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空智,如來藏智與如來空智的理智一如,名爲如來藏空智。如來藏空智有二種:一是空如來藏,也就是如來藏從無始以來,爲一切煩惱所纏縛,雖被煩惱所纏,卻不因此與煩惱合而爲一,所以說它是“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一是不空如來藏,因爲如來藏具有過恒河沙不可思議功德,所以名爲不空如來藏。此二空智,是二乘所不能信解,唯佛得證。
十、一谛章:說明四谛歸于滅谛,滅谛是第一義。謂苦、集、滅、道四聖谛中,唯有滅谛是離有爲相,是常住法,其余叁谛入有爲相,悉是無常,是虛妄法,非第一義谛。
十一、一依章:說明苦滅谛離有爲相,是常,非虛妄法,是第一義。
十二、顛倒真實章:說明滅谛不是一切衆生心識所緣,也不是一切羅漢辟支佛的智能境界。此真理凡夫無始已來不覺,譬如生盲不見衆色,二乘雖證中道,猶如七日嬰兒,眼睛猶弱,不見日輪。凡夫爲二見所蔽,顛倒不見真如,二乘雖出二邪,智淺不能觀達。或有衆生(指二乘而回小向大者、凡夫而初發菩薩心者),佛陀爲他們說如來藏法身一乘法,即能信受佛語,于如來藏法身生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這不是顛倒見,實名爲正見。因爲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得此正見者,才是佛陀真子,得于佛法修證解脫。又佛陀說四依,是世間法,是隨順四預流支而說四依,實則只有一依,這一依就是滅谛,是諸法的止住處,于一切依中,此是最上第一義依,不可思議。
十叁、自性清淨章:謂生死二法依如來藏,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離有爲相,常住不變,因此,如來藏是無邊功德所依止,能攝持一切功德而不失,一切佛法因此而得建立。所以,如來藏爲依,有二種意義:生死雜染依于如來藏,清淨功德也依于如來藏。世間若無如來藏,衆生則不得厭苦,樂求涅槃。如來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自性清淨的如來藏,本是清淨的,而被客塵煩惱所汙染。也就是淨心與客塵是同時並存的,但兩者性質不同,又是分離的,這是不思議如來境界,不是凡夫、聲聞、緣覺所能了知的。
十四、真子章:謂隨順法智是由五種巧便觀成就而得,即:
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
觀察業報。
觀察阿羅漢眼。
觀察心自在樂、禅樂。
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神通。
于佛陀滅度後,能隨順于信,信心增上;依于明信,能進而隨順五善巧觀的法智,就能得到究竟,此究竟就是對“自性清淨心,彼爲煩惱染汙”,這難可了知的甚深義,決了無疑的證信。而于性淨塵染能夠究竟,就是入大乘道因。
又有叁種人對于甚深的法義,能得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叁種利益。此叁種人是指:
自成就甚深法智者:于甚深義而得究竟的菩薩。
成就隨順法智者:作五種善巧觀的解行菩薩。
于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者:信位菩薩。
十五、勝鬘章:佛陀贊歎勝鬘于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
以上爲本經正宗分,其流通分如次:
勝鬘以法傳化流通:勝鬘向友稱王稱歎大乘,友稱王及舉國人民皆向大乘。
佛陀付囑阿難及帝釋廣爲流通。
本經認爲叁乘之教歸于大乘的一乘,得一乘即得如來法身。衆生雖然被煩惱所纏,然其本性清淨無垢,與如來同等,所以皆具有如來之性(佛性、如來藏)。且以如來藏爲基礎,即使在生死輪回的世界,也有獲得涅槃的可能。本經的一乘思想,是承繼《法華經》,而成爲大乘佛教的重點所在。又本經的特色是以在家女衆勝鬘夫人爲說法者,因此與維摩居士所說的《維摩經》,並爲大乘佛教在家佛教的代表作。于天臺宗所立藏、通、別、圓四教中,本經被攝于別、圓二教;而于華嚴宗所立小、始、終、頓、圓等五教之中,本經被攝于終教中。
本經在中國前後有叁譯:
據《開元錄》卷十四載,北涼昙無谶譯《勝鬘經》一卷,今已佚失。
劉宋元嘉十叁年,求那跋陀羅譯于揚州。
唐菩提流志所譯《大寶積經》第四十八會勝鬘夫人會。
以上二、叁譯現存,以求那跋陀羅的譯本流通最廣。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六冊、《碛砂藏》第六冊、《龍藏》第二十冊、《卍正藏》第九冊、《大正藏》第十二冊。注疏有:
勝鬘經疏 一卷 北魏‧昭法師
勝鬘義記 一卷 作者不詳
勝鬘經述記 二卷 唐‧窺基說、義令記
勝鬘經寶窟 六卷 隋‧吉藏撰
勝鬘義記 上卷(欠下卷) 隋‧慧遠撰
勝鬘經義疏 一卷 日本‧聖德太子撰
勝鬘經疏義私鈔 六卷 日本‧聖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鈔
何謂十大受、叁大願?
試具體列舉自己的十大受、叁大願。
試述本經的主旨。
本經對如來藏思想有何影響?
《《勝鬘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