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因果 第二章 因果輪回

  

第二章 因果輪回

  

什麼叫因果?因果又叫業因果報,又叫因果報應,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緣。“果”就是結果,也叫果報。“業”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動,分爲身、口、意叁業。報就是業的報應,即由叁業的善惡所導致的後果。因就是業,果就是報。

  

一、因果概論

  

我們凡做一件事,說一句話,甚至動一個念頭都是種因;隨其善惡的性質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結果在後面,遲早總要由自已受到的。概括說,種善因得福果,種惡因得苦果。其實,怎樣的善得怎樣的福報;怎樣的惡得怎樣的苦報,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

  

佛說: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羅;犯上品十惡者落地獄,中品十惡者墮餓鬼,下品十惡者淪畜道。說明十善十惡是六道輪回形成的業因,六道輪回則是十善十惡應得的果報。人生本是業果的相續,而“來先去後作主人”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便是因果業報的主體。它把一個人前世所作的善惡業帶到現世來,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惡業帶到後世去。阿賴耶識,意譯藏識,它含藏諸法的種子,好像儲存各種信息一樣。由業因到果報,由果報到業因,生滅流轉,輪迴不息。人生的苦樂,世運的盛衰,都是業力所招感。所以佛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說: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業因,也不會得相應的結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虛棄,果無浪得。正如《涅槃經》矯陳品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世間法是如此,出世間法也是如此。

  

因果規律並不是佛陀所規定或製造的,而是客觀存在的規律,佛陀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罷了。印光法師說:“如來成正覺,衆生墮叁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見連諸佛菩薩,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況我們凡夫,不管你信與不信都要受因果規律的製約。

  

唐代玄奘叁藏的皈依師父、印度高僧戒賢法師,是那爛陀寺住持,戒行精嚴,徳望很高。他一次患很痛苦的病,甚至無法忍受,准備絕食而死。這時得到觀音、文殊、普賢叁位菩薩開示說:因爲你在過去生中,曾經多次做國王,作過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惡,本來應該長期墮地獄受惡報。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這點世間的小苦,來抵捎長劫墮落地獄的大苦。你應當忍受,並懇切忏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賢法師依照辦理,後來疾病全愈。這種事假使不明白是過去種的因,人們可能會說戒賢並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說這種大修行人,還患這麼痛苦的病,佛法有什麼靈驗和利益呢?其實叁世因果,錯綜複雜。有的是轉後報、重報爲現報、輕報;有的則是轉現報、輕報爲後報、重報。這點必須了解。

  

轉變全由心念.因果是活潑潑的貫串一切事理的,決不是庸俗的“宿命論”和死板的定命論。例如,現在是過去的果,同時又是未來的因。業因既隨時變遷,果報自然也能隨時轉變。人們所常說的“命運”,實際就是業因果報.弄清因果的道理,才明白“命”、“相”之所以然。從十二因緣的道理解釋,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果報所生的,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做“報身”。一個人相貌的好壞,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屬于正報。家庭環境的好壞,親屬子女的優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屬于依報。正報有福,依報自然也豐富滿足;正報無福,依報也是困窘惡劣。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種的因,現世結的果;並不是從外來,全是作自受。一個人的命和相正是這些業因果報的體現。佛法從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簽、問蔔。因爲這是舍本逐末,徒勞無益的。“命”和“相”算也是這樣,不算也是這樣。

  

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轉變的關鍵又是什麼呢?就是自己的心念。因爲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業,也能轉業。即是轉變由心的道理。如果只是“知命”、“安命”,還是消極的;無益的;必須改造自己的命運,掌握自己的未來才是積極的,有益的。所謂相隨心轉、 境隨心轉、 命自已立、福自己求,以及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說明這個道理。六祖慧能大師也曾說:“一切福田離不開自己的心。能從自己的心田去尋找,是沒有得不到感通的。”古今來許多事實以及我們在人生道路上都反複證明這些道理是真實不虛的。

  明代人袁了凡被雲南孔先生推算終身命運,某年考試中第幾名,某年當貢生,某年做知縣,都一一應驗。因此能確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己絲毫無能爲力。後來,遇見高僧雲谷禅師告訴他,方才懂得命運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夠改造的。便從此立志造命,廣積陰德!每天記“功過格”,嚴格檢查言行心念;並誦持准提神咒,以求感通。從這以後,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驗了。孔先生算他壽命只有五十叁歲,沒有兒子。結果他活到了七十多歲,不但有兒子,並且很成才。晚年他將自己一生改造命運的經驗和體會,寫成了《了凡家訓》,來教育後人。

  附:准提神咒介紹

  准提神咒出現因緣,在《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中記戴,佛陀因愍念未來薄福惡業衆生的緣故,入准提叁摩地,而說此過去七俱胝(七千萬)佛所說陀羅尼。據此可知准提神咒是七千萬尊佛加持後專爲衆生增加福報,消除惡業而共同舉薦宣說。

  《准提咒》被收入早晚課的十小咒中,是佛教徒每日必誦的咒語;同時也被收入《二時臨齋儀》裏,于佛教寺院早午二時過堂用齋(吃飯)後結齋祈福時所用。

  准提神咒:南無飒哆喃 叁藐叁勃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 主戾 准提 娑婆诃

  漢語拼音:namosaduonan sanmiaosanputuo juzhinan dazhituo weng zheli zhuli zhunti suopohe

  

我們要想創造未來的幸福,掌握自己的命運,首先必須深信因果。因爲世尊在頓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後,到各處說法度生,談經叁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總括說一句:不外因果報應四字而已。所以,修學佛法的人,要深信善惡的因果律,知見才算正確;否則,若不深信佛語的善惡因果律,那就叫做邪知邪見了。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礎上,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戒殺盜淫,不種惡因;勤修十善,廣種善因。這樣即能轉變並消除過去的罪業,又能培植現在和未來的福德。這是一條正確的做人處事之道,也是自利利他有益于社會國家之道。就從更高的要求來講,我們修行佛法的人,真要了生死,生淨土,度衆生,成佛道,也必須從深信因果止惡行善做起。

  

  

二、叁世因果

  

  如果想揭示衆生千差萬別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動生命進程的直接動力,必須先了解衆生的行爲,即佛所說的“業”。業,有時候看起來很細微,但卻是衆生生存境界的決定因素。

  我們此生的習慣和遭遇,皆是過去業因的果報顯現,而在承受果報的同時,又種下新的業。生命就是這種生滅流轉、循環不息的業因與果報的相續。

  任何事件都是許多業因成熟之後凝聚在一起的複雜集合體。通常,或許因爲時間太久,在承受果報的時候,我們會忘記自己曾做了些什麼而無法將因與果聯系在一起,因此斷定事情是偶然發生的;而當我們看到好人遭殃、惡人得福,就更容易對因果規律産生懷疑。這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貫通叁世的道理。

  我們的行爲常常會延後呈現它的果報,甚至會延續到後世,因此,果報的顯現分爲現報(現生受報)、生報(來生受報)、後報(第叁生乃至千百萬年後受報)。古德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爲什麼惡人會獲福報呢?這是因爲他過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現生又因緣成熟,所以享受福報,如果他今生不作惡事,福報就會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種的惡因,也絕不會自行消滅,將來因緣會遇時,必定要遭受應得的惡報。反之,善人遭受惡報,是由于他過去所造的罪業深重,現生正逢因緣成熟,所以先受惡報,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報將會更重。

  我們的生活狀況,皆是過去業因的果報呈現;而我們現前身、口、意時時造作的業因,必然會牽引未來應受的果報,絕不會有絲毫的差錯。佛說: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麼,觀察當下的狀況就可明了;而要想預見未來的前景,只要觀察當下的行爲就可知道。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樂、國家的貧富、世運的盛衰,都是由業力所招感,如佛所說: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業因果報的理論之外,還有什麼能夠如此圓滿地解釋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呢?由于相同的共業,我們出生在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國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個業的差異,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環境裏,我們還是有不同的性格、傾向、天賦和命運。

  現代社會不接受叁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談來生果報,那便是妨礙社會進步。人們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這一生這麼多了,認爲今生的惡行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一筆勾銷,因此瘋狂追逐物質利益,完全不考慮行爲後果。

  更嚴重的是,這種可怕的影響力絕不止于個人層面,它影響著整個地球,産生…

《認識因果 第二章 因果輪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