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P3

  ..續本文上一頁下無數的煩惱,逐漸的走向解脫;僧,放下世緣,出家修行,守道清白,梵行高遠,和合無诤,慈悲一切,是佛法的實踐者,修行證果,使我們升起無限的信心,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4、護持與供養:在佛、法、僧叁寶中,僧寶的存在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法師們本著“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皆離苦”的偉大情懷,依據佛製清苦辦道,弘法利生,使佛法繼續流傳,這是難能可貴的,是值得我們護持與供養的。

  

(二)五戒

  我們每天應該誦經修持,時時提起正念,有機會要去受持種種的戒,因爲佛、法、僧中的法寶就是戒、定、慧的無漏法,我們應當修學。我們皈依叁寶後,不論是要修學什麼法門,都應該進一步去受持戒律,因爲戒是一切法的基礎,所以佛陀說:“戒爲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即是此意。

  多吃了六個餅子:有一個人,肚子餓了,到餅店去買煎餅吃。他一連吃了六個,覺得還是不飽,就再買第七個吃,剛吃了半個,就覺得很飽了。這時候,他心中很懊悔,用手打著自己的嘴巴說道:“我是這樣的愚癡不知節約,如果早知道後頭的半個煎餅能吃飽,那麼我只要買這半個煎餅就是了,前頭的六個煎餅不是多吃了嗎?”

  這個故事比喻:修行的人,需要從基礎開始,勤修戒定慧多時,才有貫通成就的時刻,不經多時的勤修,但羨一時的悟證,正同那人吃餅的癡想,是不可能。

  一、五戒

  (一)不殺生:殺生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殺是人。2、作人想。3、有殺人心。4、興方便(自作、教他、遣使)。5、被殺者命斷。

  在殺生戒裏,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叁種殺法,都等于自己殺。我們用種種方法使衆生命斷,稱爲殺生。殺生的果保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爲犯殺生罪。

  1、是衆生(有生命):所殺者有生命。

  2、衆生(生物)想:蓄意殺害時,內心知道是有生命的。比如你恨某人,殺不到他,因嗔恨心的驅使,你拿木頭來亂打,這是沒生命,而作生物想;或是在夜暗中走路,無意間踏死一只蝸牛,這就是沒做生命想。

  3、有殺心:我們起心要殺害對方,叫做有殺心。殺心與想的不同是:殺心就是內心有殺害衆生的心理行爲(心行);想就是內心起要殺衆生,然後對那個境作想。比如說:現在我坐在家裏,心要殺人,但是那個人沒在面前,所以沒有作想,卻有殺心;當那個人在我面前時,我要把他置于死地,這叫做想,所以這個想是對境(衆生)作某某衆生想;而殺心是我們造殺業的整個過程中,想要對方死,叫做有殺心。

  4、興方便:用種種方法去殺害衆生。

  5、命斷:你所殺的衆生的性命斷掉。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罪。

  天堂與地獄:有一位武士向白隱禅師問道。武士問:“天堂和地獄有什麼區別?”白隱反問:“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白隱聽後笑道:“就憑你這粗魯之人也配向我問道?”武士勃然大怒,隨手抽出佩劍,朝白隱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劍就要落在白隱頭上,白隱卻不慌不忙輕聲說道:“此乃地獄。”武士猛然一驚,然後若有所悟,連忙丟棄佩劍,雙手合十,低頭跪拜:“多謝師傅指點,請原諒我剛才的魯莽。” 白隱又微微說道:“此乃天堂。”

  天堂地獄就在我們一念之間。  

  (二)不偷盜:不與而取就是偷。具六緣成不可悔:

  1、是他物:那財物是他人的。

  2、作財物想:明知是他物而非己物。

  這兩個條件的分別是:比如你來廟堂,從大殿中走出去,要回家的時候,穿錯鞋子,鞋子是他物,但是你並沒有作他物想,以爲鞋子是自己的;有時候那個東西是你的,卻以爲是他人的,就去偷。這種情形很少發生,確是有可能的。

  3、有盜心:要有偷盜的心。就是別人的財物,對方沒想給,你想要占爲己有的心念,叫做有盜心;如果一個人拿別人的東西,沒有盜心,好像拿錯或人家不要了的東西,不可構成偷盜罪,不算犯戒;如果有偷盜的心,就是犯戒。犯戒有輕有重。

  4、興方便:假借種種的方法達成偷盜目的。

  5、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按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製。當時國法規定凡偷五錢者,即犯死罪,所以佛陀也製定佛弟子偷盜五錢者,亦成重罪不可悔。當時五錢是現在的多少錢呢?不好具體換算,總而言之,偷價值不菲的東西,那果報就很重。

  6、離本處:將所盜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這還必須偷者以爲他得到了此物,而被偷者以爲他的財物不見了,稱爲離本處。比如有人寄你一百元,你在他的面前把錢放在右褲袋裏,但在他沒看到時,你把錢放在左褲袋,過後你叫他看右褲袋裏沒有錢,就說沒拿他的錢,雖然錢還在你的身上,但是你造成對方認爲錢不見掉,這稱爲離本處。又如古時有人偷馬,當盜賊從馬廄裏把馬拉出來時,馬兒就會叫,主人家就追,偷者還沒認爲得到馬,而馬主也還沒認爲他的馬被偷掉,這就是還沒離本處;如果養馬者完全不知道,那盜賊把馬拖出馬廄後,那就是離本處。

  這六個因緣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盜物超過五錢,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稱爲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頭被斬斷,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殺死人,稱爲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殺死了一只公雞,那犯的是可悔罪。

  福報的故事:印度的波斯匿王有一位麗質天生的女兒叫善光公主,國王對這個女兒疼愛有加,視如掌上明珠。有一天國王就對公主說:

  “女兒呀!你生長在帝王之家,穿的是绫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你應該感謝父王給你的庇蔭,才有今日的榮華富貴。”

  公主信奉佛法,懂得罪福自作自受的道理,因此回答說:“父王!所謂福德因緣是自己種植的,不是他人所能給予的,今天我能夠出生爲公主,固然應該孝敬您,但這一切的福德因緣,是我自己過去所積聚的。”

  波斯匿王聽了女兒如此忤逆,非常生氣地說:“如果我不讓你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你還能享受什麼幸福?既然你認爲自己有福報,我倒要試試你的福報究竟有多大?”

  國王于是命令大臣找來一位國中最窮的青年乞丐,把公主匹配給他,公主毫無怨尤地脫去華服,換上布衣和乞丐結爲夫婦。一天公主就問丈夫說:“你年紀輕輕,儀表俊秀,爲什麼會一貧如洗,淪爲乞丐呢?”

  “唉!我本來也是宦官子弟,只因父母雙亡,家道中落,又無一技可以謀生,只好乞討度日了!”

  “父母難道都沒有留下什麼財産嗎?”

  “只剩下一棟荒廢的老屋,但是蛛網纏結,無法避雨。”

  “既然還有一間破屋,我們何不回到家鄉,同心協力開墾荒地,耕種莊稼蔬菜,自食其力,總比沿街乞討要強多了。”

  夫妻兩人于是回到了一片斷垣頹壁的家園,合力地挖掘堅硬的石地,打算種些菜蔬。挖著挖著,突然在冰冷的石板下面,發現藏著許多珍奇的金銀珠寶,靠著這些祖先們埋藏的寶物,很快地又把家業複興起來,成爲當地的首富,消息不迳而走,傳到了波斯匿王的耳中,國王對于自業自受的因果業報終于信服不疑了。

  我們也應明白:一切通過非法手段得來的財富,都是命中注定應該得到的福報,如果采用正當行爲也同樣會獲得,甚至更輕松。如果命中沒有,偷也偷不來,偷來了命中該有的東西,卻還要背上惡果,偷盜行爲真是天下最吃虧的一樁事。

  (叁)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都稱爲邪淫。邪淫戒具四緣成不可悔:

  1、非夫婦。2、有淫心(心愛樂淫欲)。3、是道(口、大小便處)。4、事成(正行交媾)。

  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處所(淫欲之道):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個正人君子,肯定不會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幾個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爲他們是夫妻,則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有個黑市太太,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個人受五戒後,與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即是斷頭(戒律中以斷頭比喻重罪)。淫的範圍,不唯不得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即使自己的夫妻,亦有限製:①非時邪淫:佛菩薩的紀念日,每月的六齋日,不得行淫;父母的生日、親屬(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死亡之日,不得行淫;月經期間、妊娠中、産前産後,不得行淫。②非道邪淫:除了陰道,不得行淫。③非處邪淫:除了臥室以外,不得行淫。

  邪淫的罪過,分爲叁品:與母女姐妹父子兄弟六親行淫者,爲上品罪;與夫妻之外的一切男女邪淫者,爲中品罪;與自己的妻子于非時、非道、非處行淫者,爲下品罪,以此叁品輕重,分別下墜叁塗。未受戒者亦要承受如此的果報。

  在一切邪淫戒之中,以破淨戒人的梵行者,罪過最重。

  犯戒均在于心,如無邪淫之心,即不會主動去犯邪淫戒,因此,淫戒也有開緣:若爲怨家所逼,而不受樂者,無犯。

  佛陀說:“邪淫的人,就象拿著火把,逆風而行,必然會燒到自己的手。”又說:“財色對于人,就象刀刃上粘有一丁點蜜,小孩子貪圖甜味用舌頭去舐,還沒嘗到滋味舌頭就被割掉了。”而古人自勵的箴言中也有一句說道:“求名者,因好色欲而名必敗;求利者,因好色欲而必喪利;居家者,因好色欲而家居必荒;爲官者,因好色欲而官業必墮。”

  (四)不妄語:不講騙話。妄語戒分爲大妄語與小妄語。妄語戒具五緣成不可悔:

  1、所向是人:對人…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