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選擇念佛
西方好,隨念即超群。一點靈光隨落日,萬端塵事付浮雲。人世自紛紛。凝望處,決定去棲神。金地經行光裏步,玉樓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叁心圓十念,即登九品越叁祇。神力不思議。臨報盡,接引定無疑。普願衆生同系念,金臺天樂共迎時。彈指到蓮池。
佛陀爲了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一音說法,千機並育。開顯宇宙人生真相,指明了人生的目的與意義。憐愍我們這些煩惱衆生輪回叁界六道,頭出頭沒,受無量苦,欲令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遂以無盡大悲宣說淨宗出世大法,欲使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弘願威力,橫超叁界,往生淨土,速疾成佛。
至圓頓至簡易的念佛法門乃一代時教歸宗結頂之法,如同印光大師所贊:淨土法門,其大無外,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九界衆生舍此則上無以圓成佛道,十方諸佛離此則下無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門無不從此法界流,一切行門無不還歸此法界。
一、超世弘願
在久遠的過去,阿彌陀佛有一世曾經做國王,當時有佛出世,叫“世自在王佛”。國王聽了佛所宣講的無上妙法,非常高興,放棄王位,發心出家,號“法藏比丘”。
心量廣大的法藏比丘爲使所有衆生都能脫離苦海,向世自在王佛表露了建立清淨國土的雄心壯志。世自在王佛應法藏比丘的心願,爲他廣說諸佛國土的情狀及衆生生存境界。法藏比丘聞佛所說,經過漫長時劫的思惟,超發無上殊勝的四十八願。
其中五願:正定必至涅槃願、光明遍照十方願、諸佛稱名贊歎願、十念皆生我國願與勤修我皆接引願,乃阿彌陀佛大願之眼目,也是釋迦如來一代時教的核心。第十八願“十念皆生我國願”: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大意是:設使我成佛,十方世界一切衆生,聽聞到安樂淨土彌陀名號功德,便生起至誠至信之心,歡喜踴躍,願生我國,所念佛號乃至只有十聲,即得往生。若信願持名十聲者不得往生的話,我終不成佛。唯有犯五逆重罪而又誹謗正法的衆生,不爲此願所攝。此願是阿彌陀佛攝衆生願的核心,被尊爲大願之王。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凡夫衆生的一大創舉,其偉大之處在于:以他方諸佛所放舍的、無力修行的罪惡生死凡夫爲救度對象。須知往生西方淨土,全仗彌陀願力,無須計較自己修行的功夫、煩惱業障的厚薄。衆生不論智愚、善惡,皆可乘此願王念佛往生,縱是不懂任何佛理的愚夫愚婦,只要真信切願,一向念佛,即潛通佛智、暗合道妙,乘此大願,必得往生。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二、依正莊嚴
法藏菩薩在佛前超發弘願之後,用了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的時間來修行,一向專志,勇猛精進,一一梵行皆回向十方衆生,令所有衆生功德成就。
十劫之前,法藏菩薩達成了志願,建立了莊嚴的極樂世界。經言: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這裏的“西方”寓爲回歸,因爲在我們看來,西方是太陽和月亮沈沒的方位,以此比喻極樂世界是我們生命的歸宿。
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慈悲願力所顯現的世界,是沒有生滅的無爲界。淨土叁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對極樂世界有詳細的描述:
極樂世界廣大莊嚴,地勢平坦,大地由柔軟的黃金合成,又被無數寶物所裝飾,香潔光明,微妙奇麗。
極樂世界氣候溫和,沒有四季寒暑,清爽舒適,令人心曠神怡。
極樂世界隨處可見宮殿、樓觀、講堂、精舍,或在地上,或在空中,全由衆寶自然而成,又由各色寶珠和寶鈴交絡覆蓋,富麗堂皇,窮微極妙。
極樂世界處處分布著美麗的七寶池,大如湖泊,池底鋪著金沙,池邊是寶物所莊嚴的階道,池中盈滿味如甘露的八功德水。水面上開著各色大如車輪的蓮花,光豔奪目,微妙香潔。他方世界若有一人念佛,七寶池中就會長出一朵蓮花,其人往生極樂後,就會在此蓮花中化生。
階道四周,有行行香氣芬馥的寶樹,樹上彌覆著衆寶羅網。人們所欲了解的十方佛國景象,都能在寶樹間映現,就像照鏡子一樣清晰。微風吹來,寶樹及衆寶羅網發出微妙之音,如百千天樂同時演奏,令人自然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林間棲息著種類繁多的鳥兒,色彩斑斓,奇妙可愛,晝夜聚集在一起,用各自的聲音宣講人們心中所欲了解的佛法,令人生起歡喜踴躍的念佛之心。
極樂世界時常天樂鳴空,音曲和雅,人們聽到這美妙的聲音,一切煩惱頓時煙消雲散,並生起無上的菩提之心。
天空中徐徐飄下奇異的花朵,日夜不停,這些花朵色彩豔麗,香氣撲鼻,使人增長不可思議殊勝功德。每天清晨,人們用衣襟兜著美麗的花瓣,頃刻間飛到他方無量世界,供養那裏的佛陀。
極樂世界是一個遠離黑暗的世界,大地、樓閣、衆生、蓮花……一切萬物皆放光明,無需日月照耀;極樂世界還是一個遠離汙穢的世界,萬物皆由無量寶香合成,散發著芬芳的氣息,香氣普熏十方世界。
極樂世界處處可見巨大的寶蓮花,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端坐其上,爲人們宣說微妙的佛法。人們爲能夠親聞佛法而歡喜。
極樂衆生人人的身形樣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真金色身,金剛不壞,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通達,辯才無礙,六通具足,“能于掌中持一切世界”;隨意聞法,隨意觀察他方世界,隨意到他方世界弘法度衆。
衣服、飲食、用具應念即至,想要穿衣,則“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想要吃飯,則“百味飲食自然盈滿”。一切美景雖然令人身心適悅,卻不生起貪著之心。
極樂世界不但沒有惡事,連惡名都聽不到。人們與菩薩、聖人時常聚會,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
叁、名號功德
阿彌陀佛以名號作佛事,亦以光明作佛事,名號光明,相資並用。阿彌陀佛光明中內具無盡的功德,在《觀經》中,五逆十惡的壞人一生造惡,沒有絲毫善根,直到臨終才遇見善知識說法,教他念佛。那人被痛苦所逼,無暇思惟,至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十聲,因爲念佛的緣故,能夠乘坐金蓮花,于一念頃往生極樂世界。
蓮池大師說:越叁祇于一念,齊諸聖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欤!此經爲持名念佛法門,發起的因緣。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由彌陀悲智願心稱性緣起,乃法界至上不可思議之音聲,至簡約至玄妙之勝法。六字洪名該攝諸佛如來無盡的奧藏秘髓,具足度盡一切衆生的威德力用。其殊功妙德,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心所能揣測的。著疏楷定古今的善導大師解釋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說:
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
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歸命:信順釋迦、彌陀二尊之敕命,願生安樂淨土。(信、願)
即是其行:十方衆生的往生因行已由阿彌陀佛修行成就。(行)
可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具足信、願、行。阿彌陀佛在因地,以不可思議的悲智,將五劫思惟及兆載永劫的修行功德作爲十方衆生的往生之因,收攝于“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中,至心回向給十方衆生。因此,“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彌陀佛悲願的載體,也是阿彌陀佛智慧和功德的全部,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與阿彌陀佛的悲願相應,即可獲得阿彌陀佛所回施的無上功德。
譬如乘船過海,但能上船,即是“歸命”;啓航之後,船的速度即是乘客的速度,所謂“即是其行”。念佛人但能盡形壽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即是乘上阿彌陀佛普度衆生的大願船,則能安安穩穩到達彼岸,《觀經》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若有人聞說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歡喜踴躍,至心稱念,深信不懈,于現在身受無比樂。
若有人聽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而信此教法,稱念此名號,阿彌陀佛就會常住其頂,時時守護;十方諸佛也會不請自來,日夜相隨,護念行者,直至成佛。
若有人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可除去無盡的迷惑世界之罪。即使因爲宿世的怨業,今生聾盲、愚癡,甚或生爲狂惡之徒,他若能隨順善知識開示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則于一聲聲中除去無量無邊生死之罪,于名號光明中蒙受解脫。
若有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畢命爲期,往生信心不動搖,在他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許多聖衆就會顯現在他面前,他的心就不會顛倒慌亂,從而于一刹那間往生極樂世界。在此世間,沒有任何事情比念佛能帶給人更大的利益。無論什麼人,聽聞“南無阿彌陀佛”名號,發起信樂欲生之心,聲聲稱名,他已獲得無上大利。即使有人在壽命即將結束之時,聽聞彌陀名號,發心往生,則雖一聲一念,也決定往生。
念佛利益不可稱計,念佛之人:身有佛光,心多歡喜,轉惡成善,至德具足,知恩報恩,常行大悲,入正定聚,諸佛稱贊,菩薩圍繞,善神守護,衆生敬畏,滅罪消業,重障轉輕,化解冤業,離諸災厄,逢凶化吉,遇難呈祥,輔助醫藥,增福延壽,益智開慧,子孫賢達,身心如意,現世安穩,臨終往生。
一句佛號,成佛有余,何況世間福樂!因此,凡求子嗣、延壽命、愈疾病、解災難、取功名、安家宅、謀職業、益資財、度怨親、薦亡靈,皆可以念佛爲之,不需夾雜其他行法。
印光大師說:須知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如長壽無病、家門清泰、子孫發達、諸緣如意、萬事吉祥等。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所得世間福報反爲下劣,…
《認識因果 第十二章 選擇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