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因果轮回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也叫因缘。“果”就是结果,也叫果报。“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所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一、因果概论
我们凡做一件事,说一句话,甚至动一个念头都是种因;随其善恶的性质和分量都有恰如其分的结果在后面,迟早总要由自已受到的。概括说,种善因得福果,种恶因得苦果。其实,怎样的善得怎样的福报;怎样的恶得怎样的苦报,也有恰如其分的“因果律”。
佛说: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墮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说明十善十恶是六道轮回形成的业因,六道轮回则是十善十恶应得的果报。人生本是业果的相续,而“来先去后作主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便是因果业报的主体。它把一个人前世所作的善恶业带到现世来,又把今世所造作的善恶业带到后世去。阿赖耶识,意译藏识,它含藏诸法的种子,好像储存各种信息一样。由业因到果报,由果报到业因,生灭流转,轮迴不息。人生的苦乐,世运的盛衰,都是业力所招感。所以佛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说:已作不失,未作不得。意思是“因”未得“果”之前,不会自行消失;反之,不造作业因,也不会得相应的结果。由此可知,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正如《涅槃经》矫陈品所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也是如此。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
唐代玄奘三藏的皈依师父、印度高僧戒贤法师,是那烂陀寺住持,戒行精严,徳望很高。他一次患很痛苦的病,甚至无法忍受,准备绝食而死。这时得到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开示说:因为你在过去生中,曾经多次做国王,作过不少危害人民的罪恶,本来应该长期堕地狱受恶报。由于你今生努力弘法度生,所以才受这点世间的小苦,来抵捎长劫堕落地狱的大苦。你应当忍受,并恳切忏悔.病苦自能消除。戒贤法师依照办理,后来疾病全愈。这种事假使不明白是过去种的因,人们可能会说戒贤并不是得道高僧,或者说这种大修行人,还患这么痛苦的病,佛法有什么灵验和利益呢?其实三世因果,错综复杂。有的是转后报、重报为现报、轻报;有的则是转现报、轻报为后报、重报。这点必须了解。
转变全由心念.因果是活泼泼的贯串一切事理的,决不是庸俗的“宿命论”和死板的定命论。例如,现在是过去的果,同时又是未来的因。业因既随时变迁,果报自然也能随时转变。人们所常说的“命运”,实际就是业因果报.弄清因果的道理,才明白“命”、“相”之所以然。从十二因缘的道理解释,我们的身体就是由果报所生的,也是来受善恶业报的,所以叫做“报身”。一个人相貌的好坏,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属于正报。家庭环境的好坏,亲属子女的优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属于依报。正报有福,依报自然也丰富满足;正报无福,依报也是困窘恶劣。我们今生所受用的正报和依报,都是过去种的因,现世结的果;并不是从外来,全是作自受。一个人的命和相正是这些业因果报的体现。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的原因及由来,却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签、问卜。因为这是舍本逐末,徒劳无益的。“命”和“相”算也是这样,不算也是这样。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现在的“因”,才能转变未来的“果”。转变的关键又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念。因为一切唯心造。心既能造业,也能转业。即是转变由心的道理。如果只是“知命”、“安命”,还是消极的;无益的;必须改造自己的命运,掌握自己的未来才是积极的,有益的。所谓相随心转、 境随心转、 命自已立、福自己求,以及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都是说明这个道理。六祖慧能大师也曾说:“一切福田离不开自己的心。能从自己的心田去寻找,是没有得不到感通的。”古今来许多事实以及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都反复证明这些道理是真实不虚的。
明代人袁了凡被云南孔先生推算终身命运,某年考试中第几名,某年当贡生,某年做知县,都一一应验。因此能确信,人生一切遭遇,全是命中注定,自己丝毫无能为力。后来,遇见高僧云谷禅师告诉他,方才懂得命运既是有一定的,又是能够改造的。便从此立志造命,广积阴德!每天记“功过格”,严格检查言行心念;并诵持准提神咒,以求感通。从这以后,孔先生所算的命,全不验了。孔先生算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没有儿子。结果他活到了七十多岁,不但有儿子,并且很成才。晚年他将自己一生改造命运的经验和体会,写成了《了凡家训》,来教育后人。
附:准提神咒介绍
准提神咒出现因缘,在《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中记戴,佛陀因愍念未来薄福恶业众生的缘故,入准提三摩地,而说此过去七俱胝(七千万)佛所说陀罗尼。据此可知准提神咒是七千万尊佛加持后专为众生增加福报,消除恶业而共同举荐宣说。
《准提咒》被收入早晚课的十小咒中,是佛教徒每日必诵的咒语;同时也被收入《二时临斋仪》里,于佛教寺院早午二时过堂用斋(吃饭)后结斋祈福时所用。
准提神咒: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勃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 主戾 准提 娑婆诃
汉语拼音:namosaduonan sanmiaosanputuo juzhinan dazhituo weng zheli zhuli zhunti suopohe
我们要想创造未来的幸福,掌握自己的命运,首先必须深信因果。因为世尊在顿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之后,到各处说法度生,谈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总括说一句:不外因果报应四字而已。所以,修学佛法的人,要深信善恶的因果律,知见才算正确;否则,若不深信佛语的善恶因果律,那就叫做邪知邪见了。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戒杀盗淫,不种恶因;勤修十善,广种善因。这样即能转变并消除过去的罪业,又能培植现在和未来的福德。这是一条正确的做人处事之道,也是自利利他有益于社会国家之道。就从更高的要求来讲,我们修行佛法的人,真要了生死,生净土,度众生,成佛道,也必须从深信因果止恶行善做起。
二、三世因果
如果想揭示众生千差万别的生存境界,研究推动生命进程的直接动力,必须先了解众生的行为,即佛所说的“业”。业,有时候看起来很细微,但却是众生生存境界的决定因素。
我们此生的习惯和遭遇,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显现,而在承受果报的同时,又种下新的业。生命就是这种生灭流转、循环不息的业因与果报的相续。
任何事件都是许多业因成熟之后凝聚在一起的复杂集合体。通常,或许因为时间太久,在承受果报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自己曾做了些什么而无法将因与果联系在一起,因此断定事情是偶然发生的;而当我们看到好人遭殃、恶人得福,就更容易对因果规律产生怀疑。这都是由于不明白因果贯通三世的道理。
我们的行为常常会延后呈现它的果报,甚至会延续到后世,因此,果报的显现分为现报(现生受报)、生报(来生受报)、后报(第三生乃至千百万年后受报)。古德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为什么恶人会获福报呢?这是因为他过去生中培植了深厚的善根,现生又因缘成熟,所以享受福报,如果他今生不作恶事,福报就会更大。至于他今生所种的恶因,也绝不会自行消灭,将来因缘会遇时,必定要遭受应得的恶报。反之,善人遭受恶报,是由于他过去所造的罪业深重,现生正逢因缘成熟,所以先受恶报,如果他今生不行善,果报将会更重。
我们的生活状况,皆是过去业因的果报呈现;而我们现前身、口、意时时造作的业因,必然会牵引未来应受的果报,绝不会有丝毫的差错。佛说:现在的你,是过去的你所造的;未来的你,是现在的你所造的。即: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要想探索前世的因行,那么,观察当下的状况就可明了;而要想预见未来的前景,只要观察当下的行为就可知道。
由此可知,人生的苦乐、国家的贫富、世运的盛衰,都是由业力所招感,如佛所说:自作自受,共作共受。
除了业因果报的理论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如此圆满地解释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呢?由于相同的共业,我们出生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而由于个业的差异,即使是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我们还是有不同的性格、倾向、天赋和命运。
现代社会不接受三世因果的道理,如果有人谈来生果报,那便是妨碍社会进步。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想象只有这一生这么多了,认为今生的恶行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一笔勾销,因此疯狂追逐物质利益,完全不考虑行为后果。
更严重的是,这种可怕的影响力绝不止于个人层面,它影响着整个地球,产生…
《认识因果 第二章 因果轮回》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