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林寶訓》

  《禅林寶訓》

  

  《禅林寶訓》,又稱《禅門寶訓》、《禅門寶訓集》。四卷。南宋僧淨善重集。內容收錄南嶽下十一世黃龍慧南至十六世佛照拙菴等宋代諸禅師之遺語教訓,約叁百篇,各篇末皆明記其出典。

  本書初由妙喜普覺、竹菴士珪二禅師于江西雲門寺所輯錄,經年散逸,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淨善得之于老僧祖安,因惜其年深蠹損,首尾不備,乃尋之語錄傳記,加以重集,即現行之《禅林寶訓》。此書古來即盛行于禅林,每被列爲初學沙彌的入門書。

  《禅林寶訓》一書之所以被譽爲現代統理學的寶典,主要是書中處處訓誨學人立身處世、修學、住持之道,足爲今人借鏡。今略述各卷內容如下:

  卷一:集錄明教契嵩、圓通居讷、雲居曉舜、大覺懷琏、浮山法遠、黃龍慧南、白雲守端、黃龍祖心、泐潭洪英、五祖法演、真淨克文等古德法語七十余篇。如:

  □

  明教嵩和尚曰:“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雖匹夫,非窮也;道德之所不存,雖王天下,非通也。伯夷、叔齊,昔之餓夫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喜;桀、纣、幽、厲,昔之人主也,今以其人而比之,而人皆怒。是故學者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镡津集本篇教誨學人:道德是立身之本,世間可尊可重者,莫有過于道;可嘉可美者,莫有過于德。

  □

  大覺琏和尚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先,善者可以爲法,惡者可以爲戒。曆觀前輩立身揚名于當世者,鮮不學問而成之矣。”九峰集

  此篇說明學問是立身之本,不可不猛力行之。

  □

  大覺曰:“夫爲一方主者,欲行所得之道而利于人,先須克己惠物,下心于一切,然後視金帛如糞土,則四衆尊而歸之矣。”與九仙诩和尚書

  此篇教誨行道者應當捐己利人,以不貪爲要用。

  □

  舜老夫曰:“傳持此道,所貴一切真實。別邪正,去妄情,乃治心之實;識因果,明罪福,乃操履之實;弘道德,接方來,乃住持之實;量才能,請執事,乃用人之實;察言行,定可否,乃求賢之實。不存其實,徒衒虛名,無益于理。是故人之操履,惟要誠實,苟執之不渝,雖夷險,可以一致。”坦然菴集

  此篇教誨學人操守貴真實,虛妄無所益。

  □

  遠公曰:“住持之要,莫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安危之萌定于外矣。然安非一日之安,危非一日之危,皆從積漸,不可不察。以道德住持積道德,以禮義住持積禮義,以刻剝住持積怨恨。怨恨積則中外離背,禮義積則中外和悅,道德積則中外感服。是故道德禮義洽,則中外樂;刻剝怨恨極,則中外哀。夫哀樂之感,禍福斯應矣。”

  此篇明住持之人,凡事取舍,宜當細審。

  □

  遠公曰:“住持有叁要:曰仁,曰明,曰勇。仁者,行道德,興教化,安上下,悅往來。明者,遵禮義,識安危,察賢愚,辨是非。勇者,事果決,斷不疑,奸必除,佞必去。仁而不明,如有田不耕;明而不勇,如有苗不耘;勇而不仁,猶知刈而不知種。叁者備則叢林興,缺一則衰,缺二則危,叁者無一則住持之道廢矣。”二事與淨因臻和尚書

  此篇明住持之要有叁,不可缺一而廢道。

  □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疏,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閑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于傳記,逮今稱之,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于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迩皈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與青華嚴書  此篇誡人情不可滯塞,上、下人情既然和合,則住持之法道,自然流通而無礙。

  □

  朱世英問晦堂曰:“君子不幸小有過差,而聞見指目之不暇;小人終日造惡,而不以爲然。其故何哉?”

  晦堂曰:“君子之德比美玉焉,有瑕生內必見于外,故見者稱異,不得不指目也。若夫小人者,日用所作無非過惡,又安用言之?”章江集

  此篇謂君子、小人的不同,是在于操守的有異。

  □

  晦堂曰:“久廢不可速成,積弊不可頓除,優遊不可久戀,人情不能恰好,禍患不可苟免,夫爲善知識達此五事,涉世可無悶矣。”與祥和尚書

  此篇教誨住持涉世免害之妙方。

  □

  黃龍曰:“道,如山愈升而愈高,如地愈行而愈遠。學者卑淺,盡其力而止耳。惟有志于道者,乃能窮其高遠,其他孰與焉?”記聞

  此篇誨有志者乃能窮其道而造其極。

  卷二:集錄靈源惟清、湛堂文准、圓悟克勤、慧洪覺範、佛鑒慧懃、佛眼清遠、東山慧空、高菴善悟、歸雲如本、圓極彥岑、锺山如琰、範仲淹等古德法語七十余篇。如:

  □

  靈源曰:“磨□砥砺,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蓄養,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累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學者果熟計而履踐之,成大器,播美名,斯今古不易之道也。”筆帖

  此篇言凡事皆在積累而成功,力不可不深致。

  □

  圓悟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從上皆稱改過爲賢,不以無過爲美,故人之行事多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唯智者能改過遷善,而愚者多蔽過飾非。遷善則其德日新,是稱君子;飾過則其惡彌著,斯謂小人。是以聞義能徙,常情所難;見善樂從,賢德所尚。望公相忘于言外可也。”與文主簿

  此篇說明智人能改過遷善,使道德日新。

  □

  佛鑒謂昺首座曰:“凡稱長老,要須一物無所好。一有所好,則被外物賊矣。好嗜欲則貪愛之心生,好利養則奔競之念起,好順從則阿谀小人合,好勝負則人我之山高,好掊克則嗟怨之聲作。總而窮之,不離一心。心若不生,萬法自泯。平生所得,莫越于斯。汝宜勉旃,規正來學。”南華石刻

  此篇說長老不可徇私自好,爲外物惑亂。

  □

  佛鑒曰:“爲道不憂,則操心不遠;處身常逸,則用志不大。古人曆艱難,嘗險阻,然後享終身之安。蓋事難則志銳,刻苦則慮深,遂能轉禍爲福,轉物爲道。多見學者逐物而忘道,背明而投暗,于是飾己之不能,而欺人以爲智;強人之不逮,而侮人以爲高。以此欺人,而不知有不可欺之先覺;以此掩人,而不知有不可掩之公論。故自智者人愚之,自高者人下之。惟賢者不然,謂事散而無窮,能涯而有盡。欲以有盡之智而周無窮之事,則識有所偏,神有所困,故于大道必有所阙焉。”與秀紫芝書

  此篇教人當深操遠慮,刻苦進修。

  □

  佛鑒曰:“凡爲一寺之主,所貴操履清淨,持大信以待四方衲子。差有毫發猥媟之事于己不去,遂被小人窺觑,雖有道德如古人,則學者疑而不信矣。”山堂小參

  此篇誨住持當操守清淨,持信待人。

  □

  佛眼遠和尚曰:“莅衆之容,必肅于閑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于私昵之時。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爲,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谘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苟一行失之于前,雖百善,不可得而掩于後矣。”與真牧書

  此篇言住持臨衆,固然貴在無一時一刻不謹慎,而于臨事時,尤貴博訪以善其行

  。

  □

  佛眼謂高菴曰:“見秋毫之末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猶學者明于責人,昧于恕己者,不少異也。”真牧集

  此篇教人責己恕人,當返觀而自知。

  □

  高菴住雲居,聞衲子病移延壽堂,咨嗟歎息,如出諸己,朝夕問候,以至躬自煎煮,不嘗不與食。或遇天氣稍寒,拊其背曰:“衣不單乎?”或值時暑,察其色曰:“莫太熱乎?”不幸不捄,不問彼之有無常住,盡禮津送。知事或他辭,高菴叱之曰:“昔百丈爲老病者立常住,爾不病不死也!”四方識者,高其爲人。及退雲居,過天臺,衲子相從者僅五十輩,間有不能往者,泣涕而別,蓋其德感人如此。山堂小參

  此篇言古者以德育人,愛之至,憐之深。

  □

  高菴曰:“衲子無賢愚,惟在善知識委曲以崇其德業,曆試以發其器能,旌□以重其言,優愛以全其操,歲月積久,聲實並豐。蓋人皆含靈,惟勤誘致。如玉之在璞,抵擲則瓦石,琢磨則圭璋。如水之發源,壅阏則淤泥,疏濬則川澤。乃知像季非獨遺賢而不用,其于養育勸□之道,亦有所未至矣。當叢林殷盛之時,皆是季代棄材,在季則愚,當興則智,故曰人皆含靈,惟勤誘致。是知學者才能與時升降,好之則至,□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學者道德才能消長之所由也。”與李都運書

  此篇謂住持當殷勤誘掖,使學者得以成其美材。

  □

  高菴曰:“教化之大,莫先道德禮義。住持人尊道德,則學者尚恭敬;行禮義,則學者恥貪競。住持有失容之慢,則學者有淩暴之弊;住持有動色之诤,則學者有攻□之禍。先聖知于未然,遂選明哲之士主于叢林,使人具瞻,不喻而化,故石頭、馬祖道化盛行之時,英傑之士出,威儀柔嘉,雍雍肅肅,發言舉令,瞬目揚眉,皆可以爲後世之範模者,宜其然矣。”與死心書

  此篇論爲人模範貴在自嚴,所以上令下行。

  卷叁:集錄黃龍死心、草堂善清、山堂道震、雪堂道行、大慧宗杲、萬菴道顔、昭覺大辯、音首座等古德法語七十余篇。如:

  □

  雪堂行和尚住薦福,一日,問暫到僧:“甚處來?”

  僧雲:“福州來。”

  雪堂雲:“沿路見好長老麼?”

  僧雲:“近過信州,博山住持本和尚雖不曾拜識,好長老也。”

  雪堂曰:“安得知其爲好?”

  僧雲:“入寺路徑開辟,廊庑修整,殿堂香燈不絕,晨昏鍾鼓分明…

《《禅林寶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法苑珠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