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P3

  ..续本文上一页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由上可知罗什大师的“一心不乱”即为玄奘大师的“系念不乱”(锁定目标不动摇),罗什大师的“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为玄奘大师的“慈悲加祐,令心不乱”(佛力加持,令其正念不乱)。而“若一日至若七日”章句后面,应为省略号,以示可以无限延伸,不做片断想,遇到净土法门一日就行持一日,遇到一年就行持一年,尽形寿行持终生不辍,直至蒙佛接引。玄奘大师在罗什大师意译之后又对《佛说阿弥陀经》的重新直译,是否专就为了解决后人对此等章句的理解差异,个中密义,耐人寻味。

  佛法圆融无碍,判断一位净业兴人是“专修”还是“杂修”,是不能用念一部经或多部经作为尺度的。因为一部与多部是数量的概念,而专与杂是质量的概念。研读经典多少要根据各人的具体条件以及文化的深浅、悟性的高低,不可一概而论。你主张少而精,可以专念一部经;你主张广学多闻,可以念多部经。但无论念一部经也好,念多部经也好,以所有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为唯一目标,便可以称为“专修”。反之,即使专念一部也不能算是专修。

  《佛说无量寿经》“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都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诸德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也有“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一日一夜”等章句。如一个人发愿要赚钱买一套房子,定下既定目标后,他本职工作所赚的钱,开发副业所赚的钱,从事兼职所赚的钱,全部集中起来都用于买房子,就叫“专修”。如果他把赚的钱既用于买房,又用于买车,还挪用去搞投资,则称为“杂修”。如果净业行人能把持戒、念佛、诵经、持咒、行善等种种功德回向于“求生极乐世界”,即使是日日诵经、天天持咒、广行六度四摄,都是“专修净业”,否则即为“杂修”。

  

六、念佛实益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礼佛一拜,福增无量。

  念佛的人被诸佛菩萨层层围绕,因而能逢凶化吉,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冥冥中受佛护持而未能觉察。佛在经中说:往生极乐世界的人,多如疾雨。在这里介绍几则念佛感应实例,以说明念佛的种种利益。

  1、病中鬼现,大佛来救

  记得在1991年春天,我高烧不退,住进医院。

  住院的第一天晚上,病房里只有我一个病人,小女儿陪护着我,灯一直亮着。大约10点钟左右,我神智清楚,但心里十分不安。突然,我看见右上方床头有个穿灰衣服的小鬼,见不到脸。我非常害怕,把眼睛闭起,但不管睁眼、闭眼,总能看见那个小鬼站在床头,我紧张得不得了。

  就在这时,左上方床头出现一位身材高大的和尚,身穿袈裟,头戴一顶写有“佛”字的帽子,盘坐在一把古色古香的大木椅子上。我仔细端详着大佛,慈祥而庄严,不知为什么,我一点儿也不害怕了。我整晚没睡,大佛一直在那椅子上坐着。

  第二天一早,我丈夫来了。我把发生的情况告诉他,并说:“大佛现在还在这里坐着。”我丈夫不信。我一时无法使他相信,着急地说:“真的还在这里,我不是讲故事。”话音刚落,大佛不见了。

  我当时没入佛门,对佛法是一片空白,如果不是帽子上有个“佛”字,我还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如果当时不是阿弥陀佛救度我,我肯定是小命呜呼了。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学佛了,并劝我的妈妈、妹妹进入佛门。

  南无阿弥陀佛!

  

(安徽贵池 胡阿妙2001年11月)

  2、莲雾芋圆豆腐

  金嫂是在台湾打工的菲佣,其子在故乡菲律宾跑船。每当想起海上的凶险,她就提心吊胆。

  主人是个专心学佛的女居士,每日清晨即起而诵经焚修。金嫂听着那仙乐般的诵经声,颇生羡慕,认定那必然有某种神力。一日,金嫂请女主人随便教一句经文念念,好为远方的儿子祈福。女主人沉吟片刻,微微颔首一笑:你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吧!

  “莲雾、芋圆、豆腐?”她疑惑地瞪大眼睛。她的台语虽差,这几个字眼倒是知道的,想开口再问,可女主人已经转身走开了。莲雾、芋圆、豆腐也可以保佑人?她边扫地边想,越想越觉得这个宗教果然好,食物对人不是最重要的吗?用食物作经文既实在又贴切。“莲雾、芋圆、豆腐,莲雾、芋圆、豆腐……”金嫂开始有事没事都念,念得十分虔诚。

  不久,她那瓢泊海上的儿子遭遇暴风雨,全船唯他一人获救。历险归来,提起当时的巧遇,真是不可思议:在惊涛骇浪中,忽有一大片杂乱的莲雾枝远远飘来,他使尽最后一点力气游过去,攀住缠绕交错如一张筏子的莲雾树桠,随浪飘流了两天两夜,受尽日晒寒冻,几度饿昏过去。正在感觉获救无望之际,只见一颗颗芋圆和一方方凝白的杏仁豆腐从落日的方向漂聚过来,他狼吞虎咽,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更美味的东西了。

  这番叙述无人愿信,大伙都嘲笑他是被海难吓呆了,变得痴言疯语。

  唯有金嫂相信,并且感恩戴德:肯定是自己所持念的六字真言发挥功效了。

  今晨,金嫂原打算起个大早,赶在女主人诵经前报告这桩奇迹,未料仍是太迟。朝阳透过窗户照进来,专注于礼拜中的女主人沐浴在一片金光中。金嫂恭敬地伫立于佛堂外,静静等候,内心充满肃穆之情。

  按:在台语中,“莲雾、芋圆、豆腐”与“南无阿弥陀佛”谐音。菲佣中文念不准,亦不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之义,误以为蔬菜水果,念之能保平安,因而行住坐卧念念不舍,音虽不准,亦误解其义,然弥陀慈悲,仍满其愿,且感应奇特,至使闻者起信,信者称念。故知:

  

口虽未言,佛已先知;音虽不合,佛解其义。

  

愿子免难,子即免难;愿生彼国,亦必往生。

  

佛智如何,虽未明信;一向称名,暗合道妙。

  

欲学净土,宜还愚痴;称名念佛,无义为义。

  

(《念佛感应录》)

  3、黄打铁

  黄打铁是宋朝潭州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佛不绝于口。妻曰:“打铁本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

  黄答:“此法极好,往日炉边觉火热,念佛则不热;打铁觉臂酸,念佛则不酸。”

  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云:

  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执锤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众所共闻。

  其颂盛传于湖南,人多念佛。

  

(《佛祖统记》、《净土圣贤录》)

  

别无他能,只是念佛;一锤一佛,念佛不辍。

  

留偈立化,面不改容;异香芬郁,天乐鸣空。

  

念佛作务,两不相妨;士农工商,皆可模仿。

  

但愿如是,依样行持;寻奇觅巧,将成虚度。

  

(《念佛感应录》)

  4、韩有才

  韩有才是一位中学教师,家住江苏省高淳县凤山乡东村,他的母亲和弟弟均为佛教信徒,他本人不信佛,但也不排斥诽谤。1991年41岁时,被胃癌折磨致生命将近结束,幡然醒悟。

  莲友劝他念佛,他当即接受:要么不信,信就不疑。于是开始专心念佛。

  农历12月12日22时,卧床多日的韩有才突然要起来,家人不知何故,他说:佛来了,躺着不尊敬。并问:你们没看见吗?

  五分钟后韩有才安然逝去。

  

(朱宝华供稿)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

  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附:往生的因缘和品位

  《佛说无量寿经》之“三辈往生”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之“九品往生”不能简单的会通,也不能机械的分开,所谓“不一不异”,其中即有不共,也有开合。按照其基本内容来看,大经三辈是按照摄生三愿(第十八十念皆生我国愿、十九勤修我皆接引愿、二十愿系念必得往生愿)建立的,而观经九品则是按照净业三福建立的,如大经三辈皆系善人,而观经下品破戒犯恶之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云:《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附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表1)

  

  

属性

  

品位

  

生前相状

  

往生因缘

  

《认识因果 第十二章 选择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