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維摩诘所說經》▪P3

  ..續本文上一頁從佛陀與維摩诘的問答中,可知佛身不著有相,不著無相,不落二邊,不可以言說分別,正如《金剛經》所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如是觀佛,名爲正觀;若他觀者,名爲邪觀。

  次說維摩诘取淨佛國以攝有緣。由舍利弗問維摩诘“于何沒而來生此”爲發端,佛陀爲說“出阿□佛國”(即妙喜國,佛號無動),開迹顯本,使與會大衆恭敬尊重,知道維摩诘是爲利益衆生而舍樂入苦。次命維摩诘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衆,令大衆見妙喜國依正二報的莊嚴,而修學淨行,淨佛國土,乃至發願往生妙喜國土。

  本品末後並歎此經具六益,即:

  □聞此經得善利益。

  □手得是經,得法寶藏益。

  □讀誦、解說、如說修行,得諸佛所護念益。

  □書持此經者,得佛同居益。

  □聞此經隨喜者,得趣向佛慧益。

  □爲他人說此經者,得受佛菩提記益。

  十叁、法供養品

  諸供養中,法供養第一。此品稱法供養,是說以法供養于佛。本品首先由帝釋稱揚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的功德利益,並發願供養給事,亦與眷屬同受佛法。次由佛陀說示受持、讀誦、供養本經者,就是供養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並自述護法本事,以明諸供養中,法供養爲上、爲最、第一無比。

  十四、囑累品

  本品是佛陀以叁大阿僧只劫所修的不可思議功德之法,專咐囑彌勒菩薩,囑累其弘通流布,次又再囑累阿難,令之受持,廣宣流布。

  維摩經的理想世界 人間淨土

  依據《維摩經》所指的理想世界,這是人間淨土,這種人間淨土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今列舉四點來作說明:

  □是心淨土淨的世界

  在本經裏,舍利弗尊者曾經懷疑佛陀的國土不淨,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時叁千大千世界,無量珠寶,無量莊嚴,大地金色,整個世界都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佛陀告訴舍利弗:“這就是我心裏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就問佛陀說:“爲什麼我們所見的娑婆世界,與您所見的不同呢?”

  佛陀舉例回答說:“天生的瞎子,從未見到太陽、月亮,但不能說沒有太陽與月亮,而是應該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爲這是我們衆生心裏有了毛病──妄想執著,所以我們的生活見解就不一樣了。

  從唯識的觀點來說,在不一樣的業感之下,所見的東西也是不一樣的,例如:水,餓鬼見到水,就像膿血一樣;魚蝦見到水,就像窟宅一樣;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樣;我們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舉例說,諸天人在吃飯的時候,由于福報不同,所以見到飯食的顔色,也有種種的不同。

  至于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還會嫌它臭不可聞,但若是一只狗,卻會把它當作是珍馐美味。這與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魚蝦,就覺得腥臭難聞;吃葷的人,卻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樣的道理。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華屋大廈裏,心裏還覺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裏,卻覺得快樂無比。所以我們知道,心裏的清淨,可以使外境也隨之清淨,故此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裏,一說到小乘的人,就說是自私自利;說到大乘的人,就說是覺世濟民。其實在《維摩經》裏,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維摩居士本身來說,他是一位在家的學佛居士,但是他時時奉持沙門淨戒,並做度生工作,沙門淨戒是屬于小乘的,而度生工作卻是菩薩的事業,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這位維摩居士,在本經中形容他是“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維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間一如的聖者。

  □是無量方便的世界

  維摩居士在這個世間,奉行佛道,有無量方便的法門。他和世俗的人一樣,開商店、做生意、種田耕地、賺錢,但是金銀財寶在他手中,一點也沒有妨□,他身帶金錢,到各種不同的場所,隨緣方便的度化衆生。他不但進入賭場,而且還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這些喜歡喝酒和賭博的人走向清淨的佛道。所以,維摩居士就是以這樣無量的方便,度化衆生,使得這個世界成爲淨化的人間淨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維摩居士也跟你一樣穿好的衣服,其實,他並不執著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來莊嚴他的身相。又你吃飯,他也跟你吃飯,但是,他對飲食,無貪無瞋,因他早已以禅悅爲食。他示現生病,而利用大衆爲他看病時,爲大家說法,可說是運用了種種方便的法門來度化衆生。

  □是不二法門的世界

  我們在生活裏,把好和壞,分得很清楚,並把有和無、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謂不二法門的世界,是生死、善惡、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們現實的世界,“有”的時候很歡喜,“無”的時候很悲傷,但是在本經裏的世界,有和無都是一樣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無”的世界更好,因爲如果是無,就可以無限無量。另外,我們認爲善的是好,惡的是壞,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惡的他也把它當作是一個借鏡,此即所謂逆增上緣,惡人有時也能是一個善知識。

  我們在生的時候,健康、生存,都認爲是很快樂的,到了老的時候,就認爲很悲傷。而本經裏所說,生固然好,死也並不可悲,因爲人,沒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體的分段生死,真正來說,生與死,並無差別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後,還要再生,但若能識得清淨自性,則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維摩經》裏理想的世界,啓示我們的是如何加強心理的建設,也啓示我們從人格上去升華,從內心裏去淨化。

  《維摩經》裏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間的淨土。

  據曆代的經錄記載,本經的漢譯本有七,現存有叁。除鸠摩羅什的譯本外,另有:

  □維摩诘經。又稱《維摩诘所說不思議法門經》、《普入道門經》、《佛法普入道門經》、《佛法普入道門叁昧經》、《維摩經》。二卷或叁卷。叁國時代吳支謙譯。是現存最古的漢譯本。

  □無垢稱經。又稱《說無垢稱經》。六卷。唐代玄奘譯。

  現存的叁種譯本,其經文結構及義理大致相同,然亦略有出入,例如第一品的贊佛偈,支謙譯本爲十頌,羅什譯本爲十八頌,玄奘譯本爲十九頌半。若論翻譯的精確程度,則以玄奘本爲冠。若論譯文的巧致,則屬羅什本,其譯筆流麗,被推爲古來佛典文學中的優秀藝術作品。而諸譯本中又以羅什所譯流通最廣。本經亦有西藏譯本,收于西藏大藏經佛說部的經集中,另有以西藏譯本爲底本的滿蒙語譯本。

  本經今收錄于《高麗藏》第九冊、《碛砂藏》第九冊、《龍藏》第叁十二冊、《卍正藏》第十五冊、《大正藏》第十四冊。主要注疏有:

  □維摩經注   十卷    姚秦.僧肇注

  □維摩經文疏  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

  □維摩經玄疏  六卷  隋.智顗撰

  □維摩經義疏  六卷  隋.吉藏撰

  □維摩經略疏  五卷  隋.吉藏撰

  □維摩經義記  八卷  隋.慧遠撰

  □維摩經疏記  叁卷  唐.湛然述

  □試據本經繪出人間淨土的藍圖。

  □“維摩一默”說明什麼?

  □《觀衆生品》中的天女散花一文,有何重要性?

  □試舉例說明八種無礙。

  □試述維摩居士的方便行。

  □何謂道場?

  □如何求法?

  □如何通達佛道?

  □試從日常生活中舉例說明“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試述出家的意義。

  

  

《《維摩诘所說經》》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金光明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