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诘所说经》▪P3

  ..续本文上一页从佛陀与维摩诘的问答中,可知佛身不着有相,不着无相,不落二边,不可以言说分别,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是观佛,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次说维摩诘取净佛国以摄有缘。由舍利弗问维摩诘“于何没而来生此”为发端,佛陀为说“出阿□佛国”(即妙喜国,佛号无动),开迹显本,使与会大众恭敬尊重,知道维摩诘是为利益众生而舍乐入苦。次命维摩诘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令大众见妙喜国依正二报的庄严,而修学净行,净佛国土,乃至发愿往生妙喜国土。

  本品末后并叹此经具六益,即:

  □闻此经得善利益。

  □手得是经,得法宝藏益。

  □读诵、解说、如说修行,得诸佛所护念益。

  □书持此经者,得佛同居益。

  □闻此经随喜者,得趣向佛慧益。

  □为他人说此经者,得受佛菩提记益。

  十三、法供养品

  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此品称法供养,是说以法供养于佛。本品首先由帝释称扬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的功德利益,并发愿供养给事,亦与眷属同受佛法。次由佛陀说示受持、读诵、供养本经者,就是供养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其所修福德不可限量。并自述护法本事,以明诸供养中,法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

  十四、嘱累品

  本品是佛陀以三大阿僧只劫所修的不可思议功德之法,专咐嘱弥勒菩萨,嘱累其弘通流布,次又再嘱累阿难,令之受持,广宣流布。

  维摩经的理想世界 人间净土

  依据《维摩经》所指的理想世界,这是人间净土,这种人间净土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情况呢?今列举四点来作说明:

  □是心净土净的世界

  在本经里,舍利弗尊者曾经怀疑佛陀的国土不净,于是佛陀以足趾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珠宝,无量庄严,大地金色,整个世界都变成清净庄严的国土。佛陀告诉舍利弗:“这就是我心里的娑婆世界。”

  舍利弗就问佛陀说:“为什么我们所见的娑婆世界,与您所见的不同呢?”

  佛陀举例回答说:“天生的瞎子,从未见到太阳、月亮,但不能说没有太阳与月亮,而是应该怪自己的眼睛有了毛病。”因为这是我们众生心里有了毛病──妄想执着,所以我们的生活见解就不一样了。

  从唯识的观点来说,在不一样的业感之下,所见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例如:水,饿鬼见到水,就像脓血一样;鱼虾见到水,就像窟宅一样;天人看到水,就像琉璃一样;我们人看到水就是水。

  佛陀更举例说,诸天人在吃饭的时候,由于福报不同,所以见到饭食的颜色,也有种种的不同。

  至于人,即使是自己的大便,还会嫌它臭不可闻,但若是一只狗,却会把它当作是珍馐美味。这与吃素的人只要看到鱼虾,就觉得腥臭难闻;吃荤的人,却吃得津津有味,是同样的道理。又例如:有的人生活在华屋大厦里,心里还觉不安;有的人生活在茅草屋里,却觉得快乐无比。所以我们知道,心里的清净,可以使外境也随之清净,故此经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是大小互融的世界

  在佛教里,一说到小乘的人,就说是自私自利;说到大乘的人,就说是觉世济民。其实在《维摩经》里,大小乘是可以互融的。就以维摩居士本身来说,他是一位在家的学佛居士,但是他时时奉持沙门净戒,并做度生工作,沙门净戒是属于小乘的,而度生工作却是菩萨的事业,这就是大小互融的地方。

  这位维摩居士,在本经中形容他是“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不但是大小互融,而且是世出世间一如的圣者。

  □是无量方便的世界

  维摩居士在这个世间,奉行佛道,有无量方便的法门。他和世俗的人一样,开商店、做生意、种田耕地、赚钱,但是金银财宝在他手中,一点也没有妨□,他身带金钱,到各种不同的场所,随缘方便的度化众生。他不但进入赌场,而且还到酒家,其目的是要度化这些喜欢喝酒和赌博的人走向清净的佛道。所以,维摩居士就是以这样无量的方便,度化众生,使得这个世界成为净化的人间净土。

  因此,你穿好的衣服,维摩居士也跟你一样穿好的衣服,其实,他并不执着好的衣服,而是用佛陀的慈悲法衣,来庄严他的身相。又你吃饭,他也跟你吃饭,但是,他对饮食,无贪无瞋,因他早已以禅悦为食。他示现生病,而利用大众为他看病时,为大家说法,可说是运用了种种方便的法门来度化众生。

  □是不二法门的世界

  我们在生活里,把好和坏,分得很清楚,并把有和无、生和死也分得很清楚。所谓不二法门的世界,是生死、善恶、因果都是不二的。

  我们现实的世界,“有”的时候很欢喜,“无”的时候很悲伤,但是在本经里的世界,有和无都是一样的,“有”的世界固然很好,“无”的世界更好,因为如果是无,就可以无限无量。另外,我们认为善的是好,恶的是坏,但是真正有修行的人,善的固然是好,恶的他也把它当作是一个借镜,此即所谓逆增上缘,恶人有时也能是一个善知识。

  我们在生的时候,健康、生存,都认为是很快乐的,到了老的时候,就认为很悲伤。而本经里所说,生固然好,死也并不可悲,因为人,没有真正的死;死,只是肉体的分段生死,真正来说,生与死,并无差别的,一而二,二而一,死了以后,还要再生,但若能识得清净自性,则死又何曾死?生又何曾生?

  《维摩经》里理想的世界,启示我们的是如何加强心理的建设,也启示我们从人格上去升华,从内心里去净化。

  《维摩经》里佛教理想的世界就是人间的净土。

  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现存有三。除鸠摩罗什的译本外,另有: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卷。三国时代吴支谦译。是现存最古的汉译本。

  □无垢称经。又称《说无垢称经》。六卷。唐代玄奘译。

  现存的三种译本,其经文结构及义理大致相同,然亦略有出入,例如第一品的赞佛偈,支谦译本为十颂,罗什译本为十八颂,玄奘译本为十九颂半。若论翻译的精确程度,则以玄奘本为冠。若论译文的巧致,则属罗什本,其译笔流丽,被推为古来佛典文学中的优秀艺术作品。而诸译本中又以罗什所译流通最广。本经亦有西藏译本,收于西藏大藏经佛说部的经集中,另有以西藏译本为底本的满蒙语译本。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九册、《碛砂藏》第九册、《龙藏》第三十二册、《卍正藏》第十五册、《大正藏》第十四册。主要注疏有:

  □维摩经注   十卷    姚秦.僧肇注

  □维摩经文疏  二十八卷  隋.智顗撰

  □维摩经玄疏  六卷  隋.智顗撰

  □维摩经义疏  六卷  隋.吉藏撰

  □维摩经略疏  五卷  隋.吉藏撰

  □维摩经义记  八卷  隋.慧远撰

  □维摩经疏记  三卷  唐.湛然述

  □试据本经绘出人间净土的蓝图。

  □“维摩一默”说明什么?

  □《观众生品》中的天女散花一文,有何重要性?

  □试举例说明八种无碍。

  □试述维摩居士的方便行。

  □何谓道场?

  □如何求法?

  □如何通达佛道?

  □试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试述出家的意义。

  

  

《《维摩诘所说经》》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金光明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