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P4

  ..續本文上一頁說妄語。如果我們和一只狗說妄語,它聽不懂,那就不能構成犯妄語戒,所以講妄語的對象主要是人。

  2、作人想:認定對方是人。

  3、有欺騙心: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

  4、說妄語:用口說出來,有時不必用口亦可說妄語,打一個眼色,甚至默認、暗示,點頭、手勢,或使用手寫出來也是妄語;那就是說用一種欺騙的行爲來欺騙他人,都是妄語。

  5、聽者領解:對方能領解所說的內容,如對方是聾人、癡人、不解語人、及向非人、畜生說大妄語,不犯重罪。

  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分別:

  1、小妄語:就是一般上的騙話;還有罵架的粗話、挑撥離間、不叁不四的話,既是騙話、惡口、兩舌和绮語,都稱爲小妄語。

  2、大妄語:自己不是聖者,卻跟人說自己是阿羅漢或是初果聖人;或者說自己是某某菩薩的化身,叫人來膜拜與供養,這都是大妄語。

  犯大妄語與小妄語之差別是:如果說大妄語,那就不可忏悔,就是所謂的破戒;說小妄語則犯可悔罪。

  砍樹取果:從前有一個國王,在他的園中種有一株好樹,非常高大茂盛,在結果的時候能生出一種很好的果子,這果子香而甜美,爲別處所沒有。有一天,來了一個外國的客人,國王領他去看這株樹,並對他說:“這株樹能生出一種果子,甜美無比,可說是世上所少有的。”那外國的客人接著問道:“既然有這樣好果子,能不能給我嘗幾只呢?”國王聽了,就叫人來把這樹砍倒,希望能得到果子,可是什麼也沒有得到。後來又叫人把砍倒的樹再種植起來,然而想盡辦法,卻終不能把已斷了的莖和根接起來。這株樹就從此枯死,當然不能再生果子了。

  這個故事比喻:釋迦世尊曾指示我們持戒功德像大樹一樣,它能生出種種禅定、神通、智慧的殊勝的果。假使我們要得到這些果子的話,首先就應當持戒,還要修許多的功德善法來灌溉它,方能得到圓滿成就。但是有些人不懂這個道理,竟爲了迎合達官貴人而毀犯了戒律,去希求世間的名聞利養,這無異砍樹求果,連根都枯了,哪裏還有果呢?

  (五)不飲酒: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叁緣成犯但可悔:

  1、是酒:能醉人的飲料。

  2、酒想: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

  3、入口: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飲酒犯五戒:在迦葉佛時,有一位五戒的信士,一向持戒很清淨,有一天從外面回來,因爲他很渴,那時有一種酒,沒有顔色,也沒有什麼酒味,一碗水色的酒放在桌上,因爲他口渴以爲這杯酒就是水,就把它喝下去了。酒性發作起來時,看到隔壁鄰居家有一只鴨走進他家,他在失去理性情形下,便把那只鴨抓來殺了,煮熟了吃它。隔壁鄰居太太看到自己的鴨沒有回來,就到信士家去問他有沒有見,這位誤飲水色酒的五戒信土,因爲酒精的刺激使他産生了沖動,所以見到隔壁太太又起了淫欲心,在沖動之下把她強暴了。很多鄰居便合力將這個人抓起來,把他送去官府治罪,到了官府時因爲他還在酒醉便開始打妄語,拒不承認他有偷鴨、殺鴨、強暴的罪行。

  就這樣,這位五戒的信士,只因爲誤喝了一碗酒,竟然連續犯了五戒,所以一失足而成千古恨。

  殺、盜、淫、妄這四條戒稱爲性戒;飲酒戒稱爲遮戒。

  1、性戒:在因果上這是罪惡事,無論受戒與否,都不應該做,應該戒掉,稱爲性戒。

  2、遮戒:所謂“遮”就是防止的意思。飲酒在因果上不是罪惡事,它沒有善、惡,但就能亂性,使人不能自我控製,其他不良的行爲發生,乃至于破戒,爲了防止其他的惡事發生,所以要受持此戒。

  殺、盜、淫、妄這四條性戒,受持者是絕不可以破戒的,同時一般人也不容易破戒。因爲:

  1、殺生戒:殺死人是破戒,殺死畜生只是犯戒,可以忏悔清淨。

  2、偷盜戒:只要不偷貴重的東西,都是犯戒,不是破戒,都可忏悔清淨。

  3、邪淫戒:與夫妻以外的男女行淫,不通忏悔;夫妻間不恰當的時間、地點、處所等行淫都是邪淫,但可忏悔。

  4、大妄語:只要沒說自己是聖人,或是某某神,我能夠驅使什麼鬼神,只要不說這些話,那就不會破妄語戒。

  殺了一群牛:從前有一個人,養了五頭牛,常把它們放在草原上吃草。有一天,跑來一只老虎,把他的一頭牛吃掉了。這個人看到後,心裏想:“我的牛失去了一頭,已不是全數了,我還要這些牛作什麼呢?”於是他就把所有的牛都趕到一個深坑裏去,在坑底排著隊,統統把它們宰殺了。

  這故事比喻:有人受持如來的“五戒”,本來很好。後來偶然犯了戒,他不生慚愧心,不求忏悔還淨,卻反作這樣想法:“我已犯了一戒,戒既然不全了,何必再繼續持它呢。”于是索性無所忌憚地把所有的戒都一概舍棄不持。這正如因死一牛而殺群牛一樣的愚癡可憐!

  二、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淨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墮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爲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會增加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貪、嗔、癡等煩惱少,那修禅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者才能證悟聖果。

  用錦綢包裹破氈:有一個賊,走進一個富人家裏偷東西,他偷得了一塊很值錢的錦綢,另外又偷了一條破氈和一些破爛的衣服。偷了以後,他把那塊錦綢當包裝布,來包那些爛東西,打成一個包袱帶出來。後來許多人知道了,都把這事作笑話講。

  這個故事比喻:已發正信修學佛法的人,不能再貪世間利益而破清淨戒律,弄得事情顛倒,得不償失,被人所笑。

  叁、犯戒者的過失

  1、犯殺生:心懷恐懼,眷屬不和,短命,爲社會人士所憎惡。造殺生業太重的人,今生有怕死的心理;眷屬經常和他吵架與決裂;多病短命;爲人所憎惡,就好像一些人,人見人愛;反之有些人卻人見人厭,即使是不認識他的人,也會對他生起憎惡之心,那是因爲他造了惡業。

  2、犯偷盜:犯偷盜戒者將來貧窮,因爲偷盜的人貪,貪的果報就是將來貧窮,財物耗減;你偷人家的財物,將來你的財物也會很快散失掉;另一點是別人的東西不見了,就會懷疑是你偷的。

  3、犯邪淫:犯邪淫戒的女人,將來她的丈夫會尋花問柳;如果是男人,將來他的妻子會紅杏出牆,所以當我們受這種果報時,就不要埋怨妻子或丈夫,應該想這是前世造的業,應該如此的果報。另一方面,邪淫者,花天酒地、尋花問柳,一切衆生見皆生疑,會認定他的品格很差。

  4、犯妄語:說謊話者,失去誠信;同樣是一件事情,甲講別人相信,而乙講則沒人相信,這就是乙造妄語業太多。犯妄語戒的人,經常得惡口,常被人罵。

  5、犯飲酒:飲酒多的人,心常散亂,心不定則不能思維善法,不能成就事業。

  爲小失大:從前有一個商人,借給別人五分錢,那人很久沒來還,他就跑去索取。他到那面去,路上經過一條大河,雇船用去兩元錢,到了那個人家裏又不在家,回來又出了兩元錢,來去的渡船費用要花去了四元錢。這樣,空勞一場,沒有得到什麼,卻損失了數倍于債款的錢。

  這個故事比喻:如果光要爲爭求少利,不惜敗壞自己的操行,結果往往得不償失,甚至會名利雙失,現世受了惡名,來世還須受報,犯戒做壞事的人,實在太愚笨了。

  

  

(叁)受戒的次第

  富翁造叁層樓:有一個富翁,是愚蠢無知的人。一天,他到另一個富翁家去,看到這個富翁所住房又是叁層樓,高大壯麗,華貴無比,心裏很是羨慕,他想:“我的錢,並不比他少,爲什麼不造一座叁層樓呢?”于是他回家以後,立刻去請來了一位建築工程師,問他說:“你能造叁層樓嗎?”建築工程師回答說:“能造的。我已造過多處了。”富翁就說:“那麼很好,你就立刻替我造。並要和我朋友所建築的那座樓房一模一樣的。”建築工程師領導著工人們動手先平地基,墊礎石,打牆腳,忙個不了。富翁等了幾天,看不見樓房的影子,就把這位工程師叫來問道:“你現在是作什麼啊?”工程師回答說:“我給你造叁層樓呀。”富翁又問道:“怎麼造叁層樓要在下面造,不在上面去造呢?”建築工程師說:“要一層一層造上去,不先造好了下面兩層,又怎能造第叁層呢?”不料富翁立刻阻止他說:“不,不,我不要下面的兩層,我只要第叁層,你給我造最上面的一層就可以了!”建築工程師聽了大笑,一再說明,但富翁很固執。堅決要他只造第叁層,弄得建築工程師沒有辦法,只得停止工作回去了。

  這個故事比喻:佛弟子不肯恭敬承事叁寶,切實地從“戒、定、慧”基本叁學修起,只是懶惰懈怠,喜歡走捷徑,對念佛、持戒不屑一顧,自以爲這種形式主義教條主義對像自己這種“天才利根”是沒有必要的。其結果正像這個富翁一般,不過是癡人的空想罷了!

  一、叁皈依

  我們先聽聞佛法,然後確定叁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我們皈向叁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好比一對戀愛中的男女,他們只是同居,沒有注冊結婚,沒有跟人家講明,那有誰相信他們?當他們在婚姻注冊官的面前宣誓,…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