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陀所说的数目前后相减,减完后,他再点算摘下的那枝小树枝上的叶子,结果一点也没错。提婆达多为了试验佛陀,从不同的地方收集碳灰,作好标记,然后问佛这是什么地方的碳灰,佛陀一一回答,没有一点差错。还有一个叫“释迦大名”的人,特意从劫毗罗城,花了很大功夫挨家挨户索要大米,而且每一次都记下处所、姓名,这样装在口袋里,让象驮到佛的前面,逐一考问佛:这是哪一家的,那是哪个地方的,佛陀一一回答,无有丝毫差错。由此可知,佛的智慧彻见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无明,所以叫作“慧无能胜”。
《佛说放牛经》故事:
摩伽陀国国王频婆娑罗,有一次请佛陀和五百常随弟子到其国内供养。在每天供养佛陀和比丘僧们的饮食中,会献上新鲜的牛奶和酪、酥等乳品。于是,国王告敕那些放牛人说:“带领你们的牛群来附近放牧,每天提供新鲜的牛奶、酪和酥。”。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国王怜悯这些放牛人的辛苦,于是告敕他们说:“你们也利用这个机会去觐见一下佛陀吧,见完后再赶着牛回去。”
于是,这些放牛人就到佛陀住处来。一边走着,他们一边热烈谈论着:“听人家说佛是一切智人,我们既没地位又没见识,怎能知道这世界上真有“一切智人”吗?怎能判断这位“一切智人”是否名符其实呢?”。一说:“各位,那些婆罗门术士因爱吃酥酪,经常来各个牧场跟我们套近乎。我们也因此听过各种婆罗门经典的名字,据说那婆罗门的“四韦陀”典籍中讲医学、兵法、天文历算、祭祀、歌舞、逻辑辩论等等六十四类学问技艺。又听人说佛陀出家以前身为净饭王子时,就很多才多艺,所以要是问这些学问技艺,肯定难不住他啊!不过,他从小生长在帝王家,从来没有放过牛,我们不如就问问他懂不懂放牛的诀窍吧!他要是真知道啊,那才真算一切智人呢!”。他们于是就这么商定了要和佛聊的话题。
这时,他们已经进入了佛陀暂住地竹园,看到一种光明照亮了林间。放牛人们寻着这种光明往前走,找到了佛,见他坐在树下,仿佛一座金山,又像酥油投入火中所激发的明亮火焰。周围仿佛有融化的金水散布竹林间,流光溢彩。他们看着佛身的紫金光色,不厌其烦地注视着,心中充满了大欢喜,竟互相在内心起了共鸣。他们向佛行了礼,围绕着佛坐下。于是,放牛人问佛:“放牛人有哪些事情做好,就可以让牛群繁盛壮大?有哪些事情没做好,会导致牛群不繁衍壮大,而且不健康、不驯顺?”
佛回答道:“有十一个方面,放牛人做好就能使牛群繁盛壮大。哪十一个方面呢?即:知色、知相、知刮刷、知覆疮、知作烟、知好道、知牛所宜处、知好度济、知安稳处、知留乳、知养牛主。”且为他们一一详细讲解,并结合这十一个方面说比丘们的调心也如同牧牛。
放牛人们听完这些话,都这样想:“我们以放牛为职业的人,所知道的诀窍不过才三四条;放牛高手老师傅们再多知道不过五六条;今天听这么一说,真是前所未闻!若连这种事情都通晓,其他大概也没有不知道的,真不愧被称为一切智人,看来确实没有假啊!”
18、勿近愚痴人
勿近愚痴人:要远避愚痴的人。
所谓“愚痴人”,就是不相信因果轮回的人。
“倘若依止罪恶友,如同树干为虫蚀,衰减善资增罪业,诸过根源即劣友。”假如依止了行为不如法的恶友,就如同树干为虫蚁噬蚀一空,一切善法功德渐渐趋于减灭,诸多罪业日日增上。所以说,一切过患的根源是劣友。
所谓恶友,不是说面目凶恶、狰狞的就名为恶友,而是能够让我们放逸懈怠、退失道心、生起烦恼、追逐现世欲乐的人,才名为恶友或恶知识。如《佛藏经》说:“何等为恶知识?恶知识者,常好调戏,轻躁无羞,言语散乱,不摄诸根,心不专一,痴如白羊。”又如《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说:“佛言,恶知识有四辈:一者内有怨心,外强为知识;二者于人前好言语,背后说言恶;三者有急时,于人前愁苦,背后欢喜;四者外如亲厚,内兴怨谋。”我们常常会接触到恶友,但是又不晓得危害,不知道应该远离,反而容易跟他们很亲密。如此下去,不知不觉就会造成我们的善业无法增长、恶业不断随顺累积,往往又不知道如何是好,只有听之任之,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下去,直至彻底堕落。
世间历来多少英雄豪杰,因与奸人为伍、恶人为党,致使大业灰飞烟灭。如今也有一些政府官员、商界英才、明星大腕,事业本来是红红火火,但因结交恶友,常出入于酒肆红楼中,久之则玩物丧志福德耗尽,导致身败名裂,所做事业毁于一旦,甚至身陷囹圄。所以,无论何人,皆当远离恶友,亲近良友。
《善生经》云:恶友相得复有六失:一者方便生欺;二者好喜屏处;三者诱他家人;四者图谋他物;五者财利自向;六者好发他过。是为恶友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习恶友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意为:常近损友亦有六种不是的地方;一是你随便时便被欺负。二是喜欢做不可以告人的事。三是诱惑他人共做恶事。四是意图谋取别人拥有。五是悭贪成性。六是喜欢说别人的不是。如果不远离这些恶友,会招致家庭败落,经济财产损减。
19、应与智者交
应与智者交:亲近有智慧的圣贤者,依止于善知识。
所谓“智者”,深信因果轮回的人,就是智者。
《华严经》中,文殊师利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当远离恶知识,当亲近供养善知识。何等是善知识?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法及一切种智,令人心入欢喜信乐,是为善知识。”
我们不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学习佛法,都要看佛经,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必须在善知识的引导下,才能够进行有次第的学修,否则大藏经那么多那么厚,如果自学的话,从哪里开始?怎么学呢?是没有办法很好地入门的。明师、善知识就是佛法和我们之间的桥梁,真正要体悟佛法,善知识犹如一条路、一座桥梁,顺着他的指引,能够到达涅槃的彼岸。善知识能够将博大精深的佛法理论体系与浩瀚无涯的佛典善巧地、深入浅出地、契理契机地对我们进行引导,让我们能够明白人生的真相,知道学习佛法的下手处,以及怎样用功。《宗镜录》说:“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
善知识有些什么标准呢?根据《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
具德善知识,我们依止的时候,如果以标准去寻找,能否找到呢?很难。在末法时代,因为众生共业的关系,具量的善知识不是没有,但是示现的相却不一定圆满。那我们如何去寻找明师呢?正确的方法:
一、大家都公认的明师,肯定就是明师。比如说太虚大师、印光大师、虚云老和尚、弘一大师等,这是大家普遍公认的,大家公认就会有公信力。
二、由大家都公认的明师介绍不成名的老师,那也可以说是明师。
三、是由你自己比较信任的明师去介绍另外一位明师。
错误的心态和做法:
第一、要避免的是“找明星”。《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汝善男子,莫以世利心故随逐法师,但为爱法恭敬法故,随逐说法菩萨。”
第二、要避免的是盲目拜师。盲目跑了很多地方,到处品头论足、谈论是非,造下很多的恶业。
第三、要避免的是观善知识的过失。观过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时候最容易犯的毛病,对自己伤害极大,是最要不得的。
人们都说末法时代,具量的善知识太少了,但是在世间上的确有大善知识在,就看你有没有这个眼光去发现,有没有条件去跟他学。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有没有善知识,而是弟子够不够条件。佛法讲业感缘起,既然一切都是自己业感的,那当你看到善知识示现过失的时候,有没有反省到这是因为自己的业不清净?如果没有这种反观内省的习惯,当你看到别人过失的时候,你的矛头永远是向外的,一直被烦恼牵着鼻子走,自己却不知道。以这样的等流习性寻找善知识,永远都找不到。
要知道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一切见闻都是唯识所变。正因为一切外境都是自己内心的显现,所以外境是无自性的,它本身是没有好坏的,你安立它是好就是好的,安立他是坏就是坏的,就看你的心是与烦恼相应的还是与善法相应。当你看到善知识有过失的时候,其实正是自己有过失,这时候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好好地反省忏悔!如同偈颂所说的:“己过如山己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实由此,勤加忏悔常忆念。”
我们在今生能够如理如法亲近依止善知识,学修佛法,非常地幸运。在未来的生命中,这种善业得到相续增长,乃至生生世世得到善知识的摄受,跟随善知识走上成佛之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
20、尊敬有德者
尊敬有德者:尊敬那些有道德的人。
《善生经》云:善生,弟子敬奉师长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给侍所须;二者礼敬供养;三者尊重戴仰;四者师有教敕敬顺无违;五者从师闻法善持不忘。善生,夫为弟子当以此五法敬事师长。师长复以五事敬视弟子,云何为五:一者顺法调御;二者诲其未闻;三者随其所问令善解义;四者示其善友;五者尽以所知诲授不吝。善生,弟子于师长敬顺恭奉,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意为:善生,作为弟子,对老师恭敬意义有五点:一是供给老师最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二是身心上对老师礼貌和尊敬。三是老师是我尊重、爱戴、和信仰的。四是对老师的指示教导、能虚心接受而不违拒。五是对老师教导记忆不忘记。至于为人师表的,对学…
《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