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勝鬘經》

  《勝鬘經》

  

  《勝鬘經》,全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又稱《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師子吼經》、《勝鬘師子吼經》、《師子吼方廣經》、《勝鬘師子吼經》、《勝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南朝劉宋求那跋陀羅(394-468)譯。師劉宋譯經僧,中印度人,原屬婆羅門種姓。幼學五明諸論,廣研天文、書算、醫方、術等學。後讀《雜阿毘昙心論》而崇信佛法,遂剃發出家,並受具足戒。師爲人慈和恭順,專勤學業,先習小乘教法,博通叁藏,後轉學大乘教法,深研《大品般若經》、《華嚴經》等諸經,進而讀誦宣講,並以佛法勸化父母歸信佛教。

  劉宋元嘉十二年(435),師經由海路至廣州,文帝遣使迎入建康祇洹寺,從事譯經工作。師與慧嚴、慧觀等于祇洹寺招集義學僧,譯出《雜阿含經》五十卷,于東安寺譯出《大法鼓經》二卷,于丹陽郡譯出《勝鬘經》一卷。其後,受谯王之請而止荊州新寺,宣講《華嚴》等經。此外,師亦曾居住道場寺、中興寺、白塔寺等多處。劉宋大明七年(463),師奉敕祈雨而感得甘霖普降,帝敕賜甚豐。一生曆經文帝、孝武帝、明帝叁朝,曆朝皆歸向推崇之,對內事外事多有貢獻。師廣演大乘教法,譯經弘化,世稱“摩诃衍”。所譯經典共計五十二部一叁四卷。

  “勝鬘”是人名,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末利夫人的女兒,幼聰明通敏,及長,爲阿踰阇國友稱王的妃子。因受父母的熏陶而皈依佛法,敬禮贊歎如來,得當來作佛的授記。本經就是以她爲因緣,把佛陀所說的道理記下來的。其後並對友稱王說大乘佛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

  本經是大乘如來藏系經典中的代表作之一。全經結構共分十五章,內容包括如來真實義功德、十受、叁願、攝受、一乘、無邊聖谛、如來藏、法身、空義隱覆真實、一谛、一依、顛倒真實、自性清淨、真子、勝鬘等。各章內容分述如下:

  一、如來真實義功德章:說明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受佛陀的教化,得佛法益,欲令其愛女也能見佛生信,于是派遣使者送信給女兒,略爲贊歎如來的無量功德。勝鬘閱父母來信,歡喜頂受,生希有心,說偈贊歎如來真實功德,並祈祈願實時得見佛陀,此念一生,佛陀應時現在其前,更于衆中爲其授記,以此稱歎如來真實功德善根,當于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爲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佛,又複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彼諸衆生,純一大乘,無量衆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

  二、十受章:主要說明勝鬘夫人于佛前發願受持的十大受,即:“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所受戒,不起犯心。”這是受戒不犯:不忘承諾、不舍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製。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尊者,不起慢心。”這是尊長不慢:不見過失、不嫌落伍、不計斥責、不疑成就。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諸衆生,不起恚心。”這是處衆不恚:不瞋人過、不恨人非、不念人異、不害人順。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他身色及外衆具,不起嫉心。”這是他有不妒:不妒人喜、不望人苦、不毀人譽、不謗人有。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于內外法,不起悭心。”這是內外不悭:不悭所有、不吝喜舍、不苦奉獻、不計所施。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爲成熟貧苦衆生。”這是成就衆生:財物布施、授藝教導、方便協助、無畏成就。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爲己行四攝法,爲一切衆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罣礙心,攝受衆生。”這是四攝度衆:舍愛爲慈、離厭爲親、去私爲公、忘我爲人。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系、疾病,種種厄難,困苦衆生,終不暫舍,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衆苦,然後乃舍。”這是關護殘障:矜孤恤寡、幫助困厄、醫療疾病、助長心緒。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衆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舍。我得力時,于彼彼處見此衆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這是慈悲愛物:不捕不獵、不杖不殺、不盜不舍、不私不蓄。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這是不忘正法:明四谛法、發四弘願、行四無量、證四聖果。

  隨朝吉藏大師撰《勝鬘經寶窟》卷上末,釋十大受的“大”有五義,即:

  當體大:謂普息一切惡,普修一切善,普度一切衆。

  得果大:謂諸佛菩薩、大人王、大天王。

  大人所行:九道中,六道二乘皆不能行,唯菩薩能行。

  時大:謂叁大阿僧祇劫常持此戒。

  永不失:一日之戒,日盡便無;一形之戒,形盡便滅。若一受菩薩大戒,雖經六道,而戒法不失,所以名爲大。又虛心敬納,克己奉行,所以稱爲受。

  吉藏大師將第一至五受擬配攝律儀戒,第六至九受擬配饒益衆生戒,第十受擬配攝善法戒。北魏昭法師《勝鬘經疏》將第一受擬配誓持,第二至五受擬配攝律儀戒,第六至九受擬配攝衆生戒,第十受擬配攝善法戒。總括來說,這十弘誓可歸納爲叁聚淨戒。

  叁、叁願章:謂勝鬘于佛前所發的叁大願,即:

  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得正法智。

  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爲衆生說。

  我于攝受正法,舍身命財,護持正法。

  這叁大願,真實廣大,如同一切色,悉入空界中,菩薩恒沙諸願,悉入此叁大願中。也就是說,得正法智是大智能,爲衆生說是大慈悲,舍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大勇大精進。此叁大願是菩提心的內容,所以能統攝菩薩的一切大願。

  四、攝受章:謂勝鬘承佛陀威神之力,說菩薩所有恒沙諸願,皆入一大願中,這一大願也就是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才是真實無異的大願。又以四種譬喻說明攝受正法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大雲喻:劫初成時,普興大雲,落下衆色雨及種種寶物。攝受正法就如同大雲,能出生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

  大水喻: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叁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攝受正法能出生大乘無量界藏,出生一切菩薩神通力,出生一切世間安穩快樂、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

  大地喻:大地能任持大海、諸山、草木、衆生四種重擔。攝受正法的大乘菩薩能荷負四種重任,也就是負起教化離善知識無聞非法衆生、聲聞、緣覺、大乘等四種衆生的重任,普爲衆生作不請之友,以大悲心安慰衆生,哀愍衆生,爲一切世間正法的生母。

  大寶喻:大地上有四種寶藏:無價寶、上價寶、中價寶、下價寶。攝受正法的菩薩,對無聞非法衆生,授與人天功德善根;對求聲聞者,授聲聞乘;對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所以大寶藏就是攝受正法。

  又說攝受正法就是波羅蜜,也就是菩薩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能六波羅蜜去成熟衆生,建立正法。凡是行攝受正法的菩薩,必須施舍身、命、財叁類,凡此菩薩爲利益衆生而難行能行,則常爲一切諸佛所授記,一切衆生所景仰。

  佛陀對勝鬘所說的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以叁喻贊歎:

  大力士喻: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若有人稍觸其身,即會生大苦痛。如同菩薩少攝受正法,就能令魔王生大苦惱。

  牛王喻:牛王的形色無以比擬,勝一切牛。大乘少攝受正法,勝于一切二乘善根,這是由于大乘的殊勝廣大所致。

  須彌山王喻: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于衆山,菩薩舍身、命、財,勝不舍身、命、財的初住大乘的一切善根,更何況二乘。

  並謂攝受正法的功德利益無量無邊,所以菩薩應該開示衆生,使得大利;教化衆生,使得大福;建立衆生,使得大果;而大衆應當歡喜修學。

  五、一乘章:主要說明叁乘歸于一乘,如經中說:“攝受正法者,是摩诃衍(大乘)。摩诃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又如一切種子皆依于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于大乘而得增長。”又說:“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叁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叁乘,叁乘者入于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六、無邊聖谛章:分別佛陀與二乘的聖谛是有所差別的。二乘的聖谛智,但斷四住地,不能斷無明住地,因此不能稱爲第一義智,不是究竟智,是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智。如來所圓滿成就的是不思議空智,能斷一切煩惱藏,這就是第一義智,也就是聖谛。

  七、如來藏章:以如來藏,也就是佛性,來說明聖谛的體性。聖谛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自覺自證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因爲此聖谛是說那甚深如來之藏,而如來藏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所以聖谛也就甚深難知了。

  八、法身章:說明聖谛義。聖谛義分爲作聖谛義與無作聖谛義二種。作聖谛,又名有量四聖谛,是聲聞、緣覺二乘智境;無作聖谛,又名無量四聖谛,這是如來智境。佛所證的聖谛,是如來藏法身,也就是滅谛。如來法身,在凡夫位,爲煩惱所纏縛,不離煩惱藏,稱爲如來藏,而不名法身。如來藏就是因地的自性涅槃,如來藏雖然還沒有成就不思議佛法,但也能攝持過于恒沙功德。如來藏與法身的本質是相同的,因地名如來藏,果位名法身,而其差別就如同太陽爲烏雲所障蔽而隱暗,與太陽破重雲而現大光明一般。

  九、空義隱覆真實章:說明理智一如。謂如來藏智就是如…

《《勝鬘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那先比丘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