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示生在这个世界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以太子身份出家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佛陀教法在后世的流布,其根本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如果脱离了实践,只能给大家一个言辞的说教,或是一个美妙的向往,而不考虑众生能否依教奉行,获得解脱,那样,就把佛法当成戏论了。
一、扫除成见
1、学佛的目的
我们来此世间,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导师们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了脱生死,达到圆满的生命境界。如果来此世间做了一百件事,唯独这件事没有做,那等于空来一趟。只知道追求欲望的满足、对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审视、不谋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耻辱,斥之为“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以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人生于世,诸苦逼迫,死而转生,生必有死,《无量寿经》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沉浮飘泊,孤苦凄惶,纵然有所作为,有幸福快乐,也难免被无常的铁轮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归宿。这对于一个认真对待生命的人来说,无疑是极为可悲的事。
我们之能够学佛、念佛,乃是有极殊胜的因缘的,不管我们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现世利益为目的,还是以学识上的研究为目的,或者只是为了涵养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带着批评、慎视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开始学佛。但要知道,佛法的存在,并不是附属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纸上谈兵,学佛的唯一目的应当是:了断自己旷劫以来的六道轮回之苦,然后以成佛之身倒驾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众生。简单地说就是: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并使所有的众生皆能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学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顾,则是偏离了方向。
2、学佛并非消极逃世
看破红尘、消极逃世绝非学佛的正途。如果修学佛法要离开大众、逃避现实,或者不问世事、闭目塞听,那都违背了佛陀的初宗。我们的烦恼是从内心而起,无时不在,无处不现,逃避卸责只会常被环境所逼迫。学佛的人认识到世事是虚幻多变的,以尊贵的佛法为归依处,心中有阿弥陀佛的光明照耀,当下就能自在安稳,既能投身到烦烦恼恼的生活当中,同时也能安住解脱之道。佛法是在生活当中体现出来的,佛法和世间法是相辅相成的。
学佛的人远避声色货利,不似世人心无厌足,这也会令一般自命为积极上进的人产生想法,认为佛教不适合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现代社会。实际上,为众生服务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地藏菩萨也有“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这都是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入世精神的写照。三宝弟子遵循佛的教导,能够以报恩之心纯正无私地为大众服务,以良好的品行带动社会风气。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有谁想到牺牲自我、从事普度众生的工作呢?
3、任何人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在社会上,人们或为生计奔忙,或执一己的知见,因而无缘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顾虑,比如:“古来高僧大德苦行苦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吗?”还有人说:“学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么办?”
实际上,佛法是不会对任何人设置障碍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学佛,没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学佛。有的法门是为那些能够苦行苦修、根机猛利的人设立的,有的法门则是为那些不能精进苦修、摆脱不了世间烦恼的人所设立的。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有的难行、勤苦,有的则易行、安乐。再者,我们不需要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后再开始学佛,所谓“就路还家”,任何状况都可作为学佛的起点。而且,也并不要求学了佛就要立刻有所改变,由于时代因缘的不同,学佛的人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象。
和我们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样,信佛是自然的、流畅的,不必等待某种特殊因缘,只须多多听闻、拜读、体会。
二、破疑生信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疑是离间之毒,是损伤慧命之刀,它使我们无法接触到宽广而高贵的真理;信是人生益友,是旅途资粮,它能消灭贪欲、骄慢和恐惧,能使人常有在佛前之念,常有被佛拥抱之念,使人感到与佛同在、与佛同行、与佛同住。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变得越来越“精明”,甚至有些神经质,以至于把怀疑本身当作真理。在我们眼里,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没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我们盲目地怀疑一切,好让别人把我们当成有智慧的人。我们随时指出什么是错的,而不去问什么是对的,而且还不假思索地嘲讽传统的精神理念,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完成的事情。
我们错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当成真理,如果有说法与此相悖,那一定要打个问号。岂不知,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观察的范围,在宇宙当中仅是一粒微尘而已。
佛法是万物本具的真实,并非佛所创造,只是佛通过修证将其揭示出来而已,任何人都可通过如法修行去验证此真理,犹如自然科学中的法则,可以重复验证。
佛说:我所说法,唯信能入。什么是信?信就是相信佛的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说的话,才能契入佛法。
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测度,我们首先要多多听闻,从中获得信心。
对于闻佛的教法而信心深厚的人来说,喜悦之心自然生起。入此境地,当不再进入迷惑世界。
三、好的开端
1、启发自己
学佛是通往觉悟的唯一道路,因此,必须虔诚、恭敬、严谨。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学佛又像一门艺术,我们应该灵巧地启发自己进入祥和、喜悦的气氛之中。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初升的红日、潺潺的溪流、浩瀚的天空、静谧的月色、拂面的海风……所有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能在我们心中唤醒另一片天空。我们可以找些令自己神采飞扬的音乐,用来敞开自己的心胸;我们可以将一些令自己感动的诗偈或教法带在身边,随时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也可以倾听一位法师的开示录音带,或听听神圣的唱诵;我们还可以在房间里点燃一炷香、摆放一束花、供奉一尊佛像或几本经书,简单而庄严,这样,我们的房间就会变得温馨而神圣。我们就像会晤老朋友一样,喜悦而快乐地融入佛法之中。
2、仪轨
佛堂:选择一间净室,于正位摆放阿弥陀佛像,以一佛代表万佛。若无条件,可不设佛堂,暂以佛经代替佛像礼拜即可。
佛像:朝夕瞻礼阿弥陀佛,表达景仰、归命、亲近、思念、感激之情。
佛珠:手持佛珠,称一声佛号拇指数一粒珠,以此种方式达到相续念佛。
顶礼:亦称“和南”、“头面接足礼”,众生恶业深重,需要弥陀垂慈接引。
顶礼之时,五体(两肘、两膝、额)投地,两手于头的两侧向上接住佛的两足(象征佛的福德和智慧)。方法:
(1)佛前站立,合掌(十指并拢,掌心微空),置于胸前。
(2)躬身,左掌不动,右掌掌心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双膝跪下,左掌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掌移至右前方,左右掌与肩同宽,额触垫上两掌间。
(3)两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头离拜垫,右掌掌心向下撑于拜垫中央,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
(5)问询:鞠躬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拱至齐眉。
动作宜缓慢平和。
注:行者平日若未曾留心上述仪轨,单以至诚恭敬心而礼拜、称念,亦无不可。
3、一门深入
在探索过各种神秘传统之后,应选择某一特定的法门,千万不要陷入一种“购物心态”:从一种教法到另一种教法,从一位师父到另一位师父,到处选购,不肯一心一意地修持任何一种法门,这样一来,在继续寻找的同时,寻找本身就会成为固执的观念,使自己完全变成一位修行的观光客,忙得团团转,却没有一点儿成绩。
专修一种教法,并不是要限制我们,而是一种慈悲的善巧方便。我们应该以全副身心来遵行这种教法,同时要以开放的、恭敬的态度对待其他一切法门。
四、选择教法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对应千差万别的众生根机。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可谓异彩纷呈。
祖师大德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学习和行持,结合时代因缘和众生根机,特别推崇某些经典和论释,整理出区别于其他法门的纲宗和判教体系,以突显本宗的特色,激励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历史长河中,各宗各派经历着各自的兴衰演变,其中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是禅、密、净三宗。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秽土断惑证真,因此归入难行道;净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净土成佛,因此归入易行道。
众生根机的差别,决定了法门的多样性,这也恰好说明了佛法严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众多的法门,是不是每个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置身于某种法门,修行时如果没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经言: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
可见,正确的选择极为关键。
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1、时代因缘
在选择法门之前,首先应了…
《认识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实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