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的勝義,不能如法遵行的話,皈依及受戒之後,也可放棄信仰而舍戒走出佛門。佛門來者不拒,去者自由,一切無礙。尤其難得的,走出佛門之後,佛教的慈悲之門,永遠開著,隨時歡迎浪子回頭。
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裏:從前有一個人要在一個月以後宴客,需要大量的牛奶,所以要在事先預備起來,使臨時不致缺少供應。他心裏想:“如果把牛奶從牛身上取下來積儲,就需要有很大的木桶,而且也應該考慮到把牛奶放在木桶裏日子久了容易壞。不如把它放在牛腹裏,到宴客那天一並來取,那就既省事,又可吃新鮮的牛奶,不是再好沒有了嗎?”因此,他就把他所養的那一頭奶牛和正在吃奶的小牛分開,也不每天去擠奶了。一個月以後,宴客日子到了,他就把奶牛牽來,正要取牛奶,使客人們喝到新鮮的牛奶,可是不論怎樣用功,一滴牛奶也取不下來,當場給客人們譏笑了一頓。
這個故事比喻:那些對佛法有好感,想學佛卻又表示:“我現在很忙,等我有了錢,等我有了閑,等我拼出個成果,等我五十歲以後……就可以一心一意地學佛修道了”。可是,將來幾時來?陳健民先生有言:“汝若說出離也要個時節因緣,等我叁年五載,料理家事,再行出離可也。請問你自己有何把握再活叁年?閻王可准你請叁年五載的假期否?”我們並沒有真正認識到無常,布施也好,持戒也罷,都想著等我有了條件再好好去做。其實,現在若沒有,以後恐怕也不會有。破滅,會比將來來得更早一步。對該做的事我們應該把握時間,及時來作,否則不就和那個把牛奶積儲在牛的乳房裏的愚人一樣嗎?
(叁)戒律的原則
佛教關于在家居士的戒律主要是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五戒爲基本原則,一切戒多由五戒中分支開出,一切戒的目的多是爲了保護五戒的清淨。防非止惡,身口意叁業,行住坐臥,都和戒律息息相關,如果輕重粗細,都能護持,犯即忏悔,常時行持,自能熏習成性。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也是倫理的基本德目。五戒的究竟處是了生脫死的正因。我們學佛的宗旨是在了生脫死,五戒若能持得絕對的清淨便自然通向涅槃。經中說:五戒是叁世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戒的功能是在斷絕生死道中的業緣業因。佛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要是我們不造生死之因,即使不想離開生死,生死之中也不會找到我們的蹤迹的。世間法中,個人品德、家庭幸福、社會安甯、國家治亂等,也都與五戒法的持犯息息相關。
對于修行淨土法門的居士來說,淨宗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爲趣。念佛法門雖然是大乘特別法門,然而並不違背和區別于大乘通途的因果律。
佛法大意:白居易向鳥巢禅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巢禅師答:“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居易鼻孔裏哼了一聲,說:“這個,叁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鳥巢禅師說:“雖然叁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佛教戒律的製定,不是佛陀對于弟子們的一種束縛,實是佛子的解脫道,也是佛教的防腐劑。佛子若無戒律作爲生活規律的依准,了生脫死是難以做到的;佛教如無戒律作爲統攝教化的綱領,佛教的狀態,不唯一盤散沙,也將烏煙瘴氣。因此,佛在臨將入滅之時,示意後世的佛子,應當以戒爲師。佛教只要戒律存在,就是正法常住。佛子只要嚴持戒律,佛教就能興盛。而衆生只要持戒,就自然國泰民安、富足祥和,普現清淨國土。
第二章叁皈五戒
皈依即是皈向、依靠之意。衆生在叁界六道中輪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沈,無依無靠,甚爲可憐;這好比背井離鄉討生活的人,他們遠離家鄉,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地在一個人地生疏的環境裏生活,過著寄人籬下的淒慘生活。
以世間法來說,我們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以生死的觀點來看,這是沒有用的,因爲你我都還在生死輪回之中,怎麼能夠做別人的依怙呢?比如,兩個不會遊泳的人同時跌進海中,誰能夠搭救、扶持誰呢?我們在生死輪回的苦海中浮沈,唯有佛、法、僧叁寶才能做我們衆生的依怙,是我們真正的皈依處。
(一)叁皈依
一、皈依佛:我們皈依佛,向佛學習,以佛爲導師,這就是所謂的依靠了。此外,我們凡夫誰也靠不住,因爲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來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輪回裏轉來轉去,今生是好人,來世可能墮落,這樣的人我們怎樣依靠呢?所以唯有脫離六道輪回,大覺大悟的聖者——佛陀,才能做爲我們的依怙。
佛陀覺悟世間的真相,叁業清淨,斷除煩惱,沒有過失,所以我們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願度一切衆生,他會以各種善巧方便來接引依靠他的學佛者,所以我們要依靠佛陀。就象小孩子依賴母親那樣,要有生生世世見到佛的願心,希望能夠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羅漢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羅漢,他們生生世世追隨佛陀,因爲阿羅漢證悟後深深的體驗到解脫的自在,他們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們真正的皈依處。
我們皈依佛後,應以佛陀爲導師。佛陀在生死輪回,還沒覺悟的時候,所做之一切都是爲了衆生;佛陀無量劫努力不懈,修種種的難行、苦行都是爲了度化衆生;佛陀修行圓滿,證得涅槃,不辭勞苦的爲衆生闡釋佛法,把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使我們也能解脫生死,故佛陀對我們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偉大的聖者,我們應該報答他的恩典。所以我們應該以感恩之心禮拜佛陀,向佛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悟性如光:弟子問佛陀:“您所說的極樂世界和地獄,我都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 佛陀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我看不見。
佛陀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果然有一把錘子。
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二、皈依法:凡是能夠消除煩惱,調伏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是規則,既是能夠保持一定的狀態,有一定的性質,都稱爲法。能夠使我們解脫生死的道理,稱爲佛法。皈依法,就是皈依佛陀所覺悟、所演說的種種善巧的教法。在這些教法當中,有很多種類,例如:世間法、出世間法等,而皈依法的真正皈依處,是皈依涅槃清淨的法,既是我們要皈向解脫者內心清涼、清淨、不生不滅、無爲之快樂的法。
叁、皈依僧:僧就是和合衆的意思。奉行佛陀教法的佛陀出家弟子,這些實踐佛法的出家弟子都稱爲僧,他們是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等。這些僧代表佛陀教法的實行,我們應該尊重皈向。佛、法、僧合稱爲叁寶。
一滴水:佛陀考問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都回答不出。佛陀說:“把它放海裏去。”
我們只有皈依叁寶,才能成就法身慧命。
四、叁寶:
(1)化相叁寶:1、在兩千五百多年以前,在印度有一位釋迦牟尼佛:佛寶,降生人間;2、當時跟隨佛陀的有無數出家的凡聖弟子:僧寶;3、佛陀當時向弟子們演說開示的種種教理,如四聖谛、八正道、十二因緣等等:法寶。這是佛陀住世應化之際的相狀,稱爲化相叁寶。
(2)住持叁寶:1、我們現在所看到用玉琢、石刻、金鑄、泥塑、木雕、紙繪等的佛像:佛寶;2、我們所看到的佛陀弟子一脈相傳的出家衆弟子:僧寶;3、凡是佛弟子所結集的叁藏經典,或古今大德的佛教著述:法寶,稱爲住持叁寶。有這些住持叁寶,才能延續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傳布佛教的教義。而我們有因緣遇到,這是人間最難得的事。因爲在六道輪回中很難遇到佛、法、僧,故稱之爲叁寶。因爲我們見到佛、法、僧,會生起解脫、清淨之心,有這些的心念,才能朝向解脫;如果在某一世遇不到叁寶,我們就很難有因緣解脫,所以佛、法、僧是難能可貴的,合稱爲叁寶。
二千多年前化相叁寶中的佛陀,已離我們遠去,無緣見到。如今看到的是住持叁寶中的玉琢、石刻、金鑄、紙繪,乃至木雕的佛像,這些只不過是假象而已。但是當我們看到這些佛像,會興起佛的心想,使我們深深的懷念起佛陀、戀慕佛陀。雖然我們無緣接觸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但是還有這殊勝的因緣見到佛像,能夠繼續在我們的心裏種下善根,依這個化相叁寶,提升我們內心對于叁寶更進一步的皈向。
(3)自性叁寶:我們到寺廟去禮拜佛陀,歡喜清淨、希求涅槃的心油然而生,這能使我們朝向解脫之道,此即是叁寶可貴之處。這些清淨的心是我們本來具有的,這就是所謂的自性叁寶。我們自心本來具有與佛一樣的覺性,因爲迷失,所以感受不到;我們自心中本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涅槃相,我們也不知不覺;我們的自心本來具足一切,沒有所謂的和合分開,大家一律平等,這些我們都不曉得,因爲叁寶的因緣使得我們認識到自心,那是非常可貴的,所以我們看到佛、法、僧,要生起如獲至寶之想。
我們皈依後,內心要至誠的皈向佛法僧,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在無邊無際的佛法大海中,努力修學,精進不懈。據佛經記載,獲得叁皈戒體者將會蒙得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
皈依者的行持:
1、親近善知識:我們皈依之後,應該親近善知識。
2、聽聞正法:我們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生起正見。
3、依教奉行:我們不止要聽聞正法,而且要信受奉行,以僧爲榜樣,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法。如果我們每天這樣的皈向,終會有機會解脫。我們皈依叁寶,應該天天做如是的觀想:佛陀是那麼的偉大、慈悲,是人間最偉大的導師,我們應該向他學習;佛法的道理是那麼清涼,能使我們放…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