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增長,災難必然消除。
四、遠離惡道
如果有人行爲舉止一向不夠檢點,現在很害怕自己會墮入叁惡道,那麼就應該受持此齋戒。《十善戒經》說,持八關齋戒的人,一不墮地獄,二不墮餓鬼,叁不墮畜生,四不墮阿修羅(阿修羅道衆生,善惡夾雜,也可以列入惡道)。
五、福報優厚
如果有人擔心因世亂米貴,會遭受饑餓之苦,那麼就必須受持齋戒。《佛說護淨經》上說,一天持此齋戒,即可得到六十萬世不愁吃穿的果報。
六、成就迅速
如果年高體弱,恐怕將不久于世的人,或者身陷牢獄,性命朝夕難保的人,想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成就殊勝的果報,那麼應該受持此齋戒。八關齋戒的持法,只以一日一夜爲期,時間很短,但功德極爲殊勝。經上說,優陀羨王夫人,病已垂危,臨命終的前一天求受八關齋戒,死後即刻得生天上。
七、來世貴尊
若有想求來世貴尊的,則應該受持齋戒。《佛說普達王經》說,一個國王的隨從,曾隨國王齋戒一天,死後便轉生爲王子。
八、得生天上
要想來世求生天界的,應該受持此戒。經上說,有一天女,相貌極爲莊嚴,容顔超群,天人見了都贊歎不已。釋提桓因便問天女過去曾作過何種善事而獲得此種福報。天女便作了一首偈語回答說:“昔于迦葉佛,受持八戒齋,今得生天上,獲此端正報。”
九、往生助緣
想要求生淨土的人,應該受持此戒。經上說,如果有人受持一日夜八齋戒,功德回向求生極樂國土,定能獲得中品中生。
十、臨終歡樂
《藥師經》說,受持此齋戒的人,憑此種善根,如果聽到藥師如來的名號,臨命終時,將有八位大菩薩來迎接他往生淨土。
十一、得相好身
如果見佛相好,心生歡喜,想在來世獲得這種莊嚴相貌,就應該持此齋戒。《長爪梵志請問經》說,有一婆羅門,問佛往昔曾作何種善業而獲此種莊嚴好相。佛說持八分淨戒(即八關齋戒),若能一天一夜,或者常隨從師父受持,都能獲得此種果報。
十二、成佛道緣
想求得速成佛道的人,應該受此戒。《阿含經》說,受持八關齋戒,可以獲得漏盡通,入于涅槃城;若求生四聖法界,也可隨願而成。
(叁)受八關齋戒法
一、發願
歸命一切佛,惟願一切菩薩衆,攝受于我。(一說)
我今歸命勝菩提 (最殊勝的菩提覺道。)
最上清淨佛法衆 (無上的清淨的佛法僧叁寶,衆即僧也。)
我發廣大菩提心 (菩提心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相結合的願心。)
自他利益皆成就 (菩提心即自利利他之心。)
忏除一切不善業 (忏悔消除一切惡業。不善業,即惡業。)
隨喜無邊衆福蘊 (惡業消除,福德聚集)
先當不食一日中 (即過午不食)
後修八種長養法(受持八戒,能生長、培養善根福德)
(叁說)
二、叁皈(得戒體)
我弟子某某,惟願阿阇黎(譯爲教授師、軌範師),攝受于我,我從今時(此時),發淨信心,乃至(直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意爲從此時發願,直至成佛。)
誓歸依佛,兩足勝尊。(兩足:指智慧、福德均具足圓滿。勝尊:最殊勝的、受人尊敬的大導師。)
誓歸依法,離欲勝尊。(歸依佛法,可遠離叁毒五欲。)
誓歸依僧,調伏勝尊。(僧能持戒修行,可調伏煩惱習氣。)
如是叁寶,是所歸趣。(這樣的叁寶,是我所趨向歸依的。)(叁說)
叁、八戒(戒相)
我弟子某某,淨信優婆塞(夷)(出家衆稱淨信沙門),惟願阿闍黎,憶持護念。我從今日今時,發起淨心,乃至過是夜分(今天夜半)訖(至)于明旦(明日清晨)日初出時,于其中間(在這段時間內),奉持八戒。
所謂: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非梵行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非時食
七不香花曼莊嚴(裝飾)其身,亦不歌舞倡伎
八不坐臥高廣大床
我今舍離(舍棄)如是(這些)等事,誓願不舍清淨禁戒八種功德。(叁說)
四、回向
我持戒行,莊嚴其心(淨化內心),令心喜悅(法喜充滿),廣修一切相應勝行(與戒相應的殊勝的定慧行持),求成佛果,究竟圓滿。(一說)
我發無二最上心(一乘無上的大願)
爲諸衆生不請友(不請友:菩薩是衆生不需請求便主動相助的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殊勝的提願行,是善人所行持的。)
成佛世間廣利益(成佛的目的是廣泛的利益世間的衆生。)
願我乘是善業故(乘:依仗。善業:善因。)
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于世間(饒益:利益)
解脫衆生叁有苦 (叁有:即叁界。解救衆生出離叁界火宅。) (叁說)
第四章 居士入寺禮儀
學習入寺規矩禮儀,目的是爲了讓初學的居士或雖久學而尚未熟悉寺院規矩禮儀的在家衆能做個得體的學佛人。
威儀源于戒律,爲叁業大用,是每一位學佛人的行爲規範,善用則能調攝修道者的心理,使身心都能精進而不放逸,從而安住于佛法中。若能依之修持,不但得以不惱亂賢聖,不惱亂六道四生,不造惡業,而且可以廣修善業,廣結善緣,修改習氣。由此體會佛法的甚深微妙,慢慢減少過失無明,漸漸的積累功德,增長福慧,最後必能達到究竟清淨安樂。
(一)拜佛、誦經
一、拜佛
1、進寺門前要端正衣冠收攝身心。進入寺院後,先禮佛。再去拜見出家師父。在佛殿、經堂看到佛像,不論是木雕、銅鑄、紙繪、綢、絹畫,皆需衣著整齊,向佛菩薩像恭敬頂禮。若有急務亦須問訊,以示尊敬。
2、居士不可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上拜佛。因爲這是住持或主法和尚禮佛專用的,可在大殿東西兩單禮拜。佛具叁明、六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衆生起心動念,佛無一不知,因此只要心懷誠敬,無需執著拜佛方所。
3、拜佛時動作不緩不急,內存虔敬,外現恭謹。不可看似恭敬,內懷我慢,或爲求修行之名,詐現威儀。合掌手勢爲雙手平舉當胸,五指合並向上,以能見無名指尖爲度,掌心要空,不可貼緊。
4、拜佛時要五體投地,不可翹臀。雙手翻掌,手心向上托起,觀想接佛足,雙腳、額頭都要著地。拜佛時心中念偈頌贊歎佛的功德: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偈頌念一遍或叁遍皆可,接著念咒語“縛日臘,斛”叁遍。禮拜後可以瞻仰佛像,心中默念贊佛偈:法王無上尊,叁界無倫匹,天人之導師,四生之慈父。我今得皈依,能滅叁祗業,稱揚若贊歎,億劫莫能盡。
若不會念偈頌和咒語,那麼禮佛時心裏觀想:“我現在禮拜十方叁世無量諸佛”,這樣也是可以的。
不論佛殿內供有多少尊佛像,通常禮佛叁拜即可,個人修行則聽其意願。若殿內大衆已集合時,合掌問訊後隨衆站立即可,不必禮拜。
若出家衆正在禮佛,居士不得在法師前面禮,亦不得與法師並排禮,應當在法師後面禮佛。有人禮佛時,不得從其前直穿而過。
問訊不是點一下頭,一定要彎腰到九十度或稍弱,也不可過低。
鮮花、水果、時蔬供佛一定要潔淨,對如何擺供不知情的,可以請殿堂的香燈師父代勞。供佛的花要用花瓶插好,水果也要洗幹淨。
燃香供佛需如法,很多人一進寺院就燒一大把香到處去插,好象有任何一個香爐沒插到就不安心。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上香時在大殿前的大香爐中點一炷或叁炷香就行了。上香的方法:上香時,用大拇指、食指將香夾住,余叁指合攏,雙手將香平舉至眉齊,觀想佛菩薩顯現在我們的眼前,接受香供養。如果人很多,將香直豎向上,以免燒到他人。若上叁支香,則將第一支香插在香爐中間,默念“供養佛”,第二支香插右邊默念“供養法”,第叁支插左邊,默念“供養僧”。上完香後合掌,默念“供養一切衆生,願此香華雲,遍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尊法諸賢聖”。點香時若香枝起火焰,不可用口吹熄火,應用手掌煽熄。將香插好後問訊即可,不必一再點頭作揖。
不可評論佛像是否莊嚴,看見佛像置于不潔之處,應當捧持移置淨處。若見有人對佛像不恭敬時,宜私下善言相勸。
一聲“南無佛”種下的善根:在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來僧團出家,佛陀正好外出了。在場的的阿羅漢弟子用神通查看他的前因後果後跟他說:“你不能出家的,因爲你八萬大劫以內沒有種過善根,不能收你,你還是走吧!”
這個老年人一聽,就只好哭著離開。走了一想,自己這個命運也不好,這麼大年紀想要出家,佛的弟子也不收。于是乎就想:“我自殺去好了,不要活著了!”他一念的誠心,佛陀覺察到就趕回來了,對他說:“你不要哭了,我許可你出家”于是這個老年人就跟著佛陀回來,佛陀就許可他出家了。
這衆多的弟子就生了懷疑了,說:“這很奇怪的,佛收弟子都要有善根的,這個老年人,他根本就沒有善根,佛怎麼收他呢?”就請問佛爲什麼收他出家。
釋迦牟尼佛就告訴他這些弟子說:“你們這些阿羅漢,只能看八萬大劫以內的事情,八萬大劫以外,你們就都不知道了。這個老年人在八萬大劫以外,是一個到山上去斬柴的人。有一天他遇到一只老虎,看見老虎,他就跑到樹上去了,老虎就咬這棵樹,要把樹咬斷好吃他。正在這棵樹要斷的時候,他著急了,就念了一聲:南無佛。老虎也就走了,不咬樹了。于是等老虎走遠了,他就下來回家去,沒有被這虎吃了。所以他現在出家的因緣,就是在八萬大劫以外,他念這一聲南無佛的善根種子,現在應該發芽結果了,所以他就來出家修道了。”釋迦牟尼佛這樣一說,這一切的弟子才解除了這個疑惑。
二、誦經
佛法從恭敬中求,對法的尊重是開啓智慧的根本。誦經學法的目的,是爲了開智慧,求解脫,故應該對佛經等佛所說法心存恭敬,如法供養,不可輕慢…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