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應遲到早退。進法堂或講堂聽講應服飾整潔。執經本應如法。坐姿端正,擡頭挺胸,正坐攝心,不可左顧右盼,不可拄腭支額或趴桌伏臥。不可竊竊私語或大聲喧嘩。咳嗽難忍應用手帕或衣袖掩口。聽講時,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應生殷重渴望心,專注聽講,如理思維。
先把你的杯子空掉:有一天,一位在大學裏教授禅學的教授來請教南隱禅師,什麼是禅。
南隱禅師以茶相待,他將水注入來賓的杯中。杯子滿了,南隱禅師好像沒有發覺,他繼續往杯子裏注水。望著茶水溢出杯來,滿桌都是,教授忙著用紙巾拭水,並對南隱禅師說:“杯子滿了,茶水已經漫出來了,禅師不要再倒了。”南隱禅師停下來。
“你就像這杯子,”他微笑著說:“你的頭腦裏裝滿了你對禅的看法和想法,卻來問我。如果你想讓我說如何是禅,你得先把自己的杯子空出來啊。”
叁、齋堂
在齋堂就坐應禮讓別人。應該將上座或空氣好的座位,留給年紀較大的居士。
端碗要用龍含珠的姿勢,四指托碗底,母指扣碗邊,不可讓指甲伸進碗裏。拿筷子不可一把抓,不可執太低。亦不可執太高。飯前洗手,不能用髒手握食器。過堂用齋時碗筷應該排列整齊。一般過堂用兩只碗,左右各一只,兩只擺齊,左邊的一只盛飯,右邊的一只盛菜。
用齋時不可散心雜話,需心存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叁防心離過,貪等爲宗;四正事良藥,爲療形枯;五爲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齋前須念供,先供養叁寶後,方可用餐。用餐後念准提咒,爲齋主祈福,才算結束。如果不是過堂,坐圓桌或方桌用齋時不要坐在正中的主位,以表謙遜。用勺或匙盛菜應適量適度。用筷子夾菜,只應該夾向自己這一面,不要站起來夾菜。盛湯時勺或匙不要向碗盤頂心挖取。共用的餐具裏面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去翻攪。公用的匙勺上面如果有菜膩余瀝必須瀝盡,才可以去菜盤或湯盤中取菜肴。不可嚼食或吞咽出聲。吃飯時不能講話,咳嗽應轉身向後以袖遮口避免唾沫染汙菜肴。吃飯碗中不留飯粒。不對人剔牙齒。飲食知量,不可有剩飯菜。
有的寺院規模較小,用齋沒有正規過堂,早、午用餐同過堂一樣也要先供養,受食前合掌默念:供養十方佛!供養十方法!供養十方僧!供養十方一切衆生!晚上若用藥石,僅需合掌默念:“南無阿彌陀佛!”。吃飯時端身正坐,正意受食,不求美好飲食。不得趴在桌上用餐,不得搖腳跷腿。碗要端平,不可低頭就食。吃飯時不得講話,也不能嬉笑。吃飯時不要剔指甲裏面的汙垢,不要搔頭,不要撕手腳等處剝落的皮膚。菜中倘有雜質或異物,不可讓鄰座看到讓別人起嫌心。徐徐進食,不可滿塞鼓腮狼吞虎咽,不要遺落飯菜,不可使餐具發出聲響,不得喝湯出聲,不得刮、舐食器,不可以使別人接過碗去添飯,不可以用手去拈散落的飯來吃,飯後剔牙要用袖子掩嘴。
有的寺院用齋後碗筷要自己洗,要認真洗好碗筷,不可油膩不淨。
人生鹹淡兩由之:1925年初秋,弘一法師因戰事而滯留甯波七塔寺。一天,他的老友夏丏尊來拜訪。他看到弘一法師吃飯時,只有一道鹹菜。夏丏尊不忍地問:“難道這鹹菜不會太鹹嗎?”“鹹有鹹的味道。”弘一大師回答道。吃完飯後,弘一大師倒了一杯白開水喝。夏丏尊又問:“沒有茶葉嗎?怎麼喝這平淡的開水?”弘一大師笑著說:“開水雖淡,淡也有淡的味道。”
(叁)挂單、著裝、起居
居士挂單時要主動出示相關證件,如皈依證和身份證。挂單房裏如有同參生病要關心照顧,及時報告雲水堂寮元師父或客堂知客師父。探病、照顧病人時,心中應該默念偈頌:見疾病人,當願衆生,知身空寂,離乖诤法。
不可在寺院抽煙,一時難以完全戒煙的居士,在寺院也要盡量減少抽煙量,而且只能在廁所或偏僻的地方抽,不許在寮房或公衆場合抽煙。有的寺院甚至不允許吸煙者挂單。
每座寺院都有雲水堂規約,挂單人住後要仔細閱讀,並嚴格遵守。
要節約用電,不得釘破牆壁或在牆壁上亂塗亂畫。當愛惜叁寶物,切勿毀損。如果不小心損壞,則需賠償。准時參加早晚殿。出去必須報告。訪人先敲門,讓入方入。不攜寵物入寺。
到寺院衣服整潔即可,不要穿光鮮華麗花俏的衣服,更不可穿短裙、短褲、背心袒胸露背。參加法會或早晚殿課誦時要穿海青,受過戒的居士盡量搭缦衣。著衣先淨手,不淨手不得觸海青或缦衣。穿好海青搭上衣,兩手不可下垂前後擺動,應該將兩手疊掌,放在胸前。穿著缦衣要坐下時,先要撩起缦衣,不可坐缦衣于臀下。穿海青時上樓撩前片、下樓撩後片,以免衣拖地或被踩到。跪拜時雙手同撩前片,長跪時先將左腳向前彎曲,雙手按在左膝上,直身而立左腳收回。靜坐時,將蓋布巾置于海青內。
不可在寮房內喧嘩談無益之事。同處一室應知長幼大小,要溫文有禮軟語相悅,互相贊歎勸勉,不得粗惡惱人,假使失語冒犯,應當軟言忏謝。同房間有人已睡或在用功時,不得打擾別人,即便自己念佛或持咒也不應該念出聲音。挂單房裏有人睡覺,不可捉物發聲或大聲言笑。晚上聽到止靜板響即息燈止靜,上床養息。按時關燈,關燈前應先觀察詢問同寮准備妥當與否。衣服鞋子要放整齊。睡眠時不可思維惡事,應吉祥臥。不仰不伏,不得向壁,不得豎兩膝,應當枕手,微曲兩足,兩膝上下相壘,右臥如弓(若有惡眠、老病、右脅癰瘡者,則隨意)。非時不臥。凡臥不得赤體,應合衣而眠。起床後整理衣被。
洗浴時,不可以在浴室中小解。洗浴畢應當清潔浴室令淨。洗澡時不得與別人談笑,不可以唱歌。洗臉刷牙,漱口吐水要輕緩低頭,不可濺到旁人。
第五章寺院常住居士禮儀
每個寺院都有常住在寺院的護法居士,這些居士都是發大心的菩薩行者,他們不辭勞苦的長期參與寺院的護持工作,爲寺院法務活動的開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常住在寺院的居士要確立和遵循“信佛、學法、敬僧、修行”的原則。
《中庸》上有“禮儀叁百,威儀叁千”的說法,中國自古就很重視禮,禮儀是對人,威儀是自律。寺院常住居士的禮儀代表了所在寺院的形象,因此要從外到內,由內而行于外,使內外合一。內爲心儀(內強素養),外爲身儀(外樹形象),茲分述如下:
(一)心儀:內強素養
人活在世間,不斷地接受到四面八方、古往今來、各式各樣、各種不同身份的人及異類衆生直接或間接的幫助,所以要知恩、報恩、知慚愧。知恩、知慚愧的人一定會關懷人、照顧人、同情人;反之,就會怨天尤人、不知反省。知慚愧使人精進、忍辱。自己知道錯誤,首先須勇于承認,並發露忏悔:面對自己的錯誤,先自己對自己忏悔,再對佛菩薩像忏悔,並發願不再犯同樣的過錯。由于寺院常住居士大都是發心大、學齡長、修行好,因此更要加倍嚴格要求自己。
一、以慚愧心來看自己,以慈悲心待人。對任何人都要謙虛有禮貌,不與人對立,有感恩的人,就不會與人對立。心中有物,不僅障礙自己也障礙別人,應常常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設想。希望別人的觀念、性格改變,先要反求諸已,改變自己,只要自己的心轉變,對方就是成就自己的人。
學會放下:兩位禅者走在一條泥濘的道路。走到一處淺灘時,看見一位美麗的少女在那裏踯躅不前。由于她穿著絲綢的羅裾,使她無法跨步走過淺灘。
“來吧!小姑娘,我背你過去。”師兄說罷,把少女背了起來。過了淺灘,他把小姑娘放下,然後和師弟繼續前進。師弟跟在師兄後面,一路上心裏不悅,但他默不作聲。晚上,住到寺院裏後,他忍不住了,對師兄說:“我們出家人要守戒律,不能親近女色,你今天爲什麼要背那個女人過河呢?”“呀!你說的是那個女人呀!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到現在還挂在心上?”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如果老記著別人好像做過什麼錯事,其實是自己在繼續錯著。
二、尊上謙下,見人自低一級。把每個人都當成菩薩看,人的才能、觀念、智商不同,但道心能消融人我間的分別心。彼此取長補短、互相合作,相信自己有所不足,需要彼此互爲助緣,這樣才能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
叁、消融自我,不要自我膨脹,固執己見。若伸張了自己就離開了佛陀本懷,佛心是無我的,我們要學佛陀的慈悲與智慧。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四、不批評,不計較;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大家都是寺院常住的成員,寺院常住的任何問題,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所以要自己來解決。知恩報恩爲先,利人便是利已。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狗和樹:有一只狗,每天晚上都在一棵樹下休息,多年如一日。有一天,一陣風吹來,把一根樹枝折斷了,剛巧墮在它的背脊上。它就很生氣的走開了,到一個露天的地方去休息,決定不再回到這棵樹下,也不想一想樹枝掉下來的原因,只埋怨這棵樹對待自己不好。直到天色晚了,又下起雨來,它遠遠地看見一陣風正吹過那株樹,所有枝枝都在不停地搖動著,它就覺得還是樹下好,自言自語地說道:“樹在叫我了!”于是重又回到樹下去。
這個故事比喻:學修佛法,志願要堅定不移,不能因爲師長的輕微叱責就忘掉多年的修學恩情,隨意離開護持多年的道場,等到遇到種種煩惱,才再去親近師長。這樣來來去去,浪費時間生命,甚至還跑散了心,退失正念。
五、不談論是非,不傳謠言,不聽信謠言,應多利用時間學佛、修行、護法。
1、道場與道場之間的是非;人與人之間的是非;與自己不相幹的事;別的團體的事;過去的事都不必再談;家裏的事與人無關的也不必談。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禅悅。
2、目前有發生家庭困難、事業困難、心理上的矛盾,身體方面的問題都…
《居士戒律與禮儀(清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