你看到善知識示現過失的時候,有沒有反省到這是因爲自己的業不清淨?如果沒有這種反觀內省的習慣,當你看到別人過失的時候,你的矛頭永遠是向外的,一直被煩惱牽著鼻子走,自己卻不知道。以這樣的等流習性尋找善知識,永遠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一切見聞都是唯識所變。正因爲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內心的顯現,所以外境是無自性的,它本身是沒有好壞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壞就是壞的,就看你的心是與煩惱相應的還是與善法相應。當你看到善知識有過失的時候,其實正是自己有過失,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頌所說的:“己過如山己不見,師過秋毫亦明察,法不相應實由此,勤加忏悔常憶念。”

  我們在今生能夠如理如法親近依止善知識,學修佛法,非常地幸運。在未來的生命中,這種善業得到相續增長,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識的攝受,跟隨善知識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20、尊敬有德者

  尊敬有德者:尊敬那些有道德的人。

  《善生經》雲:善生,弟子敬奉師長複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給侍所須;二者禮敬供養;叁者尊重戴仰;四者師有教敕敬順無違;五者從師聞法善持不忘。善生,夫爲弟子當以此五法敬事師長。師長複以五事敬視弟子,雲何爲五:一者順法調禦;二者誨其未聞;叁者隨其所問令善解義;四者示其善友;五者盡以所知誨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師長敬順恭奉,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意爲:善生,作爲弟子,對老師恭敬意義有五點:一是供給老師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二是身心上對老師禮貌和尊敬。叁是老師是我尊重、愛戴、和信仰的。四是對老師的指示教導、能虛心接受而不違拒。五是對老師教導記憶不忘記。至于爲人師表的,對學…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