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愛法爲說,謂菩薩隨順衆生所愛樂法而爲宣說。論雲:菩薩若已得道,隨所應度而爲說法。如高心富人,爲贊布施,是人愛著名聲福德故;心則喜樂,是名隨所愛法爲說。
27、奉養父母親
奉養父母親:恭敬地侍奉父母。
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梵網經》雲:“孝順父母師僧叁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爲戒,亦名製止。”證知世出世間,莫不以孝爲本。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遠博大的內涵。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之恩,並當報答無量劫來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僅停留在贍養承歡的世間善法層面,並且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蓮池大師語),能勸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地藏菩薩因地爲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發弘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由孝心引發的廣大悲願,助成心地寶藏的無限開啓。釋尊將入涅槃,以人天之衆,囑累地藏菩薩,救群迷于末世,待彌勒以當來。此與孔門心法傳承給以孝著稱的曾子,若合符節。《孝經 》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證知孝養父母不僅是做人學佛的基石,亦是開顯自性功德的金鑰匙。
《本事經》雲:“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擔母,盡其壽量,曾無暫舍,供給衣食,病緣醫藥,種種所須,猶未能報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極深重:所謂産生,慈心乳哺,洗拭將養,令其長大,供給種種資身衆具,教示世間所有儀式,心常欲令離苦得樂,曾無暫舍,如影隨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說深恩,當雲何報?若彼父母于佛法僧無清淨信,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生淨信。若彼父母無清淨戒,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受持清淨禁戒。若彼父母無有多聞,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其聽聞諸佛正法。若彼父母爲性悭貪,不樂布施,其子方便示現、勸導、贊勵、慶慰,令修勝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實報父母恩。”闡述了真實報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善生經》雲:善生,夫爲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雲何爲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爲先白父母;叁者父母所爲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爲正業。善生,夫爲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意爲:善生,世間上的兒女,對父母應當恭敬的意義有五點:一是父母年紀老了,經濟上要盡量支持,不能讓他們饑寒。二是自己想發展的事業或職業,聽取他們過去人生的意見。叁是父母行爲的是非,因爲不清楚他們的用心,除了必須勸谏的例外,應想到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四是他們吩咐做的事務,不要正面去發生沖突,應當善巧處理。五是在他們終身經營的業務,自己不喜歡繼續的,亦不要立刻把業務結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28、愛護妻與子
愛護妻與子:好好照顧妻子和兒女。
《善生經》雲: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雲何爲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媟;叁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複以五事恭敬于夫,雲何爲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叁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爲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則彼方安隱,無有憂畏。
意爲:善生!夫婦間互相尊重亦有五點要注意的,先說在丈夫方面的:一是對待妻子要有禮貌。二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叁是生活上的衣服食物,必需品等恒常供給。四是在應酬和外遊、隨她愛好打扮。五是家中事務,委托她處理。而妻子對丈夫同樣有五點:一是早晨早起。二是讓他先睡。叁是婉言相對。四是尊敬和柔順。五是他表示意見時,不先诤議。夫妻如果相敬如賓,就不會發生憂怨和畏懼等不愉快的事。
《善生經》雲:父母複以五事敬親其子,雲何爲五:一者製子不聽爲惡;二者指授示其善處;叁者慈愛入骨徹髓;四者爲子求善婚娶;五者隨時供給所須。
意爲:爲人父母,對兒女要尊重和平等對待,不能自視過高,因此亦有五點注意的:一是對年青人反叛性向,如果是不好的,要善巧引導,不致入于歧途。二是小的時候多灌輸倫理道德、辨別是非的家庭教育,助長人性善良的一面。叁是終生對他們慈愛入骨,始終一致。四是他們過于內向,沒有異性交往的,才替他們介紹品格純良的伴侶。五是在他們沒有經濟能力的時候,生活和讀書的資助,盡力扶持。
印光大師談教子: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叁世因果,六道輪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懼,勉爲良善也。無論何人,即婢仆小兒,亦不許打罵。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谷,衣服,什物,護惜蟲蟻。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雲,教婦初來,教兒嬰孩,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亂,皆基于此,切勿以爲老僧迂談,無關緊要也。(一涵遍複)
29、從業要無害
從業要無害:從事正當和平、無害于他人的的職業。
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人民分爲四大階級,亦即①宗教師的婆羅門,②從事軍政的刹帝利,③從事工商的吠舍,④從事殺生等賤業的首陀羅。世尊除了不鼓勵從事首陀羅的職業之外,其他都在容許的範圍之內,而且加以贊歎。
《善生經》中說,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來處理:①家計的生活,②營業的資本,③儲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兩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儲存在家和存入銀行生息應該合而爲一。此外,也應在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爲叁種用途:①供養父母,②周濟親友和部屬仆從,③供養叁寶,作爲宗教的奉獻。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後面的叁種用途,則是爲了孝養父母、社會福利及宗教事業。
佛法說應該從事正當職業,所謂正當職業,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無害的行業,須以真心誠心待人。身爲佛教徒有個原則,即凡是殺業、淫業、盜業、賭博和妄語,乃至于酒類等的買賣,都應避免;但是不能斬釘截鐵說某種生意不能做。比如開電影院,專門放映誨淫誨盜的影片,當然不可;若是放映藝術性、教育性和娛樂性的影片,則屬于正業。至于販賣糧食,只需以所賣的終究是供人食用,或是加工後用于工業的動機即可;即使別人買去喂畜牲,也是爲了供給衆生吃的,我們本身並未從事殺業。當然,自己如果明知飼料是供養豬場養雞場之用,可以考慮改行或改變銷售的物品。總之,佛教不鼓勵殺業也不從事殺業,凡與殺業有關的,應該避免。
30、布施好品德
布施好品德:實行布施及端正如法的行爲。
布施略分爲叁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叁者無畏施。
財施是指不僅不侵占他人財物,反而將自己所有的食物、衣物、醫藥、金錢、房産,乃至將自己的體力、身體器官、生命捐施舍給他人,其中布施的錢物等稱爲外財,身體器官、生命稱爲內財;法施是指或對人稱贊諸佛,或應機爲人開示叁乘佛法的內涵,爲人種下覺悟叁種菩提的種子;無畏施指不僅不侵害他人,反而要以言語、行爲等消除他人的恐怖畏懼。
布施的目的:
1、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布施體現了菩薩道的大慈大悲精神;
2、菩薩藉布施能夠和衆生結下善緣,以善巧方便將有情置于佛法之中,種下來世學佛的因緣,
3、可以積累福德資糧;
4、藉破除個人的吝啬與貪心,解脫行者對于“我”“我所”的執著,稱爲檀(布施)波羅蜜。布施的功德很大,對于修學菩提道的菩薩來說也最首要,所謂“卑吝者難成大器”,故布施位于六度之首。
31、幫助衆親眷
幫助衆親眷:濟助親屬們。
佛法是超世間而又適應世間,所以世尊說法,在在訓誡世人孝順敬畏,養親盡忠。世尊在無量壽經中說:“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是以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蓮宗十叁代祖印光大師諄諄告誡弟子學佛應自做人學起。大師雲:“欲學佛祖,須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爲名教罪人,何能爲佛弟子?”由此可見佛門重視倫常,與儒家無異。
儒家五倫,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無非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相對關系。印光大師在與丁福保居士書中雲:“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又說:“念佛之人,必須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又須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仆忠,恪盡己份。”並不是印光大師以釋門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載在經籍,這是釋迦世尊在兩千數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應具的准則。
《善生經》雲:善生,夫爲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雲何爲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叁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爲五事親敬親族,親族亦以五事親敬于人,雲何爲五:一者護放逸;二者護放逸失財;叁者護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誡;五…
《佛商培訓系列 擁抱吉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