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同樣有五點要注意:一是依循一般教育方法教導。二是進一步深入,使學生增廣見開。叁是對學生有所懷疑,詳細解答。四是除了書本上的知識外,更指導學生多交良善的朋友。五是盡自己能力教授,不隱瞞吝惜。
《善生經》雲:善生,檀越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雲何爲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叁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製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複以六事而教授之,雲何爲六:一者防護不令爲惡;二者指授善處;叁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善生,如是檀越恭奉沙門、婆羅門,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意爲:善生,良善的人家,對一般希望斷除煩惱、體證真理的修行人,有五個方面要去做的:一是自身恭敬、慈眼注視。二是口出誠善的說話。叁是心理高興他們偉大的行爲。四是在需要的時候,供養資生的食物。五是虛心接納他們的教誨。 在修行人方面,亦應該常常在五方面、教授居家的善信:一是教授人人可做的止惡行善方法。二是教授時內心常懷慈愛。叁是教授多方面知識,增長見聞。四是講解一般人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事理。五是指導因果的定律,使趨向未來光明的坦途。
21、居住適宜處
居住適宜處:居住在社會風氣好,人群仁厚,房屋不要太大或者太小的處所。
《孟母叁遷》的故事:
從前孟子小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這則故事又叫“孟母擇鄰”、“慈母擇鄰”。孔子認爲:“裏仁爲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裏仁》)這和“孟母叁遷”故事一樣,都強調了選擇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孟母叁遷”故事爲曆代所稱述。如,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風喪其父,幼被慈母叁遷之教。”宋代蘇拭作《崔文學甲攜文見過》:“自言總角歲,慈母爲擇鄰”。元代關漢卿《蝴蝶夢》:“想當年孟母教子,居心擇鄰;陶母教子,剪發待賓。”等等。“孟母叁遷”成爲後世母親重視子女教育的典型,影響至今。後來,大家就用“孟母叁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2、往昔有德行
往昔有德行:過去是個有道德的人,曾積善業。
有德行,謂道德品行高尚,能身體力行。聖賢認爲,人生數十年,死後形體會朽弊消亡,只有人的品德、功業和言論能夠昭垂永遠。人生不應追求高官厚祿,享受快樂,而應該實踐自己理想的道德原則,永遠成爲道德榜樣;建功立業,對百姓、國家作出貢獻;留下經典名言,垂教後世。叁者之中,立德最重要,有德者必有言,而有言者不必有德。
古人講:忠厚傳家遠。所以我們當:繼承祖先以德,傳承子孫以德。
《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印光大師雲:“曆觀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故孔子之贊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慶余殃者,正慶正殃之盈余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于來生後世,比余慶余殃,當超過百千萬億倍焉。人若知此,斷不肯以一時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禍害于無窮也。”
《佛教八榮八恥》:
以愛國愛教爲榮,離經叛道爲恥;
以勤修叁學爲榮,犯戒空談爲恥;
以禅悅法喜爲榮,低級趣味爲恥;
以謙虛慚愧爲榮,憍慢浮躁爲恥;
以感恩隨喜爲榮,貪著嫉妒爲恥;
以和合大衆爲榮,拉幫結派爲恥;
以培德惜福爲榮,奢侈放逸爲恥;
以利樂有情爲榮,損人利己爲恥。
23、置身于正道
置身于正道:致力于正道,自修善德。
《善生經》雲: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爲人救護。雲何爲四:一者見人爲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叁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爲四止非,多所饒益,爲人救護。
意爲:善生,防社會不良習氣的增長,使人們安穩健康,亦有四種可以做的事;一是遇到他人企圖做壞事,善巧地使他們不能成功。例如對小偷准備盜竊,便把門窗鎖好。二是自己的說話和行爲,都和世間道德標准不相違背。例如仁、義、禮、智、信等。叁是時刻心存慈愛,向佛慈心學習。四是多談正確的事理,鼓勵人們走上康莊大道的人生。例如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真實性。
24、多聞工藝精
多聞工藝精:于衆多技藝能廣學多聞,精益求精。
佛教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
聲明:語言、名句、文字和聲韻等學問。佛弟子在與衆生講授佛法時,必須言簡通俗,演說流暢,要對世間的各種語言文字、閱讀寫作等勤加修習。
工巧明:又稱“工業明處”,工、農、商、樂等十二種均屬此。佛弟子掌握一些世間的工藝技能,即能自養色身,又可種種布施,與衆生共同生活工作、嬉戲遊玩,伺機引導衆生,止息諸惡,常行善法,趣向解脫。
醫方明:醫藥科學和醫療技術。衆生常常受身心疾病的痛苦,佛弟子當施以援助,就要掌握各種醫術,以減滅衆生的病痛,並教化衆生。
因明:邏輯學。佛弟子要掌握世間的一切善惡宗教和學術思想及邏輯推理能力,以弘法利生,破邪顯正。
內明:即佛學,指佛陀的言教,包括菩薩藏和聲聞藏兩類教典。正確認識身心所受業報的緣起和解脫,心、意、識叁者的區別,自身、佛、衆生叁者的關系等。
25、嚴持諸禁戒
嚴持諸禁戒:精進地持守戒律,使自己有高雅品行。
佛教五戒是做人的准則,是完善人格的基礎。五戒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俗話說:“鋼刀雖利,不斬無罪之人。”國家的法律于守法的公民是不具有約束力的。但要維護守法者的安全和利益,不得不建章立製,因爲社會中的害群之馬,並非絕對沒有。同時守法與犯法的善惡界線,也僅在于一念的相差,爲了警策大家,不要闖過這十字路口的紅燈,所以要有法律;爲了保護大家,不因一念之差而去造成千古之恨,所以要有法律。佛教中受叁皈五戒乃至菩薩戒對于信衆來說,也同樣是保護傘,而不是枷鎖。受戒可以獲得戒體,能有效的保護與顯發我們的法身慧命。戒律對戒子來說,是行爲准繩,而不是高壓線,戒律是爲了使我們明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一個沒有受戒的人,他做事會肆無忌憚,造了惡業而毫不知覺,認爲理所當然。而一個受了叁皈五戒的人,他做事便會有了一個准繩,當他業障現前經曆一些惡業時,心中的無作戒體會産生作用,造惡會自然中止,即使惡業已經形成,他也會時時慚愧,這一念慚愧便是忏悔,他所造的惡業也會因此消減,再通過有效的補救措施,仍可獲得清淨。即使犯了戒罪下墮叁途,機緣到時也仍將成佛,而不受戒的人即使不犯戒,也只能在六道中輪轉沈浮。在現實生活中,一個懂法的人和一個法盲觸犯了法律,法官會按照兩人所犯罪行進行依罪同等量刑,絕不會認爲某人懂法而重判,某人是法盲而予以無罪釋放,因此在生活中每個人都覺得有必要學習法律知識。而在佛教中,學戒和受戒便是普法教育,而法官便是因果律。有的居士誤認爲佛菩薩是法官,感覺佛菩薩要求太嚴,有些不近人情。其實因果報應是自然法則,佛陀只不過是向世人揭示了這個真理,並爲了保護我們才製定了相關戒律,以告誡我們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這便是佛陀製定戒律的根本精神。
26、言談悅人心
言談悅人心:說柔軟善良,令人歡喜的話。
菩薩四攝法中的“愛語”可以讓人生起信心。說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使他改過;以柔和安慰語,使他有力量;以慈悲贊歎語,使他有信心;以增進善法語,使他的心境更加的提升。像仙崖禅師的“夜涼了多加一件衣服”,感化夜遊沙彌;良寬禅師說自己“年紀大了,鞋帶都系不動”,讓他的外甥洗心革面;趙州禅師的“小便別人無法替代”,表明學道成佛,必須直下承當;南隱禅師一句“茶杯滿了”,點撥行者學習不可自滿,這些都是愛語的功用。
正確的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作爲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和“暴力”扯上關系。不過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現實生活中的談話方式,並且用心體會各種談話方式給我們的不同感受,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話確實傷人。言語上的指責、嘲諷、否定、說教以及任意打斷、拒不回應、隨意出口的評價和結論給我們帶來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傷害更加令人痛苦。這些無心或有意的語言暴力讓人與人變得冷漠、隔膜、敵視。
《大智度論》二種愛語:一隨意愛語謂菩薩爲憐憫衆生,故隨順其意而爲說法,是名隨意愛語;二隨…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