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大意、倫常道德與和諧社會▪P4

  ..續本文上一頁受菩薩的慈悲成全他老人家兩叁天之內就好了。因爲我們農村是叁天爲一街嘛,想不到第叁天他就來了。他原來兩手是我固定的,我見他來的時候並沒有固定,就這樣大搖大擺地來了。

  我就問他:“你這樣走,不感覺疼痛嗎?”他說:“你那天晚上回去後,有一個穿白衣的人幫我治療,當天晚上一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痛過,現在我拿碗吃飯都沒有問題。”

  所以我懂得觀世音菩薩的慈悲不可思議。我們要用菩薩的慈悲去普利十方,首先要有像菩薩一樣的心,就是先原諒十方的業障,原諒到位就慈悲到位。

  那麼,佛教的道理這麼深奧,如果我們沒有尊師重道,就很難理解到佛教的道理。普賢菩薩就是表法尊師重道的菩薩!爲什麼他的名字叫普賢呢?普賢就是恭敬一切。所以我們要想學東西,就應該學普賢菩薩的精神:謙虛學習、慚愧接受、尊師重道、奉事師長、依教奉行。

  老師是善知識,我們親近善知識目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學問,讓自己明白到做人的道理。如果不尊師重道,你就不會明白到做人的道理,那麼生命自然就沒有定位,就叫做苦海無邊了。有了善知識的教導、啓蒙,就有緣份回頭是岸。

  所以我們學佛人,如果沒有尊師重道,雖然進到佛門來,也是可悲的人。願望真正的學佛人一定要做到尊師重道,與普賢菩薩一樣,做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樣才有良好的學問,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我們有了尊師重道的因緣,才能學到解脫的學問,才明白到解脫的道理。通過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形象來感化周圍。自己做好了,就會得到福德圓滿、福報圓滿,生命就成爲無量壽。然後用我們的良好形象去感化周圍的人,這是文殊菩薩的精神。文殊菩薩的精神就是重在完善自己,用良好的形象感化周圍。所以文殊菩薩是學爲人師、行爲世範。

  我們學好了,再去傳播給後代,讓後代也繼承這樣的家風,繼承這樣的道風,就令後代一代超一代,我們就成爲人間師表。學佛人應該從這個方面去努力。

  所以文殊菩薩是表達智慧的菩薩,普賢菩薩是表達慚愧的菩薩,觀世音菩薩是表達慈悲的菩薩,地藏王菩薩是表達報恩的菩薩,彌勒菩薩是表達知足常樂的菩薩。

  我見很多人進廟都不願拜彌勒菩薩,那你等于不接受知足常樂的法。人人都想去拜觀世音,想要接受菩薩的慈悲,但是自己不願做慈悲的人。我們應該接受菩薩的慈悲來完善自己才對啊!大家要懂得,慈悲是福報的,報恩是福德的。人有知恩了,就得到智慧了;人有報恩了,就叫做正覺圓滿了。

  大家肯定不知道這個微妙,如果知道了,我相信人人甘願去完善這些事情。很多人也想爲自己家庭好,但是開口閉口都埋怨家庭,那怎麼普利家庭呢?連自己的家庭都普利不了,那又怎麼原諒十方衆生呢?難做到啊!

  真正的佛法是在家庭建立的,所以就要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學到地藏王菩薩的精神了,叫做福德圓滿;福德圓滿以後,行慈悲心,就跟十方結緣;跟十方結緣了,就會有十方的緣份;有了十方的緣份就會緣份遍天下,那就是福報來了。

  佛法是這樣修起來的,如果人念咒,但沒有依教奉行,什麼也得不到,越念越煩惱,越念越痛苦。做報恩功德到位,人就有基礎的德行;普利十方功德圓滿,那就有圓滿的德行了。有德的人天地都聽他召喚,無德的人魔鬼當家!

  我反問大家,學佛的第一步從什麼入門?要從知足常樂入門。樂就是生命之光,煩惱是生命的黑暗。真正的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人有了快樂,生命就會得到安詳;人有了煩惱,生命就會有痛苦。道理是很簡單,可惜我們沒有做得到啊。做得到不難,就是不願做到才難啊!

  如果我們學佛以五大菩薩精神去完善生活的每一天,這是叫做“了生”;當我們有緣親近一件事就感恩一件事,那麼我們就成爲“了死”,不會帶有業障往生,當我們要走的時候,揮手拜拜就走了。

  大家在這個地方容易說:“法師啊,那我過去造那麼多的業障怎麼辦呢?”我知道佛有一個道理,就是剛才我們講的忏悔,忏是認錯,悔是改過。我們應該做到昨天的事情再不去管它,明天的事情也暫時不去管它,把握當天就行了,這樣就叫做解脫人了。

  用心去考慮昨天和過去的事情,用心去考慮明天和未來的事情,反過來沒有把握當天的事情,那你想那麼多的事情有什麼用呢?叫做空想,越想越煩惱,越想越痛苦。自己招鬼嘛,不痛苦才怪,肯定有痛苦。所以說學佛人一定要明白到:不管過去的事,也不管未來的事,把握每一天!這是生活在世間上應該做到的。

  講到修行,有一個方法很好。修行首先自己要有良好的定位。有良好的定位了,去用功找答案。找到答案了,又實踐。這樣叫做修行。

  我們念佛人怎麼念才叫做誠敬到位呢?怎麼做才算集中精力到位呢?就是前一句佛號不管,後一句佛號也不管,把握你現在念的這一句佛號分分明明!這樣你念一句就等于接受一句。你沒有把握這一句,等于念給別人聽,不是念給自己聽,這樣就是自己沒有照顧好自己。佛是願望我們首先自己照顧好自己!

  六、法之難行與易行

  密宗、禅宗、淨土宗,都是釋迦牟尼佛講的。因爲佛示現在世間上,他是根據不同年代、不同環境和衆生的不同根基,講了這麼多的法,是對機而說法的。法法平等,但是他講的有難行的法,也有易行的法,爲什麼他老人家要這樣講呢?不是他本身要故意這麼講,這是衆生根基的需要。

  比如我們現在的學佛人,可以說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爲福報而修法,只有百分之十才是爲了脫生死而修法。所以個人需要不一樣,才有不同的法門。也因爲個人的需要不同,才說這個法門好。本來法法都好,因爲衆生的心有分別,依照個人的需要來認可法門。釋迦牟尼佛講的法裏面,也有修福報的法,也有修福德的法,唯獨淨土法門是真正解脫的法!

  爲什麼這麼講呢?禅宗無相法門,它是全自力的;密宗是有相法門,它有一半是自力一半是他力,因爲它以上師成全嘛,所以上師成全就是他力的一部分。密宗的自力在哪裏呢?比如前四加行就是自力了。

  當然不能說密宗不好,這個法門也很好,實在來講,真正修道能降伏自己的習氣還是密宗好。但是密宗對年紀大的老人很難做得到,所以學密宗的大都是青年人。我也曾經拜過一天叁千拜、四千拜,現在七八十歲的老人能做到這樣嗎?做不到,現在連青年人也難做到啊!所以我們就念“南無阿彌陀佛”了。

  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禅宗不是依靠佛的願力得渡,密宗也不是依靠佛的願力得渡,惟有淨土宗是佛發願力渡衆生的法門。佛一開始先講密宗之法,然後轉到禅宗之法,結果渡不了多少人,所以知道給衆生自渡很難啊!

  那麼在淨土宗裏面,阿彌陀佛真正的本願是什麼呢?佛真正的本願是六字洪名!四十八願是解釋佛的本願,不是哪一條願是佛的本願,因爲佛這麼說:“聞我名者就得渡。”所以六字洪名才是佛的本願。

  你們可能問:“法師,你爲什麼講十念必生呢?”佛在《無量壽經》裏面的第十八願非常明了地告訴我們:只要你願意來我這裏,你接受我的慈悲,有十念我就去迎請你來了。這是佛爲我們定位,不是誰講的,也不是曆代祖師講的。佛在這一願當中怎麼說呢?“十方衆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決定必生。”但是惟有誹謗、不接受就不行了。

  所以有的人說:“我們不修行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嗎?”你念佛名號就是修行了嘛。

  那麼十念必生了,念多好不好?十念都得往生了,念越多不是更好嗎?不是說十念以後多念就不行,沒有這麼說的。意思是佛給我們定位,也是他爲他自己定位,他說:只要你願意來我的國土,你念到十念,我必定光臨接引。那我們怎麼做呢?——接受佛慈悲十念必生之法,當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麼請法、接受法,馬上就往生了。如果沒有這樣接受,就不會得往生。

  因爲佛雖然渡衆生,但是佛非常守本份,佛不亂來。你沒有按照他的意思來接受,你念千千萬萬他也不管,念到你累死了他就來了。我也參加過七天七夜和十二天十二夜的助念,結果我感覺往生人都還沒有得往生,我們所有的助念人都准備往生了。所以我感覺這樣很辛苦,後來明白到接受佛十念以後,真正做到說走就走了。願望2008年所有的善男善女,有心往生的就接受佛十念。十念得往生了,念多不是浪費嗎?沒有浪費,多念是報恩的。

  七、如何請法

  今天我想談談有關請法的問題。因爲請法不是古代大德的創作,是我多年的經驗,現在我看到有些人請法沒有得到靈感,問題就是方法不對路。所以我想借助這個因緣跟大家結個法緣,好嗎?

  請法的道理相當于念完經、念完佛的回向,我們的方法是先回向以後再念佛。請法是針對個人有什麼事情要解決,就直接對佛講。講的話必然要簡單,不要講得太複雜,應當有第一點、第二點、第叁點,簡單明了。

  所以請法時:一、要果斷;二、表達要清楚;叁、不要有疑惑心,一定要有信心;四、也不要帶有煩惱心去請法,帶著煩惱請法絕對請不到法。煩惱也包含氣憤、難過、悲觀的心態。特別是帶有疑惑心請法,就絕對請不到信心的法,所以請法人的心態一定要講究。如果心態不對,就請不得靈感的法。

  大家可能會:“既然佛沒有條件又沒有成見,爲什麼你又講這麼多條件呢?”首先大家要懂得,西方極樂就是極樂的法,那麼我們要用極樂的心才和法相應。因爲經文的最後有一句話“歡喜信受”,所以我們應該是帶著歡喜信受的心去請法,這樣就跟彌陀本願相應。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心,就與法不相應了。歡喜心是人的光明,煩惱心是黑暗。黑暗就等于你沒有接受菩薩的慈悲心,那麼你就不會得到靈感了。

  所以大家應當明白到真誠非常重要。淨空法師在念佛方法裏面,他也說要真誠、清淨。如果我們沒有真誠的心、清淨的心,那麼就不會與法相應。

  如果爲病請法應該這樣說:首…

《佛法大意、倫常道德與和諧社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皈命念佛的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