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

   諸位同學,今天我們的講題是“釋迦牟尼佛是怎樣教化衆生”。早年我初次訪問中國教育界,曾經應邀爲他們介紹佛教,我寫了六條,簡簡單單的把“什麼是佛教”做一個扼要的說明。今天這個題目還是以上一次的大綱作爲基礎,稍稍加以修訂。

   第一個,我們要認識清楚釋迦牟尼佛這個人。根據經典,曆史是在經典裏面去看,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仁慈的人,慈悲到極處。他從少年時代,十幾歲就體會到人世的疾苦,像以後他一生所說的“叁苦,八苦”,這是少年時代就體會到。爲了解決這些苦難,舍棄王位,舍棄榮華富貴,出家去修道。在修道的過程當中,不辭辛勞到處參訪,尋師訪友,最後他醒悟過來,在菩提樹下靜坐。我們在經教裏面也深深體會到這樁事情,淨生慧,智慧開了。善生福,他終究到了,這是斷念到了純淨、純善。智慧開了,對于過去所學的,是真是妄,是正是邪,是善是惡,才能真正的通達明了。學問成就了,這是真實的學問。

   我也做了長時間的思惟、省察,深深知道世尊是再來人的示現。他示現的是頓悟、頓斷、頓超,所謂是圓頓大法,這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孔老夫子一生示現的是漸修,我們能夠學得到,中等以上的天分,只要肯努力,能成就。夫子的成就也是不可思議,怎麼知道他是漸修?他老人家“十五有志于學”,實在講跟釋迦牟尼佛在開始的年齡相彷佛,釋迦牟尼佛大概也是十五歲前後。他生長在皇宮,養尊處優,過的是富貴的生活。出外去遊玩,看到生老病死,看到民間疾苦,跟他的生活不一樣,憐憫心由是而生。這就是我們講的天性,天性善良,激發他爲一切衆生離苦得樂,發起這麼一個大願,這不是爲自己,爲衆生!

   所以這個開始,世尊跟孔子年齡大概相仿佛。夫子叁十而立,釋迦牟尼佛叁十示現成道,以後就開始教化衆生四十九年。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到八十,我們中國人算法,釋迦牟尼佛八十歲圓寂,五十年,教學五十年;但是外國人算法是算實足年齡,四十九年。真的是專修專弘,而且自己做示範。世尊示現成道,第一部講的經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而且是定中講的,與會的大衆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這是頓教,圓頓大法。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叁十而立”,然後是逐年逐年往上提升。他說“四十不惑”,不迷惑了;“五十知天命”,知天命就是真正明了因果報應;“六十耳順”,那就是《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事事無礙,六十、七十入華嚴境界了。所以這是逐步逐步向上提升,我們可以學的。

   釋迦牟尼佛雖然是圓悟、圓修、圓證,但是他教給我們是有次第的。教學的對象是九法界一切衆生,所以,教學的方式,對一切衆生各個不相同,內容也不相同。但是方向、目標是一致的,一定是幫助你斷惡修善,幫助你破迷開悟,幫助你轉凡成聖,這是大原則、大前提,永遠不變。所以,他老人家一生的事業,真的是對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就是我們今天講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社會教育。這是我們要認識他!所以民國初年(民國十二年)歐陽竟無大師,這是後人尊敬他,稱他爲大師,歐陽大師。在第四中山大學,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在民國十二年稱爲第四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題目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爲今時所必需”。民國十二年我還沒出世!我看到他的講演記錄,是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記錄的。王恩洋在民國初年佛教界裏頭,也是很著名的一位善知識,他是歐陽大師的學生。我看到這一篇講演的記錄,我覺得他說得很有道理,他說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也不是哲學,而爲今時所必需。在這麼多年來,佛教到底是什麼?我在出家的時候,那個時候在臺灣,中國佛教會聘請我做弘法委員,設計委員,我就提出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到新加坡接觸了許許多多宗教,我才講佛教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是首先我們要認識清楚的。

   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樣的人?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教育家,同時他也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他一生教學是義務,沒有向學生收學費,沒有說是學生來報名,沒有!有教無類,真的是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只要你歡喜,你願意接受,他都誠誠懇懇的教導你、幫助你、成就你。我們對他老人家一定要認識清楚。他教人,總的來說,四十九年所教導的內容是什麼?我們細心去觀察,可以說就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句話在經典裏面的名詞叫“諸法實相”。大概在十幾年前,有一年我在臺灣過農曆年,輔仁大學有位教授夫婦兩個來看我,他們兩位也都是跟我學佛的。他告訴我,輔大的大千學社(他們有個學社,學生組織的,人數也不少)請他在學校裏講《普賢行願品》。我說好!這個課程,早年李老師在臺中辦慈光講座,也是精選的一門課程;選六門課程,《普賢行願品》是其中的一門。我說好,非常好!同時我就問他一個問題,我問他,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說法,他說的是些什麼,你用一句話回答我。他想了大概有四、五分鍾,告訴我,他說不出來。回頭他問我,我告訴他,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你想用這一句來回答行不行?他聽了之後點點頭。確實釋迦牟尼佛一生給一切衆生講經說法,就是講諸法實相,這句話我們要用現在白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一句話說明了。

   宇宙人生真相,我們又把它分爲叁條,第一個,人與人之間的真相。這個很重要!這個真相搞明白,你要曉得,人禍就沒有了。爲什麼?人與人之間一定能夠和睦相處。爲什麼他會有鬥爭?是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很重要。第二個,佛給我們說明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真相。這一條要是搞清楚、搞明白了,人絕對不會破壞自然環境,會愛護自然環境,決定不可能破壞自然生態的平衡;換句話說,天災就沒有了,天災人禍從這兒來的。第叁,爲我們說明人與一切不同維次空間衆生的真相,這就是(佛門也是這麼說法)一般宗教講天地鬼神。世尊爲什麼要跟我們說這些真相?因爲不同維次空間也是我們的生活空間。我們肯定人的生命不是只有一生,身體有生死,你的靈性不生不滅,現在西方人也肯定靈性不生不滅。靈性是真正的我,身體不是我,這是事實真相。

   這叁個事實真相,你要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什麼問題都解決了。你能夠把這叁方面的關系處得非常圓滿、非常融洽,幸福美滿,現在世間人一般講的興旺繁榮,那是自自然然的現象。那個生活是佛經上講的佛菩薩的生活,就是釋迦所說的極樂世界、華藏世界,在哪裏?就在我們現前。問題你明不明了事實真相,明了了,這個世間就是華藏、就是極樂、就是天堂、就是天園。你要不明了,就迷了,迷了就生煩惱,就生妄想、生分別、生執著。從這個裏面發展就是自私自利,就是對一切人事物想控製、想占有。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相有(這個現相有),體沒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因此你可以享受、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你決定不能控製,你也決定不能占有。

   不要說一切人事物你占有不了,你控製不了,連這個身體你都不能控製,你都不能占有。如果我對我的身體,要能夠控製的話,我希望年年十八,不希望老;你看你一年比一年老,你控製不了。我希望長生不老不死,壽命到了一定要死,你占有不了。連自己這個身體你都不能夠控製、不能占有,你還想占有身外之物、控製身外之物,這不叫迷惑,什麼叫迷惑!爲什麼會起這些妄念?真的叫妄念,妄是不實在,是因爲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佛菩薩明白事實真相,所以,他對于萬事萬物,一絲毫控製的念頭都沒有,一絲毫占有的行爲都沒有,他得大自在。

   明了之後,提升自己的境界,怎麼提升?讓自己的心跟宇宙合而爲一,讓自己的身與萬物(物就是物質)合而爲一。物質,我們今天講,眼前所看到的動物、植物、礦物、山河大地、自然現象;身跟萬物合而爲一,心跟宇宙合而爲一,跟太空合而爲一。佛法裏頭常講虛空、法界、剎土、衆生,從哪裏來的?心性變現出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性是真正的自己,佛法修學最終極的目標,就是要把這個事實真相證實,它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才講到“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周是周遍。首先建立純正的宇宙人生觀,然後佛教導我們怎樣學習。

   佛菩薩好比是大人,成年之人,我們現在是孩童,是在起步,是在念幼兒園、念小學。佛怎樣教給我們?學習的綱領是“覺、正、淨”。教育,我們要曉得,古聖先賢教人,一開頭雖然你才六、七歲,這是一般中等程度,如果天分很高,很聰明伶俐的兒童,大既四歲、五歲就能學了,這是很聰明的,這種人不多。所以,在古時候也是六、七歲開始學習,這是一般的;四、五歲那是屬于天分很高的,善根很厚的,開始學習。一開始就把最高的原則、綱領傳授給你,不是等待將來這個東西要到大學、到博士班才傳給你,不是的,一開頭就傳給你,根就紮下去了。我們中國人常講“先入爲主”,尤其是在童年,五、六歲這個時候,那真的叫紮根。

   你看,中國古時候私塾,小朋友上學從哪裏開始,從《叁字經》開始。《叁字經》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就把儒家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傳給你了,讓你一生當中永遠記得、明了人性本善。他這個“本善”就是佛法講的“覺正淨”,覺是本善,正是本善,淨是本善。佛家講得清楚,儒家用一句話。所以,儒跟佛一配合,這個教學圓滿;儒家是專門抓綱領,佛家講行。儒家經典少,佛家經典多,詳細講解,這兩個一配合真的是究竟圓滿的教學。

   《叁字經》接著說“性相近,習相遠”,這兩句話就是爲什麼要教學,理論的依據!人性自然本善…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