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化众生▪P2

  ..续本文上一页,那何必要教?后面这两话就是这需要教,性虽然相近,习相远了。性相近是本性,大家都一样,习性就不一样,习性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大德又常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那么“童蒙养正”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童蒙时代如果疏忽了教学,以后你要教他就非常非常困难,为什么?他已经被染污了,已经被染污,你要把他的染污洗刷干净,谈何容易!有人最初就先入为主,到老死都受影响,都洗刷不干净。所以,古圣先贤教学没有不重视童年。童年重视到什么程度,重视到胎教,这才叫真正懂得教育,这才叫真正明了事实真相。

   童蒙要是疏忽了,十几岁、二十几岁的那得要补习教育了,亡羊补牢;究竟能收多大效果很难说了,但是教总比不教好,至少阿赖耶识里头种个善根。他的习气很重,实际上很难改得过来,这是普遍的现象。所以教,不管这个社会是治世、是乱世,尤其现在的社会是动乱到极处了,这个不怕。怕在什么?怕在你不懂得好好的教下一代。怕的是什么?做父母的不懂得,做老师的不懂得,那就苦了。后代子子孙孙不知道要受多少罪,要造多少孽!真的明了,做父母全心全力培养下一代,自己在这一生无论从事哪个行业,不重要,只是有个工作、有收入能够维持普通水平的生活,全心全力教下一代,这是圣人,这不是凡人。下一代真的有一个圣人出现,他就能教化底下一代,这是培养圣贤人,培养一切众生救苦救难的救星,你说这个事业多伟大,这个事业多有意义!这是圣贤事业,普通人想不到的。

   也有同学告诉我,童蒙,《弟子规》很重要。是的,《弟子规》是父母教儿女的。从哪里教起?你从胎教教起。《三字经》是老师教学生的,小朋友上学了,聪明伶俐的四、五岁,一般程度的六、七岁,开始教这个。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没到中国来过。他教人,一开头教觉正净,这是什么?三皈依,三宝!入佛门第一堂功课就是传授三皈,把佛法修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总方向、总目标传授给你。儒家《三字经》上前面就有,那也是总原则、总纲领、总目标传授给你。后面那几句话重要,永远不能忘记!到这个地方就是总纲领、总原则,里面只有几句话。佛法这三个纲领,这是传授三皈要讲清楚、要讲明白,佛是觉,法是正,僧是净,这是三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的含义就是觉正净,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佛法修学,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法是方法,门是门径;方法、门径再多,总不离这个原理、原则,离开这个原理原则就不是佛陀教育。所以,你要辨别这个教学是不是佛陀教育,你看它符不符合觉正净这三个纲领。觉正净一定要依佛所说的经教,为什么?佛是究竟圆满觉悟的人,菩萨虽然觉悟还没有圆满,不足为我们的依靠。我们学佛一定要以佛为标准,菩萨为辅助,佛是真正的标准。佛在哪里?经典上所说的就是!所以决定不能够离开经典。尤其我们初学,没有能力辨别是非真妄,现在这个社会上,正如《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什么叫邪师?不依佛的经教都是邪师。如果我们把这个范围扩大来讲,这个世间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正法,但是他要不依他传统的经典来学习、来教人,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教之道,贵以专”,我们学就是要专精、专一,你才能深入。所以《弟子规》这门东西是基础的基础,是父母教幼童的,也就是说五岁以前要学会。怎么教法?父母要以身作则。父母做不到,你教他,他虽然小,他不服你:你教我这样做,你自己都没有做到。你自己做到了,他心服口服,他真听你的。譬如看电视,很多节目不能看的,打开来了,“这个节目不可以看”,关掉!大人也不看,父母也不看,他就知道了。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看,以后慢慢他就懂了,这是举一个例子。所以,父母在家对于自己的儿女的幼年时代,特别是五岁之前,古人讲“三岁定终身,三岁看八十”,这些教诲都不在文字上,在什么?身教,以身作则。到三岁之后,他已经成习惯了,他天天看到,天天听到,父母、大人是这么做的。到了四、五岁的时候,一、两年的时间,你教他念《弟子规》,他念他懂!“原来是这样,我都做到了”。他学的有兴趣,你再让他读诵、让他背熟。

   中国古人这个教学的方法,陈弘谋的《五种遗规》第一个部分“童蒙养正”,他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是古人教导小朋友的那些方法、那些理念,这是中国用了千百年,很有效果。你现在要把它舍弃掉,想一套新的东西来教他,你教出来的这个人,将来是个什么样的人?古人教出来的是圣贤君子,上等成就的是圣人,中等成就的是贤人,下品成就的是君子,这教育成功。孔老夫子当年在世教学,这是史书上有记载的,他教学时间虽然不长,我们知道只有五年。中等成就的贤人,七十二贤人,下品成就的君子不算,没计算在内。他学生三千人,好像我们今天讲拿学位,拿到硕士学位的、博士学位的有七十二个人,拿到学士学位的人就多了,君子就多了,那就不说了。真有成绩可观!

   佛法里面也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的成佛,中等的成菩萨,下等的成阿罗汉。佛法要求的高,跟世间不一样;佛法要求的,下品要断见思烦恼,中品的要断尘沙烦恼,上品的要断无明烦恼。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在佛教里面是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大学里面讲的学士、硕士、博士;我们儒家,圣人、贤人、君子也是学位的名称。人人都应该做圣人,人人都应当作佛,这是圣贤教育。佛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占,释迦牟尼佛希望每个人都作佛。所以,首先把这三个纲领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念念不忘,我们日常生活当中要记住,不迷、不邪、不染。工作里面也要记住觉正净,处事待人接物都要能落实,这是总纲领、总原则,培养自己觉正净的心。

   学习的基础科目也有五个,学习基础科目各个宗派不一样,这就到八万四千法门。觉正净是八万四千法门共同遵守,完全相同,所以这个方向不变、目标不变、原则不变,至于你怎样去落实,那就是方便有多门。我们选的是净土宗,为什么要选它?这里头也有道理!最浅显的一个理由,我们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遭遇非常不幸,这个话怎么说?我们没有机缘遇到圣贤教诲,这句话我想大家都公认。不但圣贤教诲我们没有遇到,就是连文言文的学习也没有机会,这是很大的遗憾。

   我们这种年龄上学用白话文了,现代的学校了。我那个时候上学的时候,学校是刚刚开始。我们生长在农村,农村里面有短期小学,短期小学是二年毕业,四个学期。像读经完全废除,私塾里的那一套教科书完全不用,采取新编的。国语课本一打开,第一课念什么东西?小狗叫,小猫跳,教这个。这个很容易懂,小朋友很容易懂,不像从前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你想想看这个味道,不一样!这是我们很大很大的不幸。所以说,我们没有基础教育来接受佛法,来接受古圣先贤的典籍。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我们接着来谈选择学习的科目。前面讲到我们非常遗憾生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废弃古圣先贤教学的这个时代,所以,我们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文学的修养。于是文字成了障碍,尤其现在使用简体字,增加了我们对于古圣先贤典籍学习的难度。纵然把这些典籍统统用简体字重新来编排过,可是古人文字里的韵味、含义逐渐逐渐模糊了,这是有一定程度的损害,我们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要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首先要学繁体字,要学文言文,在这上面下工夫,这是一把钥匙!《四库全书》,这是《四库》的钥匙,这个东西的钥匙,你没有钥匙,《全书》摆在那里,你进不去。《大藏经》摆在那里也是没有用,你没有能力去读诵,当然你更没有能力受持。在这么一个环境之下,这使我们不能不选择净土法门,为什么?净土法门的典籍少,各个宗派来讲,它只有五经一论,五经里面分量最大的是《无量寿经》。如果不论批注,只是经文,这五经合起来,现在印出来也是薄薄的一小册。这对我们学习方便多了,所以选择这个法门。

   另外一个,我们也是遵守佛陀教诲。佛在《大集经》说过,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所以我们生在释迦牟尼佛末法时代,选择净土也符合他老人家的教诲。又何况古圣先贤多数都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我遇到的老师,李老师我跟他十年,他是传印祖的法,这是我们净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师,所以我们对净宗也是一脉相承。但是净宗的修学基础是在“净业三福”。念佛有信、有愿,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决定就能得生,你信什么?你愿什么?信愿行是有讲究的,不是自己以为信了,自己以为有愿,不行!没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我们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看到,韦提希夫人知道弥陀净土的殊胜,向释迦牟尼佛请教怎样才能往生。佛没有给她讲往生的方法,先给她讲“净业三福”,你就晓得净业三福重要!这个三条十一句,佛在结论上说这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菩萨修行证果、成佛都以这个为基础,正因!就好像盖房子,不管你盖多大,不管你盖多高,这是打地基,地基都一样!三福就是三层地基,你怎么个打法?我们才晓得所有一切佛法,菩萨修行证果都是从这个地方奠定的,你能疏忽吗?你信不信?你有没有愿把它做到?你能不能彻底去落实?

   这里头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只看到前面这二句,要知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成佛,都从这基础上建立的;换句话说,一开头是孝道、师道。…

《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化众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