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来空智,如来藏智与如来空智的理智一如,名为如来藏空智。如来藏空智有二种:一是空如来藏,也就是如来藏从无始以来,为一切烦恼所缠缚,虽被烦恼所缠,却不因此与烦恼合而为一,所以说它是“若离若脱若异一切烦恼藏”;一是不空如来藏,因为如来藏具有过恒河沙不可思议功德,所以名为不空如来藏。此二空智,是二乘所不能信解,唯佛得证。
十、一谛章:说明四谛归于灭谛,灭谛是第一义。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中,唯有灭谛是离有为相,是常住法,其余三谛入有为相,悉是无常,是虚妄法,非第一义谛。
十一、一依章:说明苦灭谛离有为相,是常,非虚妄法,是第一义。
十二、颠倒真实章:说明灭谛不是一切众生心识所缘,也不是一切罗汉辟支佛的智能境界。此真理凡夫无始已来不觉,譬如生盲不见众色,二乘虽证中道,犹如七日婴儿,眼睛犹弱,不见日轮。凡夫为二见所蔽,颠倒不见真如,二乘虽出二邪,智浅不能观达。或有众生(指二乘而回小向大者、凡夫而初发菩萨心者),佛陀为他们说如来藏法身一乘法,即能信受佛语,于如来藏法身生起常想、乐想、我想、净想,这不是颠倒见,实名为正见。因为如来法身是常波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得此正见者,才是佛陀真子,得于佛法修证解脱。又佛陀说四依,是世间法,是随顺四预流支而说四依,实则只有一依,这一依就是灭谛,是诸法的止住处,于一切依中,此是最上第一义依,不可思议。
十三、自性清净章:谓生死二法依如来藏,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离有为相,常住不变,因此,如来藏是无边功德所依止,能摄持一切功德而不失,一切佛法因此而得建立。所以,如来藏为依,有二种意义:生死杂染依于如来藏,清净功德也依于如来藏。世间若无如来藏,众生则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如来藏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间上上藏,自性清净藏。此自性清净的如来藏,本是清净的,而被客尘烦恼所污染。也就是净心与客尘是同时并存的,但两者性质不同,又是分离的,这是不思议如来境界,不是凡夫、声闻、缘觉所能了知的。
十四、真子章:谓随顺法智是由五种巧便观成就而得,即:
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
观察业报。
观察阿罗汉眼。
观察心自在乐、禅乐。
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圣自在神通。
于佛陀灭度后,能随顺于信,信心增上;依于明信,能进而随顺五善巧观的法智,就能得到究竟,此究竟就是对“自性清净心,彼为烦恼染污”,这难可了知的甚深义,决了无疑的证信。而于性净尘染能够究竟,就是入大乘道因。
又有三种人对于甚深的法义,能得离自毁伤、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三种利益。此三种人是指:
自成就甚深法智者:于甚深义而得究竟的菩萨。
成就随顺法智者:作五种善巧观的解行菩萨。
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者:信位菩萨。
十五、胜鬘章:佛陀赞叹胜鬘于甚深法方便守护,降伏非法,善得其宜。
以上为本经正宗分,其流通分如次:
胜鬘以法传化流通:胜鬘向友称王称叹大乘,友称王及举国人民皆向大乘。
佛陀付嘱阿难及帝释广为流通。
本经认为三乘之教归于大乘的一乘,得一乘即得如来法身。众生虽然被烦恼所缠,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所以皆具有如来之性(佛性、如来藏)。且以如来藏为基础,即使在生死轮回的世界,也有获得涅槃的可能。本经的一乘思想,是承继《法华经》,而成为大乘佛教的重点所在。又本经的特色是以在家女众胜鬘夫人为说法者,因此与维摩居士所说的《维摩经》,并为大乘佛教在家佛教的代表作。于天台宗所立藏、通、别、圆四教中,本经被摄于别、圆二教;而于华严宗所立小、始、终、顿、圆等五教之中,本经被摄于终教中。
本经在中国前后有三译:
据《开元录》卷十四载,北凉昙无谶译《胜鬘经》一卷,今已佚失。
刘宋元嘉十三年,求那跋陀罗译于扬州。
唐菩提流志所译《大宝积经》第四十八会胜鬘夫人会。
以上二、三译现存,以求那跋陀罗的译本流通最广。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六册、《碛砂藏》第六册、《龙藏》第二十册、《卍正藏》第九册、《大正藏》第十二册。注疏有:
胜鬘经疏 一卷 北魏‧昭法师
胜鬘义记 一卷 作者不详
胜鬘经述记 二卷 唐‧窥基说、义令记
胜鬘经宝窟 六卷 隋‧吉藏撰
胜鬘义记 上卷(欠下卷) 隋‧慧远撰
胜鬘经义疏 一卷 日本‧圣德太子撰
胜鬘经疏义私钞 六卷 日本‧圣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钞
何谓十大受、三大愿?
试具体列举自己的十大受、三大愿。
试述本经的主旨。
本经对如来藏思想有何影响?
《《胜鬘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