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又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是不是講“即如即是”啊?“拳頭”變成了“手掌”是不是“當處出生”,“出生”是不是還是它(手掌)啊?“手掌”現前以後是不是“拳頭”沒有了,“當處滅盡”了沒有啊?“手掌”是不是“拳頭”啊?
“當業輪轉”有沒有這句話?你這個“意”特別是“意業”.“身業”和“口業”是不是“意業”在輪轉啊
“當業輪轉”你這個心明白了“如是我聞” ,明白了“如來藏”的道理,“意業”是不是“佛業菩薩業”啊?所以你的身啊、心啊、口啊是不是輪轉爲“如來業佛業”啊?叫“當業輪轉”這些重要的名相概念我們要提起“觀照”。
《楞嚴經》 倒數第二頁,講一個非常非常壞的人,他要下無間地獄,而且要下無量的無間地獄。一旦明白“如來藏”的道理,當下所有的罪過全部消除,變“地獄”爲“佛土”是不是這樣講的?所以我們在這裏就是要看它的“妙用”。
我們再看《阿彌陀經》,我們再作簡單的提示。《阿彌陀經》裏面有句很重要的話,叫“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並不是由我們一些人講得:極樂世界的菩薩有神通,早飯前去供養十萬億佛,那供養完了回來的時候,正好敲板吃飯“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這真是太天真了。佛以吃飯打比喻。我們這個嘴巴吃巧克力,是不是甜嘴巴?吃鹹菜,是不是就是鹹嘴巴?吃辣椒,辣嘴巴;吃臭豆腐,臭嘴巴是不是
以吃飯的比喻,你吃了什麼就是什麼味道,來比喻我們這個心,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你就是人,明白了做佛的道理是不是就是佛啊?所以“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還到本國”就是"往生佛土"。
你明白“阿彌陀佛”,明白了“極樂世界”你就已經是“阿彌陀佛”已經就往生到“極樂世界”。還有佛在《阿彌陀經》後面講“已發願,已往生;今發願,今往生;當發願,當往生”是不是這叁個意思?佛有沒有講“已發願者,經過叁年念佛、四年拜佛、八年持咒今往生啊?”“今發願者,經過叁年放生、兩年拜忏、八個月持咒當往生啊?”“當發願者,經過了叁年誦經、四年朝山、五年燒香當當...往生啊?”有沒有啊?根本就沒有。“已發願”就是“已往生”, “今發願就是今往生;當發願就是當往生;可是我們現在硬是中間節外生枝,半路上殺出個程咬金,冒出來“信願行”。所以你注意“發願”“往生”兩個詞,“發”一定是爆炸性的,是不是?已經成爲事實叫“發”。“願” 就是“原來的心”。“願”是不是原字下面有個心,以我們現在的妄想心見到了我原來的那個心。這是方便說,你這兩個心是不是就是一個心啊?是不是就是妄心就往生到真心啊?是不是就是“往生”了啊?“發願”兩個字就是“往生”佛唯恐我們還不明白,又加了個“往生”。有些人可能會強詞奪理,佛明明講是“臨命終時”才往生啊,所以我們一定到臨死的時候叫大家來助念,現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是不是都是這樣啊?臨死的時候“臨命終時”,大家來助念.這些人不懂得古漢語 ,古漢語的“終”有“究竟圓滿”之義。比如說這個講經堂終于圓滿告終,你能不能講這個講經堂終于圓滿的死了?不能。所以不能把“終”就解釋爲“死”。所以“臨”是解釋爲“道交感應”叫“身臨其境”。所以“臨命終時”就是指我們的妄想心明白了真心,是我們肉團的假命與我們的法身慧命真命道交感應爲一體,叫“臨命終時”。
第五、“如是我聞”重要的地位
千經萬論他就是告訴我們“如是我聞”是我們佛法的命脈、是佛法的總綱領。又是擴張到整個一切萬法的“靈魂、核心”不管是佛法、世間法、正法、邪法你離開“如是我”無從談起。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不管你是行善還是行惡,是不是都是由我們本心在起作用?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法華經》《楞嚴經》整部經無非是講一個“如是我聞”,無非是講一句“阿彌陀佛”。這點我們要刻骨銘心、深信不疑。所以由此我們想一想佛當年爲什麼要規定每一部經前面第一句話以“如是我聞”開頭。
佛當年講了四十一年法,沒有一部經提到“如是我聞”佛講《法華經》《楞嚴經》也沒有提“如是我聞”,但裏面有“如是等”是不是
“如是等”是不是就是“如是我聞”?那麼佛在每部經前面以“如是我聞”開頭他的良苦用心就是說;“我滅度以後,任何人修行必須要把“如是我聞”搞明白,這就是《法華經》《楞嚴經》。
《法華經》是臨終遺囑,意味著從我滅度以後,我後世的弟子必須以《法華》《楞嚴》的“如是我聞” “如來藏”之義作爲指導綱領。防止有些人以種種借口來讀其它的法門,所以佛特別在每部經前面加“如是我聞”,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了,等于把《法華經》《楞嚴經》讀懂了。所以我們要理解佛的良苦用心啊。
文殊菩薩講“歸元性無二”是不是就是講“如”啊? “方便有多門”是不是就是講“是”啊?一切的萬法必須把“如是我聞”搞明白你才能成就。否則你是“門外漢”,“門外漢”連入門都不能入,怎麼能成就。
你也許可能認爲這裏有強詞奪理的嫌疑,好在《法華》《楞嚴》《阿彌陀經》這叁部經一脈相承,都在講同一個法,都是異口同音講這個道理。所以講“如是我聞,萬法皆成;如是我不聞,萬法皆不成。
第六、總結
現在我們並不是講你明白這個道理就能成佛、就能往生。雖然是佛金口玉言,雖然佛在法華會楞嚴會記載確確實實聽經聞法,沒有經過什麼修什麼行就成佛了,但是我們還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我想問大家一下,你們想不想知道這個所以然?也就是說爲什麼我明白了“如是我聞”,明白了萬法唯我一心所現,我就當下成佛要不要把這個道理搞明白啊?
我們現在打這個比方,比如說:有花生米大的一粒老鼠藥放在(茶杯)裏,我把這個水喝下去,我會不會被毒死啊?一定會。那麼把花生米大的老鼠藥放到長江裏或者運河裏,你再喝運河裏的水會不會被毒死啊?不會。爲什麼?因爲化解了,是不是稀釋了?比如說我們的我執、我們的煩惱習氣就像花生米那麼大是不是?當我們的心量只知道有我、有家庭或者只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有一個阿彌陀佛的時候,他是阿彌陀佛,我是人;他是鬼,這是泥巴,我們的心量就茶杯蓋那麼大是不是?你能不能把你這個我執化成佛啊?不能。當我的心量知道不管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還是道旁的小爬蟲、他方世界的一個小烏龜、以及一切的十方的萬法都是一個阿彌陀佛。 我這個心量是不是很大了?我的心量是不是就有運河那麼大了?那我的我執是不是化掉了?是不是成佛了?不就是解決這個心量的問題嗎?再比如來講, 這是氣球是不是啊?這個氣球能不能把這個茶杯帶到天上去啊?不能。當我的心量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我是凡夫,心量是不是這麼大的氣球啊?那我的我執、造的業障就是這個茶杯,那我這個心量能不能帶業往生啊?那當我的心量是整個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都是我、都是一個念,那心量是不是就是房子這麼大的氣球了?房子這麼大的氣球是不是就能把這個東西帶上去啊?大家好好想明白這個道理,即使我再大的罪過(兩個這個茶杯大)它也能帶走,叫“帶業往生”。如果不【帶業往生】的話,誰都成不了佛。你以爲怎麼樣啊?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
再比如說我們從這裏到揚州火車站。比如是五公裏那我一念能不能把火車站想起來?那麼這裏到北京火車站不是五公裏,是五百公裏。五百公裏是相當于一百倍,我一念能不能把北京火車站想起來?那麼這一念到北京火車站時間需不需要一百秒啊?不需要。 是不是同樣用一秒啊?別說到北京火車站,就是到恒河沙數,什麼銀河系之外之外的外星轉播站都是一個念都是一秒是不是?那麼時間相等,距離不一樣,速度是不是大啊?所以我原來只知道有個西方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心量是不是就是到揚州火車站的力量?當我們知道一切的萬法都是我,這個心量是不是很大了?速度大,心力是不是很大?心力很大是不是很光亮啊?所以力量很大,光亮的東西是不是往上飛?它會不會往下沈啊?不會。
當年釋迦摩尼佛他母親逼著他出海打漁,他爲此踢了他母親一腳,因爲這個嗔恨心下地獄。到了地獄以後呢,他看到小鬼抽筋撥皮憐憫心悠然而生。正想開口講話說:“算了吧,我來替這個小鬼受苦吧”。嘴巴還沒有開,身不由自主飛到天上去了大家明白嗎?因爲他的心與地獄的氣氛不相適應,如果是這個泥巴球、鐵球、鋼球往水裏放是不是滾到底啊?這氣球能不能放到水底下去?你按下去它還要飛起來,所以佛法裏“命自我立”。
你怎麼樣用心,你這種氣氛就與哪一個國土的氣氛相適應。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了爲什麼說明白“如是我聞”,什麼是“佛” 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當下即已“往生”。並不需要等明天,也不需要等晚上,更不需要等來世,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嗎?那有些人會講那爲什麼我明白了,卻不能飛到天上去啊?所以我剛才講了就是因爲我們這個無明殼(肉團身)在障礙我們,所以在中陰身期間當無明殼解體以後,我們自然而然現量功德就會現前。
比如說我們在遊泳池裏學會了遊泳,我們現在都會了是不是?但你現在能不能遊泳?你穿著衣服,這裏是空氣,當然不能遊。當我們到了大海裏去的時候,衣服一脫是不是就會遊泳啊?那我問你:“你這個遊泳是在大海裏學會的還是在岸上就學會了?”所以你將來在中陰身期間成佛。你是在中陰身期間成佛的還是現在成佛的?所以現在是不是當下見道,當下就成佛?這就是“圓頓大法”不立階梯、一步登天、無修無證。
我們現在講到這裏,已經明白“如是我聞”,根據佛爲我們提供的標准答案,自己對號入座(我可不給任何人印證)有把握往生而且我現在就往生現在就已經成佛的人,把手舉起來看一看。舉高一點,我再強調不懂裝懂舉手要受報應,懂了以後你卻不願意舉手,你是輕慢法,也要受報應,必須實事求是。你想拍馬屁也不行,你想裝糊塗也不行。舉高一點請放下,現在有多少人啊?196人。我們現在再看看有沒有沒聽明白的人? 把手舉起來我看看,不要不好意思,“十六個”好,放下。剛才舉手的我們不管他,那十六個舉手的我要管,我現在就給你們授記,你們已經“成佛往生”。好,既然給你們授記,必須要講爲什麼是不是?要不然的話你不明白啊。所以我專題對這十六位菩薩開示,爲什麼你們現在自認爲沒有把握往生,師父卻給你們授記了呢?禅宗常講“二人同飲一杯水”是不是?兩個人能不能同飲啊?我這樣喝的話你能不能喝到(同時喝)?如果將兩只雞、兩只鳥同喝一杯水我們很好理解,是不是?因爲雞鳥嘴巴是尖的,人的嘴巴是禿的,比那個豬的嘴巴差不了多少?是不是?這裏就涉及到一個問題,我們在這裏聽法的人,每一個人都是“雙重國籍”。一個是“娑婆”國籍,一個就是“極樂國土”國籍;一個就是“是”國籍,一個就是“如”國籍明白嗎?我們不是剛講“如是”嗎?所以我們剛才講在沒有想之前裏面那個東西是不是在啊?也就是我們同時是兩個人在這裏聽經,現在我們幫助大家,體會一下裏面的那個真人,我怎麼就看不到,剛才僅僅是理論說明。我怎麼就看不到那裏的那個人?我現在就要給你介紹一下,讓你們見見面好不好啊?想不想見面?
我們有時候在大庭廣衆前講話往往講出一句不太適宜的話、不知好歹、不知深淺的話,講了以後就後悔,我怎麼這麼糊塗,講了不該講的話,恨不得咬牙齒咬舌頭是不是?那麼我們開始後悔想咬牙齒、想打大嘴巴的心,就是我們現在的這種粗心、濁心、六種意識心。我們信口開河沒有思維就講出話的那個人就是我們的真人,大家能聽懂嗎?能感覺到嗎?我們有沒有這種現象?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叫下意識。還有我們有時候走路的時候,冷不丁的摔個大跟頭。比如說前面看到一個大石頭,這個時候你會不會在那裏打官腔:“前面有個大石頭啊,手不抱頭就要頭破血流啊,兩個手在幹嗎啊,還不趕快抱起來”然後就“好,抱就抱吧”。有沒有這個必要啊?有沒有這個可能啊?你是不是想都不要想兩個手哇的就抱起來了?懂不懂啊?這個時候抱頭的那個心,就是你的真人。我們這個真人,他是我們假人智慧九倍。所以在中陰身期間假人已經消除,這個真人在中陰身期四十九天叫“自由生命”。上天入地無所障礙,而且在這個時候他智慧是在世時九倍。所以他明白了“如來藏”道理他會不會忘記啊?即使今天你把死人擡過來,我告訴你,他今天都成佛。佛在《地藏經》說爲“聞在本識”,“本識”就是“阿賴耶識”,方便說爲“真人”。可是由于我們平時執著于這種比較粗、比較濁的心、執著于外頭的境界把我們那個人丟在了腦後,你丟他,他可沒有丟你啊,明白嗎?“如”和“是”,“是”能把“如”丟得掉嗎?
比如說我現在只看到“手掌”,“拳頭”在不在啊?在啊。兩個人走路,前面的人看不到後面的人,後面的人能不能看到前面的人?能。前面的人能不能看到後面的人?看不到。看不到,他在不在啊?在。所以我們今天在聽經聞法的時候,即使你前面的這個假人沒有聽懂,當然聽懂聽不懂都不重要了,能聽懂更好了,不管你聽懂聽不懂,後面的那個人已經聽懂,他已經成佛。
在《法華經---弘傳序》講叫“俱崇密化之迹”,所以我們裏面的“真人”呢,他已經“瞞天過海”,瞞“眼 耳 鼻 舌 身 意”這六種意識心之天,過“生死”之海。所以爲什麼有些明白道理的人“明心見性”的菩薩,幹什麼呢?打自己嘴巴是不是?左右開弓:“我怎麼這麼愚癡,這麼簡單的事情,一明白就是佛。還拼命叩頭、參學”。趙州老和尚八十歲的時候寫了兩句偈:趙州八十尚行腳(參學修行),方悔錯用草鞋錢.(花那麼多錢買草鞋白用了).成佛就那麼簡單這個道理大家明白了嗎?
好,我經過這段開示,剛才那十六位不明白的菩薩你們現在明白了這個道理,認爲現在就已經“成佛” 就已經“往生”的同修,把手舉起來看一看,十個通過。現在還有不明白,沒有把握的同修把手舉起來,也不要怕,不要客氣啊,還有六位,那對這六位同修 再給你們授記叫“不動地菩薩”。怎麼樣“不動地”啊?不管你舉手不舉手,你的“真如本性”都不動,都是“佛”明白嗎?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你都是“佛”叫“不動地”。
好,法會圓滿,祝大家吉祥如意。
《如是我聞專題開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