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各位同修,今天早晨悟道師問我一個問題,他說:“我們修行到底是弘法利生重要,還是自己求生淨土重要?”我們就利用這個機會,就以此爲話題,我們來說說。

  佛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他說:“假令供養恒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這個話的意思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求正覺比供養恒河沙數的諸佛菩薩還要緊。弘法利生是屬于供衆,我們對廣大群衆的法供養。而求正覺就是成佛,因爲經上是用偈頌的體裁,文字受了限製。“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不能把它看作阿羅漢所證的正覺來看,那就與大乘法不相應。也就是說成佛要緊。其實它的意思含著,凡夫要成佛,要在這一生當中圓滿成就,實實在在說,只有念佛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當中才圓滿成佛。所以這一句話的含義很深、很廣,我們要能夠細心的體會,徹底的明了,然後才曉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應該怎麼做法。

  弘法利生重不重要?重要!非常重要!而求生淨土則更重要。這兩樁事情可以並行,但是賓主要分清楚。弘法利生是賓,求生淨土是主。爲什麼佛要這樣說法,我們可以從四弘誓願裏面,體會到這個意思。四弘誓願就是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我們常講發大菩提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發心的樣子是什麼?發心跟不發心有什麼不一樣?發心的樣子,一定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叁條都是手段,目的是度衆生。所以第一大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心願,這是目的。

  怎樣才能夠普度一切衆生,這一切衆生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區,不僅僅是我們這個地球,這個大家都曉得,經上所講的是盡虛空、遍法界。普度,平等的普度,諸位想想,這個一定要圓滿的智慧,要究竟的德能,你沒有智慧、沒有能力,度自己都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由此可知,後面的叁句是手段。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一定自己斷煩惱。爲什麼呢?煩惱不斷,你決定不能契入法門,也就是說,你學法門不會開悟。開經偈上“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做不到,你一定會把如來的意思錯解了、扭曲了。爲什麼?因爲你有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什麼?障礙你開悟,障礙你見性。見性就是成佛,見性就是證果。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圓初住的菩薩。破十品無明,見十分真性,這個人就是初行位的菩薩,那叫證果,見性就是證果。這個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清楚、明了。然後我們讀佛的教訓,才有深刻的體會,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所以我們爲的是什麼?爲的是度衆生。現在這個身體在世間,我們要穿衣、要吃飯,要保養身體。保養身體爲的是什麼?爲的是藉身體,身體是個工具,藉這個工具去普度衆生。由此可知,你穿衣、吃飯、保養身體,不是爲自己,是爲佛法、是爲衆生,這就對了。我們在一切大乘經上所看到的,釋迦牟尼佛、諸佛如來、一切菩薩、祖師大德,他們在世的時候,一生的行誼,就是做樣子給我們看。不但他是講經說法,他真的做到了,做我們在生活上、修行上最佳的榜樣。釋迦牟尼佛就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老人家一生行誼,就是兩者並重,自行化他。他教給我們,自行,認真、深信切願求生淨土。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第一部所講的《華嚴經》。《華嚴》自始至終,就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極樂世界。全部的經文,清涼大師把它分成四科,四個大段落,四個部分—信解行證。信解這個部分是講理論,行是講方法,證是做出來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我們在這裏面看到,你看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一位善友,我們現在讀的《四十華嚴》,吉祥雲比丘。教他什麼?念佛法門,他講了二十一種念佛門。二十一種念佛門,諸位仔細去觀察,包括了整個佛法,沒有一法不是念佛門,門門皆是。

  門門皆是,吉祥雲比丘他修的是那一門?經上告訴我們,善財童子見他是在別峰見他,就是另外一個山峰見他。別峰代表什麼?代表特別法門,不是普通法門。他修什麼?修般舟叁昧。般舟叁昧的方式就是經行,我們現在講散步,念佛堂裏面是繞佛,他就是用繞佛的方法,他不是坐著、不是站著,他是走著、經行。念什麼?專念阿彌陀佛,真的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自己修的是這個法門。諸位要知道,他對于所有一切法門都通達、都明了,而自己選擇這個法門,你看這個含義多深。因爲只有這個法門能夠叫我們在一生當中,有把握快速的成就,比其他法門要來得方便。其他法門雖然在理論上講,都是念佛。念佛就是念覺正淨;覺正淨就是佛。不一定念阿彌陀佛,念覺正淨就是念佛,修覺正淨都是念佛,所以念佛法門就含蓋一切,含蓋所有一切法門。這是指出我們一條路。

  到最後善財見到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看看這個經的味道,一個開端,一個結束。開端是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圓滿是往生西方淨土。這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修行的訣竅顯示給我們看,這個要緊!因爲你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你得有本事真正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回,你才算是有成就!你所修的才叫功德。你修行下了功夫,你得的是什麼?得的是超越六道輪回,你得到了,得小果。證阿羅漢果、證辟支佛果,都叫小果。

  如果你修行修的再好,你要是不能出離六道輪回,給諸位說,那就不叫功德,沒有功德,那叫什麼?福德,你有福德,沒有功德。功德決定與戒定慧叁學相應,決定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我們穿衣、吃飯、一切造作,能夠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都是功德;與這個不相應,是福德。福德不能了生死,連禅宗六祖惠能都講過,《壇經》上有記載,這個事情就是指了生死、出叁界的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人間享福,天上享福。最大的福報,就是當大梵天王。所以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叁界。因此,一切諸佛如來他們修的是功德,他修的不是福德。功德裏面雖然有福報現前,但是他們決定不享福。所以早年佛陀在世,他們僧團就是佛跟他的學生們,經上常說的常隨衆,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他們的生活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這個生活,真的告訴我們看破、放下,徹底放下了。所以他們就不是六道輪回裏面的人,我們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要在這個地方去深入的觀察,然後自己才能醒悟過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法。

  念佛求往生了生死,我們還沒去之先,這個身體還在世間,我們也要效法佛菩薩,利用這個身體,把佛法、把淨宗法門,全心全力介紹給廣大的群衆,我們自己也要像佛菩薩一樣,作一個好榜樣給世間人看。讓世間人看到了、聽到了、接觸到了,他慢慢會覺悟,會從迷惑當中醒悟過來,這是諸佛菩薩所做的,我們爲佛弟子,也是應當要做。這個作法對于自己念佛往生有沒有妨礙?給諸位說,沒有妨礙!它是相輔相成。你看!念念,念的是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們將這個事情給人家介紹一遍,我們自己也就複習了一遍,介紹二遍,我們就複習了二遍。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我們將這個經講一遍,就是對于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又溫習了一遍,又熏習了一遍。熏習的遍數是越多越好。自己一個人在家裏誦經熏習,不如跟大衆一起熏習,自他兩利,這樣就好。

  弘法利生決定感得名聞利養。所以過去、現前多少講經法師,原來是發的好心,以後名聞利養一擺在面前,眼花撩亂,在這裏面就起了分別,就起了貪著,于是墮落了。這一點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防範。你看近代,倓虛法師給我們講的谛閑老和尚,早年一個參禅的徒弟,這個故事你們都聽了好幾遍。他也很用功,功夫也不錯!幾年之間就被住持方丈老和尚賞識,從清衆把他慢慢向上提拔,作到首座和尚。這一作到首座和尚,皈依的信徒多了,供養多了,名利心就起來了。這一起來之後,道心退掉了,護法神再不照顧他了。于是他的冤家債主找上門,最後墮落去作土地公,這都是事實。爲什麼會落到這種下場?名聞利養擺在面前,自己沒有定力、沒有智慧,把持不住,被外面境界誘惑,自己動了念頭,大錯特錯!

  所以古大德教導學徒,連我在臺中接受李老師教誨的時候,李老師都一再囑咐,四十歲以前,決定不能夠出去講經說法,就怕這一樁事情。所以他一再提醒我,到外面講經說法,一定要四十歲以後。年歲大了,頭腦比較清晰一點,希望能把持得住。這是老人對于後學的愛護。我講經是很早,我叁十叁歲出家,出家就講經,在那裏講?在佛學院講,這個沒有關系,不接觸大衆。在臺中自己道場裏面講,這個沒關系,上面有老師督促,下面有同修們互相切磋琢磨,不能離開自己團體接受別人的邀請,就是防範這一招,沒有別的意思。自己對于經教體會深了,了解透徹了,心裏面有把握,知道自己這一生應該怎麼做法,才能達到自己理想的目標。

  佛在入滅之前,留給弟子的教誨,有兩句話很重要,佛不在世了,“以戒爲師”。這個“戒”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大家不要看這個戒字,這都是戒律,戒律固然在其中,你的範圍太狹少了。這個戒是教戒,是佛在所有經論裏面的教誨,我們要依靠這個,所以叫你讀誦大乘,要能夠記住,要能夠體會這個意思,真正把它做到。又告訴我們“以苦爲師”,諸位能夠持戒,能夠不怕吃苦,你就不會被誘惑。你只要有這兩個看家的本事,有這兩個大護法,今天這個世緣當中,妖魔鬼怪,種種的誘惑,你也不在乎。你的頭腦會很清醒,不會上當,不會動搖。

  在現前這個時代,這個時代很不好,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個時代。人心邪知邪見、貪 癡慢,普遍加速度的在增長,這是過去曆史上沒有見到的。天災人禍的頻繁,也是空前沒聽說過的,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處在這個時代,我們心裏上應該有一個正確的理念,不但我們要持戒、要守法、不怕苦,而且要不怕死,不貪生不怕死,我們的道業才有保障。貪生怕死,…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