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舍命已,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由上可知羅什大師的“一心不亂”即爲玄奘大師的“系念不亂”(鎖定目標不動搖),羅什大師的“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爲玄奘大師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亂”(佛力加持,令其正念不亂)。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後面,應爲省略號,以示可以無限延伸,不做片斷想,遇到淨土法門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盡形壽行持終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師在羅什大師意譯之後又對《佛說阿彌陀經》的重新直譯,是否專就爲了解決後人對此等章句的理解差異,個中密義,耐人尋味。
佛法圓融無礙,判斷一位淨業興人是“專修”還是“雜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經或多部經作爲尺度的。因爲一部與多部是數量的概念,而專與雜是質量的概念。研讀經典多少要根據各人的具體條件以及文化的深淺、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論。你主張少而精,可以專念一部經;你主張廣學多聞,可以念多部經。但無論念一部經也好,念多部經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極樂世界爲唯一目標,便可以稱爲“專修”。反之,即使專念一部也不能算是專修。
《佛說無量壽經》“攝生叁願”和“叁輩往生”都提到“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植諸德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也有“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個人發願要賺錢買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標後,他本職工作所賺的錢,開發副業所賺的錢,從事兼職所賺的錢,全部集中起來都用于買房子,就叫“專修”。如果他把賺的錢既用于買房,又用于買車,還挪用去搞投資,則稱爲“雜修”。如果淨業行人能把持戒、念佛、誦經、持咒、行善等種種功德回向于“求生極樂世界”,即使是日日誦經、天天持咒、廣行六度四攝,都是“專修淨業”,否則即爲“雜修”。
六、念佛實益
念佛一聲,罪滅河沙;禮佛一拜,福增無量。
念佛的人被諸佛菩薩層層圍繞,因而能逢凶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護持而未能覺察。佛在經中說: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這裏介紹幾則念佛感應實例,以說明念佛的種種利益。
1、病中鬼現,大佛來救
記得在1991年春天,我高燒不退,住進醫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裏只有我一個病人,小女兒陪護著我,燈一直亮著。大約10點鍾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裏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見右上方床頭有個穿灰衣服的小鬼,見不到臉。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閉起,但不管睜眼、閉眼,總能看見那個小鬼站在床頭,我緊張得不得了。
就在這時,左上方床頭出現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頭戴一頂寫有“佛”字的帽子,盤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細端詳著大佛,慈祥而莊嚴,不知爲什麼,我一點兒也不害怕了。我整晚沒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著。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來了。我把發生的情況告訴他,並說:“大佛現在還在這裏坐著。”我丈夫不信。我一時無法使他相信,著急地說:“真的還在這裏,我不是講故事。”話音剛落,大佛不見了。
我當時沒入佛門,對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個“佛”字,我還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如果當時不是阿彌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嗚呼了。從那以後,我就開始學佛了,並勸我的媽媽、妹妹進入佛門。
南無阿彌陀佛!
(安徽貴池 胡阿妙2001年11月)
2、蓮霧芋圓豆腐
金嫂是在臺灣打工的菲傭,其子在故鄉菲律賓跑船。每當想起海上的凶險,她就提心吊膽。
主人是個專心學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誦經焚修。金嫂聽著那仙樂般的誦經聲,頗生羨慕,認定那必然有某種神力。一日,金嫂請女主人隨便教一句經文念念,好爲遠方的兒子祈福。女主人沈吟片刻,微微颔首一笑:你就念“南無阿彌陀佛”吧!
“蓮霧、芋圓、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臺語雖差,這幾個字眼倒是知道的,想開口再問,可女主人已經轉身走開了。蓮霧、芋圓、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邊掃地邊想,越想越覺得這個宗教果然好,食物對人不是最重要的嗎?用食物作經文既實在又貼切。“蓮霧、芋圓、豆腐,蓮霧、芋圓、豆腐……”金嫂開始有事沒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誠。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兒子遭遇暴風雨,全船唯他一人獲救。曆險歸來,提起當時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議:在驚濤駭浪中,忽有一大片雜亂的蓮霧枝遠遠飄來,他使盡最後一點力氣遊過去,攀住纏繞交錯如一張筏子的蓮霧樹桠,隨浪飄流了兩天兩夜,受盡日曬寒凍,幾度餓昏過去。正在感覺獲救無望之際,只見一顆顆芋圓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從落日的方向漂聚過來,他狼吞虎咽,覺得世上再沒有比這更美味的東西了。
這番敘述無人願信,大夥都嘲笑他是被海難嚇呆了,變得癡言瘋語。
唯有金嫂相信,並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發揮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個大早,趕在女主人誦經前報告這樁奇迹,未料仍是太遲。朝陽透過窗戶照進來,專注于禮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伫立于佛堂外,靜靜等候,內心充滿肅穆之情。
按:在臺語中,“蓮霧、芋圓、豆腐”與“南無阿彌陀佛”諧音。菲傭中文念不准,亦不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誤以爲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臥念念不舍,音雖不准,亦誤解其義,然彌陀慈悲,仍滿其願,且感應奇特,至使聞者起信,信者稱念。故知:
口雖未言,佛已先知;音雖不合,佛解其義。
願子免難,子即免難;願生彼國,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雖未明信;一向稱名,暗合道妙。
欲學淨土,宜還愚癡;稱名念佛,無義爲義。
(《念佛感應錄》)
3、黃打鐵
黃打鐵是宋朝潭州人,打鐵爲生,每打鐵時,念佛不絕于口。妻曰:“打鐵本辛苦,再加念佛,豈不更苦?”
黃答:“此法極好,往日爐邊覺火熱,念佛則不熱;打鐵覺臂酸,念佛則不酸。”
一日無疾,托鄰人寫頌雲:
叮叮當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
執錘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衆所共聞。
其頌盛傳于湖南,人多念佛。
(《佛祖統記》、《淨土聖賢錄》)
別無他能,只是念佛;一錘一佛,念佛不辍。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異香芬郁,天樂鳴空。
念佛作務,兩不相妨;士農工商,皆可模仿。
但願如是,依樣行持;尋奇覓巧,將成虛度。
(《念佛感應錄》)
4、韓有才
韓有才是一位中學教師,家住江蘇省高淳縣鳳山鄉東村,他的母親和弟弟均爲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誹謗。1991年41歲時,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將近結束,幡然醒悟。
蓮友勸他念佛,他當即接受:要麼不信,信就不疑。于是開始專心念佛。
農曆12月12日22時,臥床多日的韓有才突然要起來,家人不知何故,他說:佛來了,躺著不尊敬。並問:你們沒看見嗎?
五分鍾後韓有才安然逝去。
(朱寶華供稿)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衆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衆生,九品鹹令登彼岸。
附:往生的因緣和品位
《佛說無量壽經》之“叁輩往生”和《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之“九品往生”不能簡單的會通,也不能機械的分開,所謂“不一不異”,其中即有不共,也有開合。按照其基本內容來看,大經叁輩是按照攝生叁願(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國願、十九勤修我皆接引願、二十願系念必得往生願)建立的,而觀經九品則是按照淨業叁福建立的,如大經叁輩皆系善人,而觀經下品破戒犯惡之人。
《印光法師文鈔叁編·卷二·複王子立居士書叁》雲:《無量壽經》中,有叁輩;《觀無量壽佛經》,有九品。下叁品,皆造惡業之人,臨終遇善知識開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龍舒死執叁輩即是九品,此是錯誤根本。故以下輩作下叁品,其錯大矣。
附表: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九品往生(表1)
屬性
| 品位
| 生前相狀
| 往生因緣
|
《認識因果 第十二章 選擇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居士戒律與禮儀 第一章 戒律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