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法是師道,師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道就沒有師道,沒有師道就不能成就了,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成就。佛法是以慈悲爲本,你看看“慈心不殺”,統統落實在十善業。你怎樣盡孝、怎樣尊師、怎樣培養慈悲心?就是十善業。你能夠斷十惡修十善,這就是孝養父母,這就是奉事師長,這就是修慈悲心,諸位想想是不是。這個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這個基礎,這四句真的都落實了,你信西方極樂世界,信阿彌陀佛,發願求生淨土,真的世緣統統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求淨土,你能往生。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因爲淨業叁福你只有一福,這一福能夠幫助你生凡聖同居土。如果你還有另外一福(第二福),那你就生方便有余土。這第一條是人天福。
第二條是二乘福,聲聞緣覺,有叁句話,“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我們出家同學,我現在勸勉大家,我們具足衆戒,戒律很多,也不是我們這個業障深重凡夫能夠受持的,我們只取《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具足這十條戒,具足二十四門威儀,你念佛往生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要真幹!再提升,叁福圓滿具足。
最後一條是大乘福,它前頭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對這個要深深相信。佛在大乘教裏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本來是佛,現在又念佛,你相信這個因果,你才能生實報莊嚴土。“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讀誦大乘就是親近諸佛如來;以上講的自行,末後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這是菩薩事業。
所以這個十一句,叁福統統具足,你要是修得好,真正能夠修因證果,你是往生西方世界實報莊嚴土,你沒有這個基礎不行。所以,信願行你有沒有具足基礎條件,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凡是學佛的同學,無論你修哪個法門,你修哪個宗派,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這個爲基礎。淨業叁福,我們在《觀無量壽經》裏面詳細講過,還有單獨講過幾次,都留著有光盤。
第二個,“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你怎麼樣修,說老實話人天福報得不到,有福,到哪裏享?畜生道、餓鬼道去享福。畜生道裏享福,寵物,你修的福將來就做人家的寵物去了。六和敬不是要求別人,是要求自己,我跟人家和睦相處,我知道怎樣尊敬別人;決不是要求別人跟我和睦相處,別人怎麼尊重我,不是!那你完全想錯了。六和敬是教我們自己的,不是教大衆的。“見和同解”,建立共識;“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住要守規矩,像佛門道場都有個常住公約;“身和同住,口和無诤,意和同悅,利和同均”。這個六條完全是佛教我們自己,我們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到敬。與大衆相處,要求自己,決定不要求別人,這是佛法教學裏頭無比的殊勝,真正叫我們做學生的人五體投地!別人對我們不和不敬,我們對他和敬,久而久之,自然就感化對方。所以,自己正了然後才能正人,正人就是感化別人;自己和了,天下就和了;自己能尊敬,天下都尊敬,一切從自己本身做起,這都是行門的基礎。
再進一步修“六度”,六度裏頭有自行、有化他,自行擺在第一,化他是其次;自行決定就化他,要從這個地方出發,從這裏做起。六度第一個,布施。我不肯布施,教別人布施,人家會懷疑,人家不會相信。從自己本身做起,做給別人看。佛教菩薩修六波羅蜜,最主要的是度自己,你要懂得!爲什麼?布施的目的是度悭貪。我們煩惱裏頭最嚴重的是悭貪,所以你要曉得,布施是度悭貪的。布施度什麼時候圓滿?悭貪的念頭斷掉了,念念都能夠想到一切衆生的福利,絕對沒有一絲毫自私自利的念頭,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圓滿就作佛了,就是法身菩薩,分證爲佛。“持戒”波羅蜜,持戒是守法,到什麼時候圓滿?你內心裏頭起心動念,決定沒有絲毫違法的念頭生起,持戒就圓滿了,這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佛所有一切教誡絕對不會違犯,世法裏頭,國家的法律,不同地方它有不同的法規,這是有條文、有明文規定的。還有沒有明文規定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我們都要懂得,都要遵守,持戒就圓滿了。“忍辱”,順境不生貪戀,一絲毫貪戀的念頭沒有了,逆境不生瞋恚,忍辱就圓滿了。
“精進”,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永遠不會懈怠,那就是進;心一、念一、行一,那就是精;純一而不夾雜,這叫精進,精進生定慧。所以下一個科目就是“禅定”。禅,外不著相,換句話說,真正能做到不受外面環境影響了,所謂是八風吹不動。八風吹不動這是剛剛得禅定的樣子,不是很深的,剛剛得到的那個樣子,就是你不會受外頭境界影響了,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能夠如如不動。定是不動,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是禅,如如不動是定,你的心定了。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定中,這個定不是盤腿面壁,行住坐臥都在定中,言談舉止也在定中。記住,定的定義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生智慧!
所以最後一條“般若”。般若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智慧,古大德不翻是爲了尊重。但是這裏面還有很深的意思,揀別聰明不是智慧,怕的是中國人看到智慧跟聰明混淆了,所以用般若。不相同的,就是般若智慧是從禅定生的,世間人的聰明不是從禅定生的,它是從意識裏面生的,不一樣。禅定是真心,縱然沒有達到真心,它與真心接近,因爲真心是寂靜的,也就是說與真心相應。世間聰明智慧是與妄心相應,它是從妄心生的,一真一妄,不一樣!
般若度愚癡,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忍辱度瞋恚,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所以,菩薩修六波羅蜜是度自己。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樣,好的模範給別人看,讓別人看到之後能夠覺悟、能夠回頭、能夠向你學習,那就叫度他。菩薩度人,你去想想用身教。這是第一步,然後才用言教,身表演而後才有說明。所以經上佛常常講“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人看,後面才有說明;爲人演說,演在先,說在後。叁福、六和、六度不都是成就自己的嗎?。
“四攝”才是度衆生,才是利他。叁福最後一句“勸進行者”,這是四攝法。四攝,我也常常說,這是世尊教導我們怎樣與一切人交往,與一切衆生交往的四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布施,這個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樣。六度布施是度自己的悭貪,目的在此地,這個四攝法裏面的布施是人情,希望我們建立(世間人講的感情,六道衆生情執很深),我們跟他建立這個關系。所以這個布施,我用兩句話來說大家好懂,那就是多請客、多送禮,禮尚往來。人與人的關系這個不能少,禮可不能疏忽,你的友誼永遠堅固。如果這一樁事情疏忽了,你們之間的友誼慢慢就淡了。你要想勸人覺悟,勸人接受聖賢教誨,先要有很好的感情;換句話說,他很尊重你,他很喜歡你,你說什麼他能聽,你教他,他能接受,這是先決的條件。所以你要懂得怎樣跟人家往來,布施送禮,是不能缺少的。
第二個,“愛語”。這個愛語不是甜言蜜語,愛語是真誠的關懷,常常有慰問。第叁個,“利行”。行是我所作所爲,決定于他有利益,決定對他沒有傷害,他對我就信任了。前面愛語是關懷,這個利行是有行動在表現,我們一般講照顧,真正照顧到。最後“同事”。同事的說法很多,總的原則我們一定要認同。我們同時生在這個地區這個時代,希望我們共同努力,彼此互助合作,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最真實的,沒有比這個更真實!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願望,共同的事業。雖然我們從事的行業不相同,我們共同的事業就是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一切衆生,不爲私利,不圖功德。佛家講一切回向給衆生,這是廣義的說法。狹義的說法,是與他共同相處,在這裏面去感化他,去幫助他覺悟。這裏面要有高度的智慧,真的是觀察入微。自己觀察這個人機緣到了,得度的機緣到了,只要在某一處點醒他,他就能豁然開悟,他就能回頭是岸。在這個時候用這種方法、方式,機緣不成熟不行,機緣不成熟,就是我剛才講的,這是總的原則,可以不必,特殊的情形有特殊的緣分。那是已經開悟的菩薩,至少阿羅漢以上才能辦得到,普通人做不到。所以,四攝就是今天講的公共關系法、交際法。跟一切衆生往來,這裏頭最重要的是誠敬,真誠恭敬就能夠感動人,自自然然就能攝受衆生,我們現在一般講有親和力。
末後一個科目,“普賢十願”。十願是法身菩薩修的科目,究竟圓滿的修學,我們雖然做不到,要知道,要與這個方向相應。菩薩雖然做到接近圓滿,我們是在起步,但是方向不錯,這條道路不錯,那就很好。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怎麼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你要知道一切衆生皆是未來佛,不但一切人是未來佛,連蚊蟲螞蟻、蜎飛蠕動,所有一切動物都是未來佛,鬼神也是未來佛。平等的禮敬,普賢菩薩能做到,我們凡夫做不到。你能夠禮敬,你還會有傷害嗎?絕對不可能。我對于釋迦牟尼佛怎樣恭敬,對一切諸佛同樣恭敬,我對阿彌陀佛如何恭敬,對一切衆生也是這樣恭敬,無二無別。
恭敬的心、恭敬的意完全是一樣的,但是恭敬表達的方式不一樣,這個要懂得,表達的方式是活活潑潑的。爲什麼?有人覺悟,我們對他很恭敬,他歡喜接受;有人在迷,迷得很重,你對他恭敬,表達得很恭敬,他會懷疑你,你是什麼居心?你是什麼用意?引起他疑惑,引起他煩惱,那錯了!內心的禮敬是平等的,外面表達不一樣,所以這個要有智慧。實質上對一切衆生決定不容許有輕慢,但是在事實上要知道應該怎樣去行禮,所以禮有節,你要懂得。除了這一切有情衆生之外,普賢菩薩在《華嚴經》經上講無情衆生,無情衆生有法性。所以,《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還得了!衆生成佛了,山河大地都成佛了,所以這個很難懂。
對一切無情衆生也要禮敬,桌椅板凳是無情衆生,怎麼個禮敬法?你要天天見到給它磕叁個頭,那你不就學佛學傻了!學佛變成佛呆子,那就錯了!桌椅板凳把它放得整整齊齊,擦得幹幹淨淨,這是對它的禮敬。花草樹木,你愛護它、照顧它很周到,是對它的禮敬。禮敬的方式不一樣,禮敬的心完全相同,所以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能對一切人做到平等禮敬,那就很了不起,內心裏頭確確實實沒有矛盾、沒有界限、沒有對立;內心裏面還有對立,禮敬就沒有了。也可以說普賢菩薩用這個教學的方法,把我們的內心一切對立、一切意見、一切矛盾統統給化解了,入佛境界。
“稱贊如來”。你看看如來跟諸佛不一樣,在一般常常講諸佛如來,其實講諸佛,從相上說的,說如來,從性上講的。在相上我們要平等恭敬,但是在性德這方面,要與性德相應的,贊歎;與性德不相應的,不贊歎,有禮敬沒有贊歎。這裏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叁參裏面學到,真的是如此。善財參訪,善知識正面教誨的,他有禮敬、有贊歎;善知識他的教誨是負面的,他有禮敬、沒有贊歎,這些地方要學!負面的教學,他所表演,像舞臺表演,他表演的是醜角,表演是個惡人,我們對惡不能贊歎;對善要贊歎。但是無論他演的是善是惡,禮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惡;贊歎裏面就有分善惡,佛這樣教導我們的。
第叁個,“廣修供養”。供養是平等的,無論他是善或者是不善,他缺乏的時候,需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布施供養;不能說他是惡人,餓死我們也不顧他,這不可以。他沒有衣,我們要供養衣給他,他沒有吃的,我們要供養吃的給他,惡人平等的照顧,這廣!“忏悔業障”,淨宗忏悔業障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忏悔業障。天天想自己的過失,發現自己的過失,是開悟;把自己過失改掉,那叫消業障,那叫真正修行。忏悔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忏悔。所以八萬四千法門,也可以稱之爲八萬四千忏悔門,門門都是斷惡修善。十願裏面這個四願非常重要,普賢菩薩自行化他,這個四願他統統落實,統統做到。
爾後才能夠修“隨喜”,隨喜,斷自己的嫉妒心。人都有嫉妒,看到別人有好的事情,心裏就難過,嚴重的就想方法來障礙,那個罪過無量無邊。不知道人家做的好事,我有能力,我幫助他、成就他,無量功德;我沒有能力、沒有這個緣分,我心裏生歡喜,我贊歎,也是無量功德。你看看,功跟罪一念之間,果報不相同,你要懂得這個道理。我沒有能力、沒有財富、沒有智慧,隨喜功德很好修,爲什麼不幹!決定不可以念別人的過,常常想別人的德。
我在講經常說,我們的心像一個容器一樣,杯子,容器一樣,這裏頭要裝一切衆生最善的,決不能裝一切衆生惡的。把衆生一切不善的放在我們心上,我們的心就變成罪惡的垃圾桶,你的心就壞了。心壞了,你還會有什麼成就?不要說佛菩薩沒分,西方極樂世界你去不了,人天都得不到。心壞了,你的行爲統統是錯誤的,你的果報在叁途,你說多可怕!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我們的心要純淨純善,決定不容任何不善東西在心上。我們看人,記人家善的,贊歎人家善的;人家惡的念頭,不但不說,我們心裏頭確實不落印象,沒看到、沒聽到,保持自己純淨純善,與佛菩薩相應。
“請轉法錀,請佛住世”,這好!那個功德是世間第一等的,爲什麼?使衆生有機會聞到佛法,“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給衆生阿賴耶識裏種佛的種子,你這功德多大!如果有這個緣,請善知識常住在這一方弘法利生,那個功德就太大太大了。現在佛不住世,真正善知識有修有學,有德有行,這樣的人住在這一方,這一方人有福,這一方人不遭難。爲什麼?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我們說這些,現在人講迷信,那就沒法子!你要真正相信,確確實實有其事,比什麼都重要,這才導歸淨土。所以往生淨土,信願行這都包括在其中。
“知覺即佛菩薩”,你覺悟了,你明白了,我們稱你是佛、稱你是菩薩;不覺就叫凡夫。所以佛法平常一般常講“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慈悲是愛,這個愛裏面有真誠、有清淨、有平等、有正覺,這樣的愛叫慈悲。所以它不是感情的,它是充滿了智慧,真誠、清淨、平等的愛心稱爲慈悲。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適合的表演,最適合的開導,這是門徑。釋迦牟尼佛這樣教化衆生,因爲有方便之門,令一切衆生都能夠入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現在時間到了。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