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化众生▪P3

  ..续本文上一页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没有师道就不能成就了,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成就。佛法是以慈悲为本,你看看“慈心不杀”,统统落实在十善业。你怎样尽孝、怎样尊师、怎样培养慈悲心?就是十善业。你能够断十恶修十善,这就是孝养父母,这就是奉事师长,这就是修慈悲心,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你才真正算得上是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有这个基础,这四句真的都落实了,你信西方极乐世界,信阿弥陀佛,发愿求生净土,真的世缘统统放下了,一心一意只求净土,你能往生。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因为净业三福你只有一福,这一福能够帮助你生凡圣同居土。如果你还有另外一福(第二福),那你就生方便有余土。这第一条是人天福。

   第二条是二乘福,声闻缘觉,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我们出家同学,我现在劝勉大家,我们具足众戒,戒律很多,也不是我们这个业障深重凡夫能够受持的,我们只取《沙弥律仪》,沙弥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这十条戒,具足二十四门威仪,你念佛往生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要真干!再提升,三福圆满具足。

   最后一条是大乘福,它前头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是什么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你对这个要深深相信。佛在大乘教里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本来是佛,现在又念佛,你相信这个因果,你才能生实报庄严土。“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亲近诸佛如来;以上讲的自行,末后一句是化他,自行化他,这是菩萨事业。

   所以这个十一句,三福统统具足,你要是修得好,真正能够修因证果,你是往生西方世界实报庄严土,你没有这个基础不行。所以,信愿行你有没有具足基础条件,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凡是学佛的同学,无论你修哪个法门,你修哪个宗派,显教、密教,宗门、教下,都是以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我们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详细讲过,还有单独讲过几次,都留着有光盘。

   第二个,“六和敬”,如果不修六和敬,不但念佛不能往生,而且你怎么样修,说老实话人天福报得不到,有福,到哪里享?畜生道、饿鬼道去享福。畜生道里享福,宠物,你修的福将来就做人家的宠物去了。六和敬不是要求别人,是要求自己,我跟人家和睦相处,我知道怎样尊敬别人;决不是要求别人跟我和睦相处,别人怎么尊重我,不是!那你完全想错了。六和敬是教我们自己的,不是教大众的。“见和同解”,建立共识;“戒和同修”,大家在一起住要守规矩,像佛门道场都有个常住公约;“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个六条完全是佛教我们自己,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和、做到敬。与大众相处,要求自己,决定不要求别人,这是佛法教学里头无比的殊胜,真正叫我们做学生的人五体投地!别人对我们不和不敬,我们对他和敬,久而久之,自然就感化对方。所以,自己正了然后才能正人,正人就是感化别人;自己和了,天下就和了;自己能尊敬,天下都尊敬,一切从自己本身做起,这都是行门的基础。

   再进一步修“六度”,六度里头有自行、有化他,自行摆在第一,化他是其次;自行决定就化他,要从这个地方出发,从这里做起。六度第一个,布施。我不肯布施,教别人布施,人家会怀疑,人家不会相信。从自己本身做起,做给别人看。佛教菩萨修六波罗蜜,最主要的是度自己,你要懂得!为什么?布施的目的是度悭贪。我们烦恼里头最严重的是悭贪,所以你要晓得,布施是度悭贪的。布施度什么时候圆满?悭贪的念头断掉了,念念都能够想到一切众生的福利,绝对没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布施波罗蜜圆满了。圆满就作佛了,就是法身菩萨,分证为佛。“持戒”波罗蜜,持戒是守法,到什么时候圆满?你内心里头起心动念,决定没有丝毫违法的念头生起,持戒就圆满了,这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佛所有一切教诫绝对不会违犯,世法里头,国家的法律,不同地方它有不同的法规,这是有条文、有明文规定的。还有没有明文规定的,风俗习惯,人情世故,我们都要懂得,都要遵守,持戒就圆满了。“忍辱”,顺境不生贪恋,一丝毫贪恋的念头没有了,逆境不生瞋恚,忍辱就圆满了。

   “精进”,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永远不会懈怠,那就是进;心一、念一、行一,那就是精;纯一而不夹杂,这叫精进,精进生定慧。所以下一个科目就是“禅定”。禅,外不着相,换句话说,真正能做到不受外面环境影响了,所谓是八风吹不动。八风吹不动这是刚刚得禅定的样子,不是很深的,刚刚得到的那个样子,就是你不会受外头境界影响了,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能够如如不动。定是不动,就是《金刚经》上两句话,“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于相是禅,如如不动是定,你的心定了。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定中,这个定不是盘腿面壁,行住坐卧都在定中,言谈举止也在定中。记住,定的定义是外不着相,内不动心,生智慧!

   所以最后一条“般若”。般若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智慧,古大德不翻是为了尊重。但是这里面还有很深的意思,拣别聪明不是智慧,怕的是中国人看到智慧跟聪明混淆了,所以用般若。不相同的,就是般若智慧是从禅定生的,世间人的聪明不是从禅定生的,它是从意识里面生的,不一样。禅定是真心,纵然没有达到真心,它与真心接近,因为真心是寂静的,也就是说与真心相应。世间聪明智慧是与妄心相应,它是从妄心生的,一真一妄,不一样!

   般若度愚痴,精进度懈怠,禅定度散乱,忍辱度瞋恚,都是度自己,不是度别人。所以,菩萨修六波罗蜜是度自己。自己修行做出修行的好榜样,好的模范给别人看,让别人看到之后能够觉悟、能够回头、能够向你学习,那就叫度他。菩萨度人,你去想想用身教。这是第一步,然后才用言教,身表演而后才有说明。所以经上佛常常讲“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人看,后面才有说明;为人演说,演在先,说在后。三福、六和、六度不都是成就自己的吗?。

   “四摄”才是度众生,才是利他。三福最后一句“劝进行者”,这是四摄法。四摄,我也常常说,这是世尊教导我们怎样与一切人交往,与一切众生交往的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布施,这个布施跟六度的布施意思不一样。六度布施是度自己的悭贪,目的在此地,这个四摄法里面的布施是人情,希望我们建立(世间人讲的感情,六道众生情执很深),我们跟他建立这个关系。所以这个布施,我用两句话来说大家好懂,那就是多请客、多送礼,礼尚往来。人与人的关系这个不能少,礼可不能疏忽,你的友谊永远坚固。如果这一桩事情疏忽了,你们之间的友谊慢慢就淡了。你要想劝人觉悟,劝人接受圣贤教诲,先要有很好的感情;换句话说,他很尊重你,他很喜欢你,你说什么他能听,你教他,他能接受,这是先决的条件。所以你要懂得怎样跟人家往来,布施送礼,是不能缺少的。

   第二个,“爱语”。这个爱语不是甜言蜜语,爱语是真诚的关怀,常常有慰问。第三个,“利行”。行是我所作所为,决定于他有利益,决定对他没有伤害,他对我就信任了。前面爱语是关怀,这个利行是有行动在表现,我们一般讲照顾,真正照顾到。最后“同事”。同事的说法很多,总的原则我们一定要认同。我们同时生在这个地区这个时代,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彼此互助合作,提升自己的境界,这是最真实的,没有比这个更真实!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愿望,共同的事业。虽然我们从事的行业不相同,我们共同的事业就是奉献给社会、奉献给一切众生,不为私利,不图功德。佛家讲一切回向给众生,这是广义的说法。狭义的说法,是与他共同相处,在这里面去感化他,去帮助他觉悟。这里面要有高度的智慧,真的是观察入微。自己观察这个人机缘到了,得度的机缘到了,只要在某一处点醒他,他就能豁然开悟,他就能回头是岸。在这个时候用这种方法、方式,机缘不成熟不行,机缘不成熟,就是我刚才讲的,这是总的原则,可以不必,特殊的情形有特殊的缘分。那是已经开悟的菩萨,至少阿罗汉以上才能办得到,普通人做不到。所以,四摄就是今天讲的公共关系法、交际法。跟一切众生往来,这里头最重要的是诚敬,真诚恭敬就能够感动人,自自然然就能摄受众生,我们现在一般讲有亲和力。

   末后一个科目,“普贤十愿”。十愿是法身菩萨修的科目,究竟圆满的修学,我们虽然做不到,要知道,要与这个方向相应。菩萨虽然做到接近圆满,我们是在起步,但是方向不错,这条道路不错,那就很好。第一个“礼敬诸佛”。诸佛怎么讲?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你要知道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不但一切人是未来佛,连蚊虫蚂蚁、蜎飞蠕动,所有一切动物都是未来佛,鬼神也是未来佛。平等的礼敬,普贤菩萨能做到,我们凡夫做不到。你能够礼敬,你还会有伤害吗?绝对不可能。我对于释迦牟尼佛怎样恭敬,对一切诸佛同样恭敬,我对阿弥陀佛如何恭敬,对一切众生也是这样恭敬,无二无别。

   恭敬的心、恭敬的意完全是一样的,但是恭敬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这个要懂得,表达的方式是活活泼泼的。为什么?有人觉悟,我们对他很恭敬,他欢喜接受;有人在迷,迷得很重,你对他恭敬,表达得很恭敬,他会怀疑你,你是什么居心?你是什么用意?引起他疑惑,引起他烦恼,那错了!内心的礼敬是平等的,外面表达不一样,所以这个要有智慧。实质上对一切众生决定不容许有轻慢,但是在事实上要知道应该怎样去行礼,所以礼有节,你要懂得。除了这一切有情众生之外,普贤菩萨在《华严经》经上讲无情众生,无情众生有法性。所以,《华严经》上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还得了!众生成佛了,山河大地都成佛了,所以这个很难懂。

   对一切无情众生也要礼敬,桌椅板凳是无情众生,怎么个礼敬法?你要天天见到给它磕三个头,那你不就学佛学傻了!学佛变成佛呆子,那就错了!桌椅板凳把它放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的礼敬。花草树木,你爱护它、照顾它很周到,是对它的礼敬。礼敬的方式不一样,礼敬的心完全相同,所以这不是普通人能做到。普通人能对一切人做到平等礼敬,那就很了不起,内心里头确确实实没有矛盾、没有界限、没有对立;内心里面还有对立,礼敬就没有了。也可以说普贤菩萨用这个教学的方法,把我们的内心一切对立、一切意见、一切矛盾统统给化解了,入佛境界。

   “称赞如来”。你看看如来跟诸佛不一样,在一般常常讲诸佛如来,其实讲诸佛,从相上说的,说如来,从性上讲的。在相上我们要平等恭敬,但是在性德这方面,要与性德相应的,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有礼敬没有赞叹。这里就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里面学到,真的是如此。善财参访,善知识正面教诲的,他有礼敬、有赞叹;善知识他的教诲是负面的,他有礼敬、没有赞叹,这些地方要学!负面的教学,他所表演,像舞台表演,他表演的是丑角,表演是个恶人,我们对恶不能赞叹;对善要赞叹。但是无论他演的是善是恶,礼敬是平等的,不分善恶;赞叹里面就有分善恶,佛这样教导我们的。

   第三个,“广修供养”。供养是平等的,无论他是善或者是不善,他缺乏的时候,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布施供养;不能说他是恶人,饿死我们也不顾他,这不可以。他没有衣,我们要供养衣给他,他没有吃的,我们要供养吃的给他,恶人平等的照顾,这广!“忏悔业障”,净宗忏悔业障的方法就是念佛,念佛就是忏悔业障。天天想自己的过失,发现自己的过失,是开悟;把自己过失改掉,那叫消业障,那叫真正修行。忏悔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忏悔。所以八万四千法门,也可以称之为八万四千忏悔门,门门都是断恶修善。十愿里面这个四愿非常重要,普贤菩萨自行化他,这个四愿他统统落实,统统做到。

   尔后才能够修“随喜”,随喜,断自己的嫉妒心。人都有嫉妒,看到别人有好的事情,心里就难过,严重的就想方法来障碍,那个罪过无量无边。不知道人家做的好事,我有能力,我帮助他、成就他,无量功德;我没有能力、没有这个缘分,我心里生欢喜,我赞叹,也是无量功德。你看看,功跟罪一念之间,果报不相同,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我没有能力、没有财富、没有智慧,随喜功德很好修,为什么不干!决定不可以念别人的过,常常想别人的德。

   我在讲经常说,我们的心像一个容器一样,杯子,容器一样,这里头要装一切众生最善的,决不能装一切众生恶的。把众生一切不善的放在我们心上,我们的心就变成罪恶的垃圾桶,你的心就坏了。心坏了,你还会有什么成就?不要说佛菩萨没分,西方极乐世界你去不了,人天都得不到。心坏了,你的行为统统是错误的,你的果报在三途,你说多可怕!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我们的心要纯净纯善,决定不容任何不善东西在心上。我们看人,记人家善的,赞叹人家善的;人家恶的念头,不但不说,我们心里头确实不落印象,没看到、没听到,保持自己纯净纯善,与佛菩萨相应。

   “请转法錀,请佛住世”,这好!那个功德是世间第一等的,为什么?使众生有机会闻到佛法,“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你给众生阿赖耶识里种佛的种子,你这功德多大!如果有这个缘,请善知识常住在这一方弘法利生,那个功德就太大太大了。现在佛不住世,真正善知识有修有学,有德有行,这样的人住在这一方,这一方人有福,这一方人不遭难。为什么?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说这些,现在人讲迷信,那就没法子!你要真正相信,确确实实有其事,比什么都重要,这才导归净土。所以往生净土,信愿行这都包括在其中。

   “知觉即佛菩萨”,你觉悟了,你明白了,我们称你是佛、称你是菩萨;不觉就叫凡夫。所以佛法平常一般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是爱,这个爱里面有真诚、有清净、有平等、有正觉,这样的爱叫慈悲。所以它不是感情的,它是充满了智慧,真诚、清净、平等的爱心称为慈悲。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利;方便就是最适合的方法,最适合的表演,最适合的开导,这是门径。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化众生,因为有方便之门,令一切众生都能够入觉正净。觉正净就是佛法,就是佛陀的教育。现在时间到了。

  

《释迦牟尼佛如何教化众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