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爱法为说,谓菩萨随顺众生所爱乐法而为宣说。论云:菩萨若已得道,随所应度而为说法。如高心富人,为赞布施,是人爱著名声福德故;心则喜乐,是名随所爱法为说。
27、奉养父母亲
奉养父母亲:恭敬地侍奉父母。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证知世出世间,莫不以孝为本。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莲池大师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孝道亦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地藏菩萨因地为婆罗门女及光目女,皆因救母,始发弘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藏菩萨由孝心引发的广大悲愿,助成心地宝藏的无限开启。释尊将入涅槃,以人天之众,嘱累地藏菩萨,救群迷于末世,待弥勒以当来。此与孔门心法传承给以孝著称的曾子,若合符节。《孝经 》云:“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证知孝养父母不仅是做人学佛的基石,亦是开显自性功德的金钥匙。
《本事经》云:“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阐述了真实报答父母深恩的方法。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
意为:善生,世间上的儿女,对父母应当恭敬的意义有五点:一是父母年纪老了,经济上要尽量支持,不能让他们饥寒。二是自己想发展的事业或职业,听取他们过去人生的意见。三是父母行为的是非,因为不清楚他们的用心,除了必须劝谏的例外,应想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四是他们吩咐做的事务,不要正面去发生冲突,应当善巧处理。五是在他们终身经营的业务,自己不喜欢继续的,亦不要立刻把业务结束,使父母大受刺激。
28、爱护妻与子
爱护妻与子:好好照顾妻子和儿女。
《善生经》云: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媟;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妻复以五事恭敬于夫,云何为五:一者先起;二者后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顺;五者先意承旨。善生,是为夫之于妻敬待,如是则彼方安隐,无有忧畏。
意为:善生!夫妇间互相尊重亦有五点要注意的,先说在丈夫方面的:一是对待妻子要有礼貌。二是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三是生活上的衣服食物,必需品等恒常供给。四是在应酬和外游、随她爱好打扮。五是家中事务,委托她处理。而妻子对丈夫同样有五点:一是早晨早起。二是让他先睡。三是婉言相对。四是尊敬和柔顺。五是他表示意见时,不先诤议。夫妻如果相敬如宾,就不会发生忧怨和畏惧等不愉快的事。
《善生经》云:父母复以五事敬亲其子,云何为五:一者制子不听为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三者慈爱入骨彻髓;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五者随时供给所须。
意为:为人父母,对儿女要尊重和平等对待,不能自视过高,因此亦有五点注意的:一是对年青人反叛性向,如果是不好的,要善巧引导,不致入于歧途。二是小的时候多灌输伦理道德、辨别是非的家庭教育,助长人性善良的一面。三是终生对他们慈爱入骨,始终一致。四是他们过于内向,没有异性交往的,才替他们介绍品格纯良的伴侣。五是在他们没有经济能力的时候,生活和读书的资助,尽力扶持。
印光大师谈教子:小儿从有知识时,即教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令彼知自己之心,与天,地,鬼,神,佛,菩萨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萨悉知悉见,如对明镜,毕现丑相,无可逃避。庶可有所畏惧,勉为良善也。无论何人,即婢仆小儿,亦不许打骂。教其敬事尊长,卑以自牧。务须敬惜字纸,爱惜五谷,衣服,什物,护惜虫蚁。禁止零食,免致受病。能如此教,大了决定贤善。若小时任性惯,概不教训,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类。此时后悔,了无所益。古语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以其习与性成,故当谨之于始也。天下之治乱,皆基于此,切勿以为老僧迂谈,无关紧要也。(一涵遍复)
29、从业要无害
从业要无害:从事正当和平、无害于他人的的职业。
在释迦牟尼佛时代的印度,人民分为四大阶级,亦即①宗教师的婆罗门,②从事军政的刹帝利,③从事工商的吠舍,④从事杀生等贱业的首陀罗。世尊除了不鼓励从事首陀罗的职业之外,其他都在容许的范围之内,而且加以赞叹。
《善生经》中说,居士的收入最好分做四分来处理:①家计的生活,②营业的资本,③储存在家以防意外,④放款生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这是非常安全而合理的分配,到今天,储存在家和存入银行生息应该合而为一。此外,也应在这四份之中,酌量取出一部分做为三种用途:①供养父母,②周济亲友和部属仆从,③供养三宝,作为宗教的奉献。前面的四分法,是保障自己的生活安定;后面的三种用途,则是为了孝养父母、社会福利及宗教事业。
佛法说应该从事正当职业,所谓正当职业,就是指于人于己都有利而无害的行业,须以真心诚心待人。身为佛教徒有个原则,即凡是杀业、淫业、盗业、赌博和妄语,乃至于酒类等的买卖,都应避免;但是不能斩钉截铁说某种生意不能做。比如开电影院,专门放映诲淫诲盗的影片,当然不可;若是放映艺术性、教育性和娱乐性的影片,则属于正业。至于贩卖粮食,只需以所卖的终究是供人食用,或是加工后用于工业的动机即可;即使别人买去喂畜牲,也是为了供给众生吃的,我们本身并未从事杀业。当然,自己如果明知饲料是供养猪场养鸡场之用,可以考虑改行或改变销售的物品。总之,佛教不鼓励杀业也不从事杀业,凡与杀业有关的,应该避免。
30、布施好品德
布施好品德:实行布施及端正如法的行为。
布施略分为三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三者无畏施。
财施是指不仅不侵占他人财物,反而将自己所有的食物、衣物、医药、金钱、房产,乃至将自己的体力、身体器官、生命捐施舍给他人,其中布施的钱物等称为外财,身体器官、生命称为内财;法施是指或对人称赞诸佛,或应机为人开示三乘佛法的内涵,为人种下觉悟三种菩提的种子;无畏施指不仅不侵害他人,反而要以言语、行为等消除他人的恐怖畏惧。
布施的目的:
1、布施能使受施者身心得到利益,布施体现了菩萨道的大慈大悲精神;
2、菩萨藉布施能够和众生结下善缘,以善巧方便将有情置于佛法之中,种下来世学佛的因缘,
3、可以积累福德资粮;
4、藉破除个人的吝啬与贪心,解脱行者对于“我”“我所”的执着,称为檀(布施)波罗蜜。布施的功德很大,对于修学菩提道的菩萨来说也最首要,所谓“卑吝者难成大器”,故布施位于六度之首。
31、帮助众亲眷
帮助众亲眷:济助亲属们。
佛法是超世间而又适应世间,所以世尊说法,在在训诫世人孝顺敬畏,养亲尽忠。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说:“父子兄弟夫妇,家室内外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有无相通,无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是以太虚大师倡导人生佛教,莲宗十三代祖印光大师谆谆告诫弟子学佛应自做人学起。大师云:“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由此可见佛门重视伦常,与儒家无异。
儒家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无非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相对关系。印光大师在与丁福保居士书中云:“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良以佛教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又说:“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份。”并不是印光大师以释门比丘故作儒家之言,而是昭昭载在经籍,这是释迦世尊在两千数百年前,指示弟子做人应具的准则。
《善生经》云:善生,夫为人者,当以五事亲敬亲族,云何为五:一者给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善生,是为五事亲敬亲族,亲族亦以五事亲敬于人,云何为五:一者护放逸;二者护放逸失财;三者护恐怖者;四者屏相教诫;五…
《佛商培训系列 拥抱吉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