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P2

  ..續本文上一頁,那何必要教?後面這兩話就是這需要教,性雖然相近,習相遠了。性相近是本性,大家都一樣,習性就不一樣,習性所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大德又常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那麼“童蒙養正”的教學比什麼都重要!童蒙時代如果疏忽了教學,以後你要教他就非常非常困難,爲什麼?他已經被染汙了,已經被染汙,你要把他的染汙洗刷幹淨,談何容易!有人最初就先入爲主,到老死都受影響,都洗刷不幹淨。所以,古聖先賢教學沒有不重視童年。童年重視到什麼程度,重視到胎教,這才叫真正懂得教育,這才叫真正明了事實真相。

   童蒙要是疏忽了,十幾歲、二十幾歲的那得要補習教育了,亡羊補牢;究竟能收多大效果很難說了,但是教總比不教好,至少阿賴耶識裏頭種個善根。他的習氣很重,實際上很難改得過來,這是普遍的現象。所以教,不管這個社會是治世、是亂世,尤其現在的社會是動亂到極處了,這個不怕。怕在什麼?怕在你不懂得好好的教下一代。怕的是什麼?做父母的不懂得,做老師的不懂得,那就苦了。後代子子孫孫不知道要受多少罪,要造多少孽!真的明了,做父母全心全力培養下一代,自己在這一生無論從事哪個行業,不重要,只是有個工作、有收入能夠維持普通水平的生活,全心全力教下一代,這是聖人,這不是凡人。下一代真的有一個聖人出現,他就能教化底下一代,這是培養聖賢人,培養一切衆生救苦救難的救星,你說這個事業多偉大,這個事業多有意義!這是聖賢事業,普通人想不到的。

   也有同學告訴我,童蒙,《弟子規》很重要。是的,《弟子規》是父母教兒女的。從哪裏教起?你從胎教教起。《叁字經》是老師教學生的,小朋友上學了,聰明伶俐的四、五歲,一般程度的六、七歲,開始教這個。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沒到中國來過。他教人,一開頭教覺正淨,這是什麼?叁皈依,叁寶!入佛門第一堂功課就是傳授叁皈,把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總方向、總目標傳授給你。儒家《叁字經》上前面就有,那也是總原則、總綱領、總目標傳授給你。後面那幾句話重要,永遠不能忘記!到這個地方就是總綱領、總原則,裏面只有幾句話。佛法這叁個綱領,這是傳授叁皈要講清楚、要講明白,佛是覺,法是正,僧是淨,這是叁寶,佛法僧叁寶。佛法僧的含義就是覺正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

   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法修學,不管是哪一宗,不管是哪一派,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方法、門徑再多,總不離這個原理、原則,離開這個原理原則就不是佛陀教育。所以,你要辨別這個教學是不是佛陀教育,你看它符不符合覺正淨這叁個綱領。覺正淨一定要依佛所說的經教,爲什麼?佛是究竟圓滿覺悟的人,菩薩雖然覺悟還沒有圓滿,不足爲我們的依靠。我們學佛一定要以佛爲標准,菩薩爲輔助,佛是真正的標准。佛在哪裏?經典上所說的就是!所以決定不能夠離開經典。尤其我們初學,沒有能力辨別是非真妄,現在這個社會上,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恒河沙”。什麼叫邪師?不依佛的經教都是邪師。如果我們把這個範圍擴大來講,這個世間所有一切宗教都是正法,但是他要不依他傳統的經典來學習、來教人,那就是邪法,就不是正法。

   “教之道,貴以專”,我們學就是要專精、專一,你才能深入。所以《弟子規》這門東西是基礎的基礎,是父母教幼童的,也就是說五歲以前要學會。怎麼教法?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做不到,你教他,他雖然小,他不服你:你教我這樣做,你自己都沒有做到。你自己做到了,他心服口服,他真聽你的。譬如看電視,很多節目不能看的,打開來了,“這個節目不可以看”,關掉!大人也不看,父母也不看,他就知道了。雖然他不知道爲什麼不能看,以後慢慢他就懂了,這是舉一個例子。所以,父母在家對于自己的兒女的幼年時代,特別是五歲之前,古人講“叁歲定終身,叁歲看八十”,這些教誨都不在文字上,在什麼?身教,以身作則。到叁歲之後,他已經成習慣了,他天天看到,天天聽到,父母、大人是這麼做的。到了四、五歲的時候,一、兩年的時間,你教他念《弟子規》,他念他懂!“原來是這樣,我都做到了”。他學的有興趣,你再讓他讀誦、讓他背熟。

   中國古人這個教學的方法,陳弘謀的《五種遺規》第一個部分“童蒙養正”,他收集了很多資料,都是古人教導小朋友的那些方法、那些理念,這是中國用了千百年,很有效果。你現在要把它舍棄掉,想一套新的東西來教他,你教出來的這個人,將來是個什麼樣的人?古人教出來的是聖賢君子,上等成就的是聖人,中等成就的是賢人,下品成就的是君子,這教育成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教學,這是史書上有記載的,他教學時間雖然不長,我們知道只有五年。中等成就的賢人,七十二賢人,下品成就的君子不算,沒計算在內。他學生叁千人,好像我們今天講拿學位,拿到碩士學位的、博士學位的有七十二個人,拿到學士學位的人就多了,君子就多了,那就不說了。真有成績可觀!

   佛法裏面也有上中下叁等,上等的成佛,中等的成菩薩,下等的成阿羅漢。佛法要求的高,跟世間不一樣;佛法要求的,下品要斷見思煩惱,中品的要斷塵沙煩惱,上品的要斷無明煩惱。所以,佛、菩薩、阿羅漢在佛教裏面是學位的名稱,就像現在大學裏面講的學士、碩士、博士;我們儒家,聖人、賢人、君子也是學位的名稱。人人都應該做聖人,人人都應當作佛,這是聖賢教育。佛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獨占,釋迦牟尼佛希望每個人都作佛。所以,首先把這叁個綱領傳授給我們,讓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念念不忘,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要記住,不迷、不邪、不染。工作裏面也要記住覺正淨,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能落實,這是總綱領、總原則,培養自己覺正淨的心。

   學習的基礎科目也有五個,學習基礎科目各個宗派不一樣,這就到八萬四千法門。覺正淨是八萬四千法門共同遵守,完全相同,所以這個方向不變、目標不變、原則不變,至于你怎樣去落實,那就是方便有多門。我們選的是淨土宗,爲什麼要選它?這裏頭也有道理!最淺顯的一個理由,我們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遭遇非常不幸,這個話怎麼說?我們沒有機緣遇到聖賢教誨,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公認。不但聖賢教誨我們沒有遇到,就是連文言文的學習也沒有機會,這是很大的遺憾。

   我們這種年齡上學用白話文了,現代的學校了。我那個時候上學的時候,學校是剛剛開始。我們生長在農村,農村裏面有短期小學,短期小學是二年畢業,四個學期。像讀經完全廢除,私塾裏的那一套教科書完全不用,采取新編的。國語課本一打開,第一課念什麼東西?小狗叫,小貓跳,教這個。這個很容易懂,小朋友很容易懂,不像從前念《叁字經》,“人之初,性本善”。你想想看這個味道,不一樣!這是我們很大很大的不幸。所以說,我們沒有基礎教育來接受佛法,來接受古聖先賢的典籍。現在時間到了。

   諸位同學,我們接著來談選擇學習的科目。前面講到我們非常遺憾生在這個動亂的時代,廢棄古聖先賢教學的這個時代,所以,我們沒有接受過基本的訓練,沒有文學的修養。于是文字成了障礙,尤其現在使用簡體字,增加了我們對于古聖先賢典籍學習的難度。縱然把這些典籍統統用簡體字重新來編排過,可是古人文字裏的韻味、含義逐漸逐漸模糊了,這是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我們不能不知道。

   所以,今天要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首先要學繁體字,要學文言文,在這上面下工夫,這是一把鑰匙!《四庫全書》,這是《四庫》的鑰匙,這個東西的鑰匙,你沒有鑰匙,《全書》擺在那裏,你進不去。《大藏經》擺在那裏也是沒有用,你沒有能力去讀誦,當然你更沒有能力受持。在這麼一個環境之下,這使我們不能不選擇淨土法門,爲什麼?淨土法門的典籍少,各個宗派來講,它只有五經一論,五經裏面分量最大的是《無量壽經》。如果不論批注,只是經文,這五經合起來,現在印出來也是薄薄的一小冊。這對我們學習方便多了,所以選擇這個法門。

   另外一個,我們也是遵守佛陀教誨。佛在《大集經》說過,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禅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所以我們生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代,選擇淨土也符合他老人家的教誨。又何況古聖先賢多數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我遇到的老師,李老師我跟他十年,他是傳印祖的法,這是我們淨土宗近代的一位祖師,所以我們對淨宗也是一脈相承。但是淨宗的修學基礎是在“淨業叁福”。念佛有信、有願,具足“信願行”叁資糧決定就能得生,你信什麼?你願什麼?信願行是有講究的,不是自己以爲信了,自己以爲有願,不行!沒有那麼便宜的事情。

   我們在《觀無量壽佛經》裏面看到,韋提希夫人知道彌陀淨土的殊勝,向釋迦牟尼佛請教怎樣才能往生。佛沒有給她講往生的方法,先給她講“淨業叁福”,你就曉得淨業叁福重要!這個叁條十一句,佛在結論上說這是“叁世諸佛,淨業正因”。叁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證果、成佛都以這個爲基礎,正因!就好像蓋房子,不管你蓋多大,不管你蓋多高,這是打地基,地基都一樣!叁福就是叁層地基,你怎麼個打法?我們才曉得所有一切佛法,菩薩修行證果都是從這個地方奠定的,你能疏忽嗎?你信不信?你有沒有願把它做到?你能不能徹底去落實?

   這裏頭第一句“孝養父母”,第二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只看到前面這二句,要知道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成佛,都從這基礎上建立的;換句話說,一開頭是孝道、師道。…

《釋迦牟尼佛如何教化衆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