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P5

  ..續本文上一頁簽了名,經過一個簡單的儀式,注冊結婚後,大家對他們就有信心。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叁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個正式的佛教徒。

  二、受持五戒

  叁皈依者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叁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那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就好像一對男女,只是同居,不要結婚,那他們就很容易因鬧意見而分手。同樣的,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爲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爲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佛教的受戒律是自動發心受持的,不可以強求。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爲師”;那是因爲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爲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經又雲:“信爲能入,戒爲能度”即是此意。

  叁、在家菩薩戒

  如果機緣成熟了,佛子應該進一步求受在家菩薩戒,以再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菩薩意譯爲“覺有情”,覺是覺悟、覺了、覺知、覺見的意思,有情是衆生(衆緣和合而生或衆多生命)的意思。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衆生以覺他,這就是菩薩的定義。要做菩薩必須先受菩薩戒。如《梵網經》中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菩薩之根本”。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薩道,須受菩薩戒,所以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

  《梵網經》說:“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但須先問七種遮難: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阇梨;破羯磨轉*輪僧;殺聖人等,若犯其一,便不能受戒。菩薩戒只有受法而無舍法,所以又稱爲佛性常住戒,在此暫不作細講。

  金子的價值:一位智者手裏舉著一塊金子,面對下面的聽衆問:“誰要?”一只只手舉了起來。他接著說:“我打算把這塊金子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金子抹上一些泥巴,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呢?”他把金子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金子,金子已變得又髒又臭。“現在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

  “是的,無論我如何對待這塊金子,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爲它並沒貶值,它依舊是金子。人生路上,我們曾做錯過、摔倒過、被人輕賤、也輕賤過別人。我們覺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我們永遠不會喪失自己的清淨佛性。無論國王、乞丐乃至畜生,我們的佛性都是一如的,在佛不增, 在凡不減。”

  請記住:無論什麼時候,無論發生過什麼,我們都不應該看輕自己,也不應該看輕別人。每個生命都具有無上的價值。

  

第叁章 八關齋戒

  八關齋戒,是佛陀爲在家弟子製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和齋法。因爲在家人俗務忙碌,無暇修行。佛陀悲憫,爲讓他們過一日一夜的出家人的清淨生活,種出世善因;又能適應在家生活的特點,所以製定在家人的出家戒,即八關齋戒。當然,出家人爲使自己的戒行真正做到清淨,也應該受持。

  “八”指八條戒律,即“八戒”。“戒”有防非止惡的作用,是法身慧命的“護身符”。“齋”指不非時食,即過午不食。“齋”有淨化身心,遠離妄想的作用。“關”指關閉,即關閉衆生生死之門。因爲衆生生死的關鍵就是淫欲與飲食。淫欲是生死的根本,飲食是生死的助緣。飽暖思淫欲,爲了抑製淫欲心,所以要持齋。這便是八關齋戒的意義和重心所在。

  八關齋戒可以在佛前自受,就是將《受八關齋戒法》一文至誠讀誦一遍,即算受戒。時間方面,六齋日中,假若有事,可提前或移後。現在很多寺院爲方便居士,在每周星期六清晨受八關齋戒,讓受戒人在寺院過一日一夜清淨的修行生活,效果非常好。如果已受菩薩戒的居士,按《居士菩薩戒》規定,每月六齋日(農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叁,二十九,叁十日),應受八關齋戒。

  

(一)八關齋戒的內容

  八關齋戒,包含五戒和沙彌十戒(十戒僅多一不持銀錢戒)。受持五戒,是修人天善行,而受持八戒則是求出離生死輪回。受持八關齋戒,兼修定慧,可證四羅漢果;受持八關齋戒,念佛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得中品中生。

  八戒的內容(戒相)如下: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非梵行。“梵行”是淨行,“非梵行”是不清淨的行爲,指淫欲。五戒只禁“邪淫”,在家居士夫妻生活,不算犯戒。而這裏要求的是出家人的戒,即是“不淫”。但只限于每月六齋日,並不難做到。這是種出世善因,是關閉生死之門。《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意爲淫欲心不清除幹淨,不可能超出六道輪回。宣化上人宣講十二因緣時說,無明就是指淫欲心,以無明爲緣(條件)而産生行,行就是男女的性行爲。中陰身投胎,正是這一念淫欲心造成的。八戒中的“不淫”含有很高的要求。《佛說齋經》說:“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如來),無淫,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爲邪淫,心不貪色,如清淨戒,以一心習。”這是要向佛看齊,起一念淫心,持齋便算不得清淨。因爲要求高,所以,雖僅一日一夜而功德極大。在家受持八關齋戒,夫妻宜分房,分床,以保持叁業清淨。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非時食。“非時”指日中至次日清晨,即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叫“持齋”,“持齋”雖不是戒,卻是戒之體,是八關齋戒中最重要的一條。吃素不等于持齋,“齋”含有內心清淨,摒絕雜亂的意思。從事相上說,過中午而食者,即爲雜亂不淨。所以,叁世諸佛都是過午不食。從根本上說,必須身,口,意叁業清淨,才叫“齋”。不問在家出家,要淨化叁業,均應持齋。

  關于“日中”(中午)的推算方法,最好以北京的經線(即東經117度)爲基數來推算,經度(東經)每減少15度,日中的時間就推遲1小時。一般說,按北京時間11:30吃午飯便可以。

  過了中午以後到次日清晨之前,這段時間只可飲用各種糖水,蜂蜜,果汁(濾清無渣),姜湯,鹽水,葡萄糖水。但牛奶,豆漿,芝麻糊及糕餅,面食等,律中不許飲用,食則違犯。

  七、不著香花曼,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香花曼”,用香花製成的花冠,花環,如現代人用的手镯,項鏈,耳環等,在八關齋戒中都不要用。這條戒的目的是讓在家人種出世之因,所以衣著力求樸素。如果仍迷戀這些裝飾品,你的內心怎麼能清淨?“香油塗身”是熱帶人的習慣,在八關齋戒中,凡香水、香粉、香脂均不應使用,因爲這類美容化妝品,容易誘發淫念,使叁業不淨。

  “歌舞倡伎”指唱歌跳舞,在八關齋戒期間,不應故意前往觀聽。包括不看電影、電視等。因爲既然向往出世,何必再貪戀世間的娛樂,應該以“禅悅”、“法樂”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

  八、不坐臥高廣大床。過去西域的“床”,包括坐椅在內。什麼叫“高廣大床”呢?藕益大師《十戒威儀錄要注釋》說:“床腳高一尺六寸,坐時腳不挂空,過此量者,即名爲高。但可容身轉側,過此即名爲廣。既高且廣,即名爲大。”依此解釋,現代人用的席夢思和綢帳、繡枕、錦被等豪華用品,八關齋戒期間均不要用。否則,容易影響身、口、意叁業清淨。只有看淡物質享受,才能提高精神境界;只有習慣過簡單、樸素的生活,才有利于修行方面的精進。

  以上兩條,都是追求物質享受和導致淫欲的媒介,影響身、口、意叁業清淨,甚至使人道心退失,所以列爲禁戒。

  殺子成擔:有一個人,養了七個兒子,其中一個有一天死去了,這個人想把死孩放在家中,卻讓自己和家人離開那所屋子。鄰人對他說:“您爲什麼不把死了的兒子拿出去埋葬,卻讓活的人離開家庭呢?這個行爲太笨拙了。”這個人聽了以後,想道:“話是不錯的,人死了,應當拿出去埋葬;可是叫我怎樣拿呢?哦,只有這樣吧,再殺死一個,那就可以成擔挑了去。”結果,真的他就再殺死一個兒子,和那死了的兒子湊成一擔,挑到山上去埋葬了。

  這個故事比喻:有些人修行人犯了一條戒律,不想改悔,還要企圖掩蓋事實,假作持戒清淨。被人揭發了,告訴他:“修行人守戒,應該和保護珍貴的眼珠一般,怎麼可以違犯而不忏悔呢?”他就索性多作些破戒的惡事,以便一同忏悔,這正像殺子成擔,以便一同出埋一樣的愚蠢無知。

  

(二)受持的功德利益

  一、脫離病苦

  《藥師經》說,若有人想要解除疾病之痛苦,那麼應受持八關齋戒。

  二、消滅罪障

  凡是想忏悔罪障的人,應該受持此戒和齋。《優婆塞戒經》說,受持八戒,除五逆重罪外,其他罪障都可消除。

  叁、免除橫禍

  凡是想要求得自身、家眷平安吉祥,永免遭受各種飛災橫禍的人,應該受持齋戒。《四天王經》說,凡是受持此齋戒的地方,惡鬼必然遠離,此處必定平安無事。所以,如果能在六齋日精進持齋守戒,那麼福報必定…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