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我們所處的時代環境和自身根機。
⑴時
世尊在諸多經典中預示佛法流傳的叁個時期:正法時期、像法時期、末法時期。
①正法時期:佛滅後五百年間,有教、有行、有證。
②像法時期:五百年後,一千年間,有教、有行、無證。
③末法時期:一千五百年後,一萬年間,有教、無行、無證。
時至末法,衆生去佛遙遠,無真實的行與證,所以難行道不振。
⑵處
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世尊稱此娑婆世界爲“五濁惡世”。在此汙濁的世界裏,世人沈迷于自己所創造的夢魇之中,抱著令人傷心的幻想,傾力頌揚自我,頌揚那些毀滅世界的力量,深陷愚癡之中,還自以爲學識淵博,就像盲人被盲人引領著,漫無目的地東奔西走。具有神聖意義的觀念遭到否定,生命的終極探索困難重重,只有少數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沒有人支持他們的選擇。要想淨心修習甚不容易,能夠用來修持的時間很少,傳法的善知識也很難找到,處處都是退轉之緣。在此惡世之中,縱然是未證不退轉位的菩薩也會因一時不察或一念之差而落入惡業羅網,以至于前功盡廢,所以,濁世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夠證得道果,實在是未知之數。
⑶機
生在末法娑婆穢土的衆生,皆是業障深重、根基陋劣之人。經中有雲:釋迦本師于娑婆世界人壽百歲時示現成佛,其間衆生“悉是他方諸佛世界之所摒棄,以重業故。”“斷諸善根,離善知識,常懷嗔恚,悉皆充滿娑婆世界。”“專行惡業,如是衆生,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謂衆生厚重煩惱。”末法衆生積習如山、心動如猿、意志薄弱、根機下劣,欲靠自力而得精純之戒、定、慧甚難,經言“重如舉叁千大千世界”。佛在世的時候,衆生天性淳厚、根機猛利,十人修行,九人成道。到了後來,業障逐漸增加,根機也逐漸陋劣下來。在晉唐,尚有仗自力了脫生死的人,現在已沒有了。
2、自力難證
根機猛利的衆生聽聞正法,發起出離六道之心,抛棄自我的知見,止息一切欲念,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遠離顛倒,嚴持戒律,斷惡修善,努力精進,返妄歸真,深入正定,不再作能起染汙束縛的業,消滅再生于六道的因,以智慧劍斷煩惱根,心自然與真實相應,最終必能超越世間法的桎梏,證得超越生滅的寂靜涅槃。
靠自力修行最基本的原則是戒、定、慧叁學。
戒:恪守佛所製定的各種戒律,守住感官的入口,小罪亦見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統一。遠離愛欲與不善,逐漸趨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動。
慧:了解並遵循四聖谛,觀察思惟,證得與真實相應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極其艱難的。經中比喻說:修道的人像一頭牛,背上負載著很重的東西,走在泥沼當中,雖然身體已經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顧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從沼澤走出之後,才可安心休息。
難行道八萬四千法門是佛觀機而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然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絲煩惱未斷,則生死即不能免。在無量法門的修習過程中,若無明師指點,若無真實持戒,若不熟悉解脫的方法,難免迷失、墮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經過長得不可想象的時間方能斷惑證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說:不要有證悟的希望,卻要一輩子修行。這對于鞭策修菩薩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決心來說,具有積極的意義,但對普通人而言,卻是“佛道懸遠,聞者生畏”了。
很多人自身煩惱未斷,欲于五濁惡世救助衆生。其發心難能可貴,但其做法卻是不切實際的。
3、淨土易往
淨土法門是世尊無問自說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救度爲要。念佛人即使煩惱絲毫未斷,只要信靠阿彌陀佛,一向念佛,發願往生,終將承蒙接引,成就佛道。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中心。淨土叁經皆說念佛往生之事:《無量壽經》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言,《觀經》有“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的付囑,《阿彌陀經》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的明示。
念佛法門無不可行之時,無不能行之人,因此普應群機,無論上中下根,皆可修學,世尊親口勸導,十方諸佛證誠護念。經中說: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禅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又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惟依念佛而得度生死。《無量壽經》說:末法萬年之後,佛經漸漸流失,釋迦牟尼佛哀愍邪惡熾盛的滅法衆生,特留此《無量壽經》住世百年。若有衆生聽聞、拜讀了這部經典,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利根之人修習任一法門皆可得益,鈍根之人則宜選淨土法門。
世尊應化之時,衆生親聞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滅後兩千五百年之今日,衆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見佛聞法,則應依止他力兼自力救度的淨土法門。
生值末法,萬萬不可自恃才高,輕視淨土法門,豈不知連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薩尚都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文殊菩薩發願偈雲:
願我命終時,盡除諸障礙;
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刹。
印光大師曾開示說:
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須以戒定慧斷貪嗔癡,令其淨盡無余,方可了生脫死,此則難如登天,非吾輩具縛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深淺、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比如坐火輪船過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屬船力,非自己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則生死已了,煩惱不生,已與在此地久用功、斷煩惱淨盡了生死者相同。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啓示而專倡淨宗法門的有北魏的昙鸾、唐代的道綽與善導。善導大師是我國淨宗史上“他力本願”說的集大成者。大師認爲淨土法門是爲末法常沒衆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叁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衆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其淨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宗教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會現實當中,使凡夫衆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由淨土信仰所衍生的誠信、謙卑、報恩、安貧樂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觀和人生觀,對中國人的精神生活産生了深遠影響,對安定社會人心發揮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師所提倡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論極大地鼓舞了廣大信衆,以至于當時的長安城出現“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4、淨宗經典
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淨宗經論隨之次第翻譯,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種之多。曆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經曆一千余年的選擇,直到近代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爲淨宗根本經典。
1、《佛說無量壽經》(曹魏康僧铠譯)
2、《佛說阿彌陀經》(姚秦鸠摩羅什譯)
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劉宋畺良耶舍譯)
4、《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唐般若奉诏譯)
5、《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唐般刺密谛譯)
6、《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留支譯)
五經一論的選定,使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都非常詳盡。其內容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爲釋尊說法的時間和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所以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
5、普勸念佛偈(明·蓮池大師)
若人富貴,受用現成,正好念佛。
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
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
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
若人子孝,安受供養,正好念佛。
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
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
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
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
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
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
若人處忙,忙裏偷閑,正好念佛。
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
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
若人聰明,通曉淨土,正好念佛。
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
若人持律,律是佛製,正好念佛。
若人看經,經是佛說,正好念佛。
若人參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
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
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藥無貴賤,對症則良。然,處是娑婆,時是末法,機是愚惡,八萬四千法門中,堪應此處、此時、此機的,唯有稱名念佛一法。
《認識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實踐》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