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叁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叁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各位觀衆,上一集老法師開示叁皈、五戒和菩薩戒,我們都知道戒定慧叁無漏學之中,戒是列在頭一位。世尊在《遺教經》中,也交待我們要以戒爲師。還有我們專修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也必須要持戒念佛。可見戒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今天繼續再請教老法師,有關戒律的一些問題。一般我們談到戒,除了五戒、八戒等等戒條以外,還有四個概念,第一個是防非止惡,叫做戒。第二個是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的戒。第叁個是六度之中,布施、持戒、忍辱,這叁度都屬于戒律的範圍。第四個是指做人做事,還有修學各種法門的規矩,也叫戒。首先我們請教老法師,防非止惡叫做戒,怎麼解釋呢?

  師父:這一些問題,在經論裏面,在古大德的著述裏面,都有詳細的講解。即使是在淨宗《印光大師文鈔》裏面,對于這一樁事情,也說得非常之多。大家自己可以去讀誦、研究來做參考。世尊一代的教學是以智慧爲主,要求一切大衆,要開發自性圓滿的智慧。佛在經論裏面,將這個目標稱之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話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在這一句意思當中,自自然然就分了叁個階段,第一個是正覺,第二個是正等正覺,第叁個是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一定要記住,我們學佛求的是什麼?修的是什麼?就是爲這一樁事情。釋迦世尊四十九年教的是些什麼?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講的是些什麼?都沒有離開這一句。這一句是佛法教學的宗旨。

  可是一切衆生無量劫以來,就迷失了自性。現在怎樣幫助衆生恢複自性本具圓滿的智慧德能?那就要想到慧爲什麼失掉了?是因爲你沒有定。那爲什麼把定失掉了?因爲你不守規矩,你不守法。于是佛才製訂這個戒律,教給你恢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一定是由持戒、得定,然後再開智慧。開智慧是恢複我們本能。換句話說,戒律在佛法教學當中,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用這個手段達到定,定還不是目的,依舊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慧,于是這稱之爲叁無漏學。什麼叫無漏呢?這個漏是煩惱的代名詞,佛在經上講得很多。譬如我們一個茶杯,茶杯破了,破了就漏。你斟茶的時候,它漏失掉了。這是佛把這個漏比做煩惱,人有煩惱,定沒有了,定是功德,定漏掉了,慧也漏掉了,取這個意思。如果你能夠持戒,能得定,能開慧,那這就無漏了。所以這個漏跟無漏,這個意思我們要清楚,這種名相在佛學裏面用得很多。我們看了之後,不至于産生誤會。所以修學過程,一定要經過這樣一個階段。

  戒律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不是一般人憑自己想像、淺見就能夠了解的。甚至于我們曾經看到,不但現在,古時候也不少,戒律非常精嚴,絲毫不犯。這就是你剛才所問的,防非止惡。非是不如法的,戒律防止一切不如法的事情發生,禁止一切的惡行、惡念,這個是戒律的精神,防非止惡。由此可知,凡是符合這個精神的作法,都是戒律。雖然戒條裏面沒有,戒條是很有限的。譬如吸煙,吸煙,戒條裏沒有。爲什麼沒有呢?當時印度那個地方,大概是沒有煙草公司的設立,沒有人吸煙,它就沒有了。那麼現在吸煙犯不犯戒?如果說吸煙對人身體不好,也會影響大衆的健康,那這就不是個好事情。那麼今天到處禁止吸煙,請勿抽煙,那這幾句話算不算戒條?那是戒條,沒有錯。一個明理的人,常常能夠想到社會安全的人,不妨礙大衆的人,那他就應當遵守。遵守就叫持戒。由此可知,戒律的意義是廣義的,不是單單持這幾條條文。條文是釋迦牟尼佛叁千年前爲當時社會大衆所製訂的。佛所製訂的,也不是有意製訂的。總是看了有人犯過,然後再召集大衆說:“這個過失對自己不好,對社會大衆不好,我們應當要禁止。”

  所以你看看這個戒律的緣起,你就知道,佛的弟子,在家、出家,四衆弟子,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犯的過失,殺盜淫妄的過失,而世尊說這個問題嚴重,所以才製訂戒條。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對出家人。對在家人是不邪淫、不妄語,製訂這四條根本戒律。所謂根本戒,這個四條,它確確實實超越時間、超越空間。叁千年前,這四條管用。到現在,這四條還是管用。在古印度那個時候管用,到中國來也管用,現在把這四條,我們放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地區,甚至于任何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也點頭,覺得對,他也尊重,他也歡迎,他也願意遵守,這就叫根本戒。其他的,譬如說飲酒戒,有許多國家地區的人,這些酒沒有什麼,我們天天都喝酒,他就不能接受了。所以根本戒一定是一切衆生都會接受的,其余不能接受的,那是要看社會環境,看當時的需要。

  佛製訂不飲酒這一條戒,目的確實在防非止過。因爲酒醉之後亂性,就犯前面四種戒。我們現在在這個社會新聞當中,常常看到殺人、作奸犯科的,報上登的,都是喝酒喝醉了,才幹這些事情。酒醉了壯膽,他就做壞事。他如果在清醒當中,他也知道這些事情是壞事,也曉得這個事情不應該做。縱然他下手;下手,手會軟。酒醉了就糊塗了,理性就失掉了。佛戒酒的用意是在此地。

  那麼製作戒條,就是條文,等于像現在法律條文一樣,一定要符合理論,要符合現前時代的需要。所以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佛在經論上這些戒條,像比丘戒、比丘尼戒,在家的這些菩薩戒、八關齋戒、十戒,都是在叁千年前那個時候的戒。那麼我們現在的社會,跟那個時候不一樣。現在持戒應當要怎麼個做法呢?不一樣。所以佛說法有個大原則,佛沒有定法可說,佛從來是無法可說。佛有什麼法?真的是無法可說。佛說的是什麼法?看到你的過失錯誤,你這個做得不對,你應該怎麼做?佛這個說法是因衆生而說的,不是他自己有意思說出來的。所以對他自己來講,佛無有法可說;對一切衆生,這個衆生是千變萬化,所以也沒有定法可說。叁千年前的人跟叁千年後的人不一樣,社會變化也很大,意識形態不相同,也就是每個人想法、看法都不一樣。因此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佛教給我們的,都教我們掌握原理、原則。原理、原則掌握住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活活潑潑的去運用。換句話說,你一定有智慧、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善惡,然後你才懂得如何防止這一些過失、非法。如何引導人向善,這一類就是屬于戒律。所以戒律的意思很廣很廣。

  《戒經》裏面,也講了叁種戒,一種是律儀戒。律儀戒就是有條文的,像國家的法律、憲法,有條文的叫律儀戒。還有條文裏頭沒有的—攝善法戒,對自己,條文沒有。譬如我們剛剛講的抽煙,這個條文沒有。我們知道這個煙不是個好事情,我們決定不抽煙。不抽煙是善法,條文裏沒有,它是善法,我們也遵守,這叫攝善法戒。攝善法戒是自利。不可以說世尊條文上沒有,我們就可以不必遵守,隨便了,不可以!你要懂得它的善惡,你要知道它的利害。這個東西對我有利,對我是善的,我遵守;對我是惡的,對我不利的,我決定不做它。這條文沒有的。

  另外呢?對一切衆生,饒益有情戒。對社會、對衆生有利益的,條文上也沒有的,那我們也要去做。不能說佛戒裏頭沒有,那我可以不要做了,那你就錯了,你就死在條文裏面。所以這兩條戒,那個裏面就包羅萬象了。對自己,攝受一切善法;對衆生,饒益有情。這個叫叁聚淨戒,聚就是類。戒就是這個叁大類,這個才圓滿。爲什麼叁聚淨呢?淨這個字很重要。因爲淨,淨是清淨心,你才能得定。我們曾經見到有很多人戒律很精嚴,感動了鬼神護法,天人來供養,可是他不能得定。那個感動鬼神,天人供養,給諸位說是什麼?福報,那是福。他是福德,他不是功德。如何是功德呢?得定就是功德,因戒得定。那一種戒能得定呢?淨戒。你們想一想,這個淨是什麼意思?淨是叁輪體空,不著相,著相持戒是福德。

  我們舉一個曆史上的例子,提供諸位做個參考。中國在唐朝時候,是佛法最盛的時代,我們佛門稱爲佛教的黃金時代。大小乘的宗派都是那個時候興起的。道宣法師,以後我們稱他作律師,他是專修戒律的,持戒很嚴。後人稱他做律宗的第一代祖師。他在終南山,感動的天人供養。他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誰送供養?天人送供養。那麼有一天,有一位大乘法師—窺基,玄奘大師的學生,法相宗第一代的祖師。法相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翻譯出來,但是沒有建立宗派。建立成一個宗派,專修專弘的是窺基。所以窺基才是法相宗的初祖,這是了不起的人。

  有一天從終南山經過,聽說道宣律師,這也是很有名氣的,就到終南山去訪問,拜訪道宣律師。那麼道宣律師也聽說有窺基法師,學問不錯,對于戒律好像是比較松弛一點,不太注重。這個人們常常講叁車法師。于是乎就輕慢他,有意思要表演一下給他看。表演什麼?中午吃飯,天人來送供養,炫耀一下給他看看。窺基法師在山上,大概也耽誤了一段時間,到中午的時候,天人沒有來送供養,那麼這是出乎道宣法師意料之外。以後把窺基法師送下山,到第二天中午,天人來送供養。道宣律師就責怪他,昨天你爲什麼沒有來送飯?這個天人就講,昨天有大乘法師在這個山上,山前山後統統護法神保護著,我進不來。道宣法師聽了這個話,滿身冷汗,慚愧!知道自己錯了。

  那麼就曉得,他還有這個念頭,還要炫耀,還要看到別人過失,說老實話,六祖的道行就比他高。你看六祖在《壇經》上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持戒,你不持戒;我戒清淨,你不清淨;我尊貴,你不如我,這樣持戒,怎麼能得定?定是什麼?定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所以這樣持戒持得再好,福德便是,感動得天人供養。沒錯!福報,你不會得定,你也不會開慧。那麼這樣的持戒,就沒有功德了。諸位要曉得,持戒怎樣才有功德?持戒有功,你就得定,定是得,就是功德。功是因;德是果報。修定有功,…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