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甚多,不胜枚举,较重要的有: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一卷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流支译
□往生论注 二卷 北魏.昙鸾注解
□无量寿经义疏 二卷 隋.慧远撰
□无量寿经义疏 一卷 隋.吉藏撰
□无量寿经宗要 一卷 新罗.元晓撰
□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 三卷 唐.璟兴撰
□无量寿经起信论 三卷 清.彭际清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又称《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无量寿观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十六观经》,略称《观经》。一卷。刘宋□良耶舍译。师西域人,刘宋时代的译经家。博通阿毘昙、律部,尤精禅观,常以三昧正受传化诸国。刘宋文帝元嘉(424-453)初年,赴建业,居于锺山的道林精舍,译出《观无量寿佛经》、《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处处弘道,禅徒群聚。后还江陵,未久示寂,世寿六十。
本经是净土三经之一,是说观想弥陀、观音、势至等三圣及极乐净土庄严的方法。又于十六观中,第九阿弥陀佛真身观是最重要的观行,因此,经名亦依之而立。全经内容主要叙述佛陀应韦提希夫人所请,示现西方极乐净土,并为说修三福、十六观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
一、本经缘起
佛世时,王舍城的阿闍世王随顺调达恶友的教法,幽禁父王频婆娑罗王于七重室内,王母韦提希夫人恭敬大王,每日澡浴清净,以酥蜜和□涂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又目干连日日至王所,授王八戒,佛陀亦派遣富楼那为王说法。因此,频婆娑罗王虽被囚禁日久而未死。一日,此事为阿闍世王察觉,怒将夫人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幽闭后,愁忧憔悴,遥礼远在耆闍崛山中的佛陀,请求佛陀派遣阿难来慰问彼。佛陀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于是至宫中为其示现诸佛净妙国土。韦提希夫人于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佛陀进而为之广说往生极乐净土的三福行及十六观行。
二、三福行
三福行,是往生极乐净土者所必修的三种净业。即:
□世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戒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行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事,名为净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的净业正因。
三、十六观行
十六观,就是十六种观法,又名十六观法、十六想观、十六正观、十六观行。念佛行者由忆念弥陀的身与净土,得以往生极乐,总其观行有十六种。即:
初观:是日想观,又名日观,日想。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
第二观:是水想观,又名水观、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
第三观:是地想观,又名地观、琉璃地观、地想。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
第四观:是宝树观,又名树观、树想。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码□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璎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
第五观:是宝池观,又名八功德水想、池观。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
第六观:是宝楼观,又名总观、总观想、总想观。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
第七观:是华座观,又名华座想。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
第八观:是像观,又名像想观、佛菩萨像观、像想。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鴈、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像想。
第九观:是真身观,又名佛观、佛身观。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
第十观:是观音观,又名观世音观,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譬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
第十一观:是势至观,又名大势至观、观大势至色身想。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
《《净土三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