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淨國土廣長之相,皆于中現,頂上肉髻如□頭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衆生,作此觀者,名爲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爲觀大勢至色身相。
第十二觀:是普觀,又名自往生觀、普往生觀、普觀想。起想作心,自見生于西方極樂世界,于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爲普觀想。
第十叁觀:是雜想觀,又名雜觀、雜明佛菩薩觀、雜觀想。當觀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複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于一切處身同。衆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爲雜想觀。
第十四觀:是上輩觀,又名上品生觀、上輩生想。往生淨土者依其因,而有上、中、下叁輩,叁輩複分上、中、下叁品,總爲九品。
□上品上生:若有衆生願生彼國者,發叁種心,即便往生。即: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複有叁種衆生,當得往生。即: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叁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衆,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衆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曆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于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衆眷屬圍繞,持此金臺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衆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于七日,應時即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曆事諸佛,于諸佛所,修諸叁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于衆相好,心不明了,于叁七日後,乃了了見,聞衆音聲,皆演妙法,遊曆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前,聞甚深法,經叁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
第十五觀:是中輩觀,又名中品生觀、中輩生想。
□中品上生: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衆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于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衆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爲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衆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叁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若有衆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叁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于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于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第十六觀:是下輩觀,又名下品生觀、下輩生想。
□下品上生:或有衆生作衆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爲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複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爲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下品中生:或有衆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只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衆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爲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爲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于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爲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于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爲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
此十六觀,慧遠的《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本將之大別爲二類,初七門爲觀依報,後九門觀正報。又後十觀中,初五門明佛菩薩觀,次一門明自往生觀,再次一門明佛菩薩觀,後叁門明他生觀。智顗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卷下分之爲叁類,初六觀觀依果,次七觀觀正報,後叁觀明叁輩九品的往生。慧遠諸師皆以此十六觀爲定善觀法,善導則稱唯初十叁觀爲定善,後九品爲散善;又定善之中,初七觀爲依報觀,次六觀爲正報觀。
本經今收錄于《高麗藏》第十一冊、《碛砂藏》第十冊、《龍藏》第叁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七冊、《大正藏》第十二冊。注釋本經的著作甚多,重要的有:
□觀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 隋.慧遠撰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一卷 隋.智顗說
□觀無量壽經義疏 一卷 隋.吉藏撰
□觀無量壽佛經疏 四卷 唐.善導集記
□觀無量壽佛經圖頌 一卷 明.傳燈述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一卷 清.彭際清述
其中以唐代善導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流通較廣。
阿彌陀經
《阿彌陀》,又稱《小無量壽經》、《小經》、《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諸佛所護念經》、《四紙經》。一卷。姚秦鸠摩羅什(344-43,一說350-409)譯。師東晉龜茲國(新疆疏勒)人。我國四大譯經家之一。自幼聰敏,七歲從母入道,遊學天竺,遍參名宿,博聞強記,譽滿五天竺。後歸故國,王奉爲師。前秦苻堅聞其德,派遣骁騎將軍呂光率兵迎師。途中,呂光聞苻堅敗殁,遂于河西自立爲王,羅什乃羁留涼州十六、七年。直至後秦姚興攻破呂氏,羅什始得東至長安,時爲東晉隆安五年( 40)。姚興禮爲國師,居于逍遙園,與僧叡、僧肇等從事譯經工作。
自後秦弘始五年( 403)四月始,羅什先後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般若經》、《法華經》、《大智度論》、《阿彌陀經》、《維摩經》、《十誦律》等經論,有…
《《淨土叁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