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佛法實踐
釋迦牟尼佛于公元前565年至公元前486年,示生在這個世界的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以太子身份出家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余會。佛陀教法在後世的流布,其根本目的是要救度衆生,使衆生能夠得到真實的利益。如果脫離了實踐,只能給大家一個言辭的說教,或是一個美妙的向往,而不考慮衆生能否依教奉行,獲得解脫,那樣,就把佛法當成戲論了。
一、掃除成見
1、學佛的目的
我們來此世間,應該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導師們告訴我們同一件事:了脫生死,達到圓滿的生命境界。如果來此世間做了一百件事,唯獨這件事沒有做,那等于空來一趟。只知道追求欲望的滿足、對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審視、不謀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恥辱,斥之爲“與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說“生死事大”,強調生死問題是做人應予以嚴肅對待的頭等大事。人生于世,諸苦逼迫,死而轉生,生必有死,《無量壽經》說:獨生獨死,獨去獨來。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沈浮飄泊,孤苦淒惶,縱然有所作爲,有幸福快樂,也難免被無常的鐵輪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夠安身立命的歸宿。這對于一個認真對待生命的人來說,無疑是極爲可悲的事。
我們之能夠學佛、念佛,乃是有極殊勝的因緣的,不管我們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現世利益爲目的,還是以學識上的研究爲目的,或者只是爲了涵養身心、提升人格,甚或是因爲好奇心的驅使,帶著批評、慎視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開始學佛。但要知道,佛法的存在,並不是附屬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紙上談兵,學佛的唯一目的應當是:了斷自己曠劫以來的六道輪回之苦,然後以成佛之身倒駕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衆生。簡單地說就是:學佛成佛、念佛成佛,並使所有的衆生皆能學佛成佛、念佛成佛。學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顧,則是偏離了方向。
2、學佛並非消極逃世
看破紅塵、消極逃世絕非學佛的正途。如果修學佛法要離開大衆、逃避現實,或者不問世事、閉目塞聽,那都違背了佛陀的初宗。我們的煩惱是從內心而起,無時不在,無處不現,逃避卸責只會常被環境所逼迫。學佛的人認識到世事是虛幻多變的,以尊貴的佛法爲歸依處,心中有阿彌陀佛的光明照耀,當下就能自在安穩,既能投身到煩煩惱惱的生活當中,同時也能安住解脫之道。佛法是在生活當中體現出來的,佛法和世間法是相輔相成的。
學佛的人遠避聲色貨利,不似世人心無厭足,這也會令一般自命爲積極上進的人産生想法,認爲佛教不適合充滿競爭和機遇的現代社會。實際上,爲衆生服務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且莊嚴地獄。地藏菩薩也有“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這都是佛教“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的入世精神的寫照。叁寶弟子遵循佛的教導,能夠以報恩之心純正無私地爲大衆服務,以良好的品行帶動社會風氣。世人所說的積極進取,不外是名利上的爭逐,有誰想到犧牲自我、從事普度衆生的工作呢?
3、任何人都可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
在社會上,人們或爲生計奔忙,或執一己的知見,因而無緣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顧慮,比如:“古來高僧大德苦行苦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嗎?”還有人說:“學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麼辦?”
實際上,佛法是不會對任何人設置障礙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學佛,沒能力的人同樣可以學佛。有的法門是爲那些能夠苦行苦修、根機猛利的人設立的,有的法門則是爲那些不能精進苦修、擺脫不了世間煩惱的人所設立的。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有的難行、勤苦,有的則易行、安樂。再者,我們不需要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後再開始學佛,所謂“就路還家”,任何狀況都可作爲學佛的起點。而且,也並不要求學了佛就要立刻有所改變,由于時代因緣的不同,學佛的人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表象。
和我們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樣,信佛是自然的、流暢的,不必等待某種特殊因緣,只須多多聽聞、拜讀、體會。
二、破疑生信
若人種善根,疑則花不開;信心清淨者,花開即見佛。
疑是離間之毒,是損傷慧命之刀,它使我們無法接觸到寬廣而高貴的真理;信是人生益友,是旅途資糧,它能消滅貪欲、驕慢和恐懼,能使人常有在佛前之念,常有被佛擁抱之念,使人感到與佛同在、與佛同行、與佛同住。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變得越來越“精明”,甚至有些神經質,以至于把懷疑本身當作真理。在我們眼裏,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沒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我們盲目地懷疑一切,好讓別人把我們當成有智慧的人。我們隨時指出什麼是錯的,而不去問什麼是對的,而且還不假思索地嘲諷傳統的精神理念,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所完成的事情。
我們錯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識當成真理,如果有說法與此相悖,那一定要打個問號。豈不知,人類的認識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所觀察的範圍,在宇宙當中僅是一粒微塵而已。
佛法是萬物本具的真實,並非佛所創造,只是佛通過修證將其揭示出來而已,任何人都可通過如法修行去驗證此真理,猶如自然科學中的法則,可以重複驗證。
佛說:我所說法,唯信能入。什麼是信?信就是相信佛的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說的話,才能契入佛法。
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測度,我們首先要多多聽聞,從中獲得信心。
對于聞佛的教法而信心深厚的人來說,喜悅之心自然生起。入此境地,當不再進入迷惑世界。
叁、好的開端
1、啓發自己
學佛是通往覺悟的唯一道路,因此,必須虔誠、恭敬、嚴謹。而從另一個側面看,學佛又像一門藝術,我們應該靈巧地啓發自己進入祥和、喜悅的氣氛之中。我們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初升的紅日、潺潺的溪流、浩瀚的天空、靜谧的月色、拂面的海風……所有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能在我們心中喚醒另一片天空。我們可以找些令自己神采飛揚的音樂,用來敞開自己的心胸;我們可以將一些令自己感動的詩偈或教法帶在身邊,隨時提升自己的境界;我們也可以傾聽一位法師的開示錄音帶,或聽聽神聖的唱誦;我們還可以在房間裏點燃一炷香、擺放一束花、供奉一尊佛像或幾本經書,簡單而莊嚴,這樣,我們的房間就會變得溫馨而神聖。我們就像會晤老朋友一樣,喜悅而快樂地融入佛法之中。
2、儀軌
佛堂:選擇一間淨室,于正位擺放阿彌陀佛像,以一佛代表萬佛。若無條件,可不設佛堂,暫以佛經代替佛像禮拜即可。
佛像:朝夕瞻禮阿彌陀佛,表達景仰、歸命、親近、思念、感激之情。
佛珠:手持佛珠,稱一聲佛號拇指數一粒珠,以此種方式達到相續念佛。
頂禮:亦稱“和南”、“頭面接足禮”,衆生惡業深重,需要彌陀垂慈接引。
頂禮之時,五體(兩肘、兩膝、額)投地,兩手于頭的兩側向上接住佛的兩足(象征佛的福德和智慧)。方法:
(1)佛前站立,合掌(十指並攏,掌心微空),置于胸前。
(2)躬身,左掌不動,右掌掌心向下按于拜墊中央,雙膝跪下,左掌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掌移至右前方,左右掌與肩同寬,額觸墊上兩掌間。
(3)兩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頭離拜墊,右掌掌心向下撐于拜墊中央,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
(5)問詢:鞠躬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拱至齊眉。
動作宜緩慢平和。
注:行者平日若未曾留心上述儀軌,單以至誠恭敬心而禮拜、稱念,亦無不可。
3、一門深入
在探索過各種神秘傳統之後,應選擇某一特定的法門,千萬不要陷入一種“購物心態”:從一種教法到另一種教法,從一位師父到另一位師父,到處選購,不肯一心一意地修持任何一種法門,這樣一來,在繼續尋找的同時,尋找本身就會成爲固執的觀念,使自己完全變成一位修行的觀光客,忙得團團轉,卻沒有一點兒成績。
專修一種教法,並不是要限製我們,而是一種慈悲的善巧方便。我們應該以全副身心來遵行這種教法,同時要以開放的、恭敬的態度對待其他一切法門。
四、選擇教法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說法,對應千差萬別的衆生根機。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萬四千法門可謂異彩紛呈。
祖師大德爲了使我們更加方便地學習和行持,結合時代因緣和衆生根機,特別推崇某些經典和論釋,整理出區別于其他法門的綱宗和判教體系,以突顯本宗的特色,激勵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曆史長河中,各宗各派經曆著各自的興衰演變,其中生命力比較旺盛的是禅、密、淨叁宗。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穢土斷惑證真,因此歸入難行道;淨土宗依靠佛力往生淨土成佛,因此歸入易行道。
衆生根機的差別,決定了法門的多樣性,這也恰好說明了佛法嚴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衆多的法門,是不是每個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選擇法門除了必須有經典依據、祖師傳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時機,即必須要適合自己的根機、程度、環境和時代。置身于某種法門,修行時如果沒有合乎經教的現實體驗,得不到安心之樂,實則是法不契機。經言:牛飲水成乳,蛇飲水成毒,智學證涅槃,愚學增生死。
可見,正確的選擇極爲關鍵。
現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須避免教條、排他性和複雜的形而上學,當下就能了解,簡單而又深入,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可修持。
1、時代因緣
在選擇法門之前,首先應了…
《認識因果 第十一章 佛法實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