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開慧是得,是這麼回事情。于是乎那個淨字是關鍵,所以叁聚是淨戒。

  持戒的人決定不見世間過。自己起心動念,樣樣如法,樣樣合理,絕不起心動念,去看別人的過失,去批評別人,沒有這個意念。除非別人向你請教,你幫他糾正錯誤,這個可以。他要沒有向你請教,你的心是清淨的、是平等的。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這個社會、世界就清淨了。所以真正持戒人,他們的生活是在淨土裏頭。我們臺灣也是淨土,爲什麼呢?一切動亂、邪惡,他沒有見到,他也沒有聽到,他六根接觸不到,心淨則土淨。你天天要去看報紙、看新聞,要去接觸,到處去找,你的心怎麼能淨?你怎麼能定得下來?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何修學淨戒?這一點要緊。

  念佛往的人,心淨則土淨。你憑什麼往生的?憑念佛,這個話說的不是圓滿的答案。念佛的人太多了,爲什麼往生的人那麼少?李老師以前說過,一萬個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只有叁、四個,不成比例。你說念佛往生,這個話裏頭有問題。什麼條件往生呢?心淨則土淨往生的。你的心怎麼清淨的?我念佛念到清淨,這就對了。所以你雖念佛,如果你心不清淨,也不能往生。縱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彌陀經》上跟我們講得清楚,念佛的標准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八個字做到了,你才能往生。《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臨終一念、十念,也要做到這八個字。雖然他念得時間短,一念、十念,他確確實實這個心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求生淨土,沒有第二個念頭,還是符合這個標准。不符合這個標准,不能往生。

  所以佛祖都教給我們要持戒念佛,你看《無量壽經》上,叁十二品到叁十七品,這是夏老居士的會集本。這個六品經文就是持戒,講得很詳細。不像一般講的五戒十善那麼籠統,它說得很詳細。提醒我們,那些決定不能做。你做了,你的心決定得不到清淨,那麼對于你往生就産生障礙。可見得經本裏面,這個持戒念佛已經就教給我們了,我們現在把這一段經文選做晚課。晚課的時候,我們拿這一段經文來反省、檢點,改過自新,這樣才能做到老實念佛,才能夠決定得生淨土。所以防非止過這個意思非常非常重要。我們常講:“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兩句話就是戒律的精神,就是戒律的原理、原則。

  問:老法師把戒律做了非常詳細的開示,使我們修行人對于這個戒,有一個很清楚的概念,還有怎麼樣來行持,也有一個落實的方法。

  再接著請教老法師,《楞嚴經》裏面講到“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個怎麼來解釋?

  師父:剛才我們也談到,戒的目的就是幫助心地達到清淨,所以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可是這個手段對于初學,特別是六道裏面的衆生,煩惱、習氣很重,若不是煩惱、習氣重,他怎麼會輪回到六道?持戒就變成最重要的手段。持戒一定要攝心。由此可知,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是《楞嚴經》上的。《楞嚴經》上講:“攝心爲戒”,那大勢至菩薩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你能夠都攝六根,能夠淨念相繼,給諸位說,叁聚淨戒都圓滿了。宗門教下的祖師大德教人,一等聰明人要從那裏學起?從根本修。根本是心,不是在枝枝葉葉上做功夫。枝枝葉葉上去做,太辛苦了。你看那個戒條,一條一條的,那就是枝葉。那條文太多了,記都記不清楚,你怎麼能學得好?幾個人能夠做到?所以宗門教下這些大德的成就,他們並不是在這個戒條上,一條一條去計較。實在講,世、出世間法,我們都不可能。

  這個世間法,在臺灣《六法全書》,那麼厚的一本,那麼多條文,你能記得?我看沒有一個人能記得。辦什麼事情,趕快去查有沒有犯法?臨時去參考、去查,平時記不得,那你怎麼守法呢?怎麼能要求社會大衆守法呢?所以佛聰明,佛有智慧,教給大家掌握住綱領,你能夠都攝六根,能夠淨念相繼,無量無邊的條文,都離不開這個原則,都是從這個原則、原理裏頭衍生出來的。你依著根本,所有枝葉,你都全部包括了,這個方法高明。這個攝心就重要了。我們平常修念佛法門,那就是修大勢至菩薩這個法門,怎樣把這句佛號念好呢?要攝心。如何收攝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不去見色;耳,不去聞聲。我們張開眼睛,那有不見色的道理呢?耳朵那有不聽音聲的道理呢?都攝六根,怎麼個攝法?不是叫我們整個封閉起來。是六根在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的時候,你不要用分別心,不要用執著心,你這個六根就都收攝了。換句話說,你可以見色聞聲,也可以接觸外面的境界,但是你不能夠分別,你不能執著,你不能起心,你不能動念。果然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心是淨的,外面境界是清淨的。

  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諸位能夠體會到。凡夫因爲有分別、執著,有起心動念,所以在分別這個境界裏頭有好醜、有善惡、有真假、有是非,煩惱就起來了。我們看看嬰兒,七、八個月的,我們講他還不懂事,他很天真。什麼叫不懂事呢?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你給他糖果,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在我們看來,那很肮髒,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要不去製止他,他還吃得津津有味。這樣我們才能體會到佛菩薩的境界。

  好像在民國初年,大概是民初,還是清末,我看到有一篇文字,是寫的一個法師,這個法師家裏很窮,很小就出家做小沙彌。在常住裏面做粗活,打掃環境,做行堂。他的心地很慈悲,知道惜福。這個廟裏面養一只狗,天天 它, 狗吃東西的時候,吃它剩下來的。他就舍不得糟踏,狗吃剩下來的他吃,習以爲常。有一天也是看到狗吃東西,他忽然哈哈大笑,狂笑起來了,他開悟了。以後他講經說法,作詩、作偈,都作得很好。開悟了。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悟了以後,樣樣精通。他得力什麼?得力是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執著。狗吃的、人吃的一樣;它吃的、我吃的一樣,不分別。

  由此可知,我們的大病,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因爲妄想、分別、執著久了,已經成習慣了,根深蒂固了,現在想不分別也不行,想不執著也不行,造成嚴重的障礙。這是我們不但說是證果,連開悟,悟門都被它阻塞住了。怎樣才能夠得到清淨心呢?我們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原則,就要在六根門頭上下功夫。學古來大德,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六根在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不用心意識,宗門裏面叫參,參就是不用心意識。不用心意識,你還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呢?更清楚、更明白。譬如我們見,凡夫用眼識見,六識分別,我們今天不用六識了;七識執著,不用七識了。于是乎這個見,也就不是眼識見了,是什麼見?見性見。《楞嚴經》上講的:“十番顯見”,見性見,聞性聞,這就是禅宗裏面講的明心性見。只要你離開心意識,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那是他的注解,他老人家主張《楞嚴經》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綱領—舍識用根,他講的話一點都不錯。

  《楞嚴經》上自始至終,釋迦牟尼佛確實是這個意思,叫我們舍識用根。舍識用根是諸佛菩薩真實智慧。我們用識不曉得用根是凡夫。他兩種不一樣的地方在那裏?就是用根性,用根,根中之性,沒有妄想、分別、執著。識裏頭有妄想、分別、執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在果報上,那就聖凡不同。能夠舍識用根,不但他不是六道凡夫,他也不是十法界裏面的行者,他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那麼用識不知道用根性的,這是六道凡夫。所以這個果報差別太大太大,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攝心是戒律從根本修,他不是在枝葉上,他修的究竟,他修的圓滿。爲什麼呢?他得定。攝心當然得定,定決定開慧,這是掌握著原理、原則,掌握著核心,真正知道從根本修。

  問:師父把我們守戒的最重要的根本修法,開示出來。接著我們再請教老法師,一般講戒律有包括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還有忍辱,這不曉得怎麼解釋?

  師父:最近我們在講《華嚴》,《華嚴》是圓滿的*輪。這裏面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爲我們指出圓融無礙的法界。《華嚴》講的十玄門,講的六相圓融,這是講到究竟圓滿處了。你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當中,無盡的時空裏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僅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連後面精進、禅定、般若,那一樣不在其中?若不在其中,怎麼能說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這個一不是專一,不是獨一。某一種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種不能包含,這不是佛法。佛法當中講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圓融含攝世、出世間一切法,這才是事實真相。

  說布施,這一個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裏面來說,布施裏面包括持戒,包括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說禅定,禅定裏面也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般若,都包括,真的是一即一切。當中漏掉一個,那就不是了。禅定裏面沒有布施,就不是禅定了。精進裏面沒有持戒,不是精進。少一個都不行,都不是圓滿的。法法都圓滿,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們講布施,布施裏面有財布施、有法布施、有無畏布施。持戒、忍辱,這叁種施裏面,無畏布施,持戒跟忍辱是無畏布施。精進、禅定、般若—法布施。所以說一個布施,不統統都具足嗎?說持戒,這六條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這就是布施。“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了,舍掉了。衆善奉行是精進波羅蜜,衆善奉行在持戒裏面是作持,戒裏頭有止作兩種。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進。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兩天、一年兩年,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能保持不舍,這是忍辱波羅蜜。你有耐心長期去做下去。持戒的心清淨,是禅定波羅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是般若波羅蜜。你不是一法裏頭,圓滿具足一切法嗎?這六條是一切法的總歸納、總綱領,每一條裏面的細行無量無邊,展開來就是萬行,六度萬行。那個萬不是數字,要是數位的萬,不多。那個萬是形容詞,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菩薩的行門,歸納起來六大類。你就曉得任何一類,都包括其他各類。一類裏面,一個意、一字、一句也圓滿含攝一切法,這是事實真相。

  爲什麼它能夠圓滿融攝?因爲一切法是自性變現出來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它是一體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是事實真相。你要明白這個道理,要能契入這個境界,你的心當然就定了。你對于一切衆生,自然生起慈悲心。縱然看見衆生犯過,你也不以爲意,你也不會真正去責備他,你對他也不會生 恨心。那麼看到作惡的人,生憐憫心,不是 恨心。一定生慈悲心、憐憫心,幫助他怎樣能夠改過,能夠斷惡修善,你一定有智慧,一定有善巧方便。你曉得這個方法,他不能接受,他這個錯誤的成見很深,怎麼辦呢?你要身體力行,你去感化他。

  像我們讀古書,這個大舜,舜王,中國講孝這是第一個人,他能感動他的父母。他看到這一些鄰居、年輕人,在一塊捕魚。年輕人當然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沒有辦法,跟他們爭不過,只在不好的那些地方,魚很少的地方,找不到的。他叫人家,人家都爭議,他很有耐心,他去跟老人合在一堆,他是年輕人,他不跟年輕人,他跟老人在一起。這樣一年、兩年,這些年輕人統統受他的感動,把好的地方,魚多的地方,都讓給老年人,年輕人都避免到,他年輕能力比較強,身體好,他到那個魚少的地方去找,要用身體力行去感動。所以看到衆生造罪業、造過失,生憐憫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責備。責備的時候,自己也生煩惱,跟別人也添煩惱,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要用憐憫,慈悲、善巧、方便,幫助人回頭是岸,改過自新。這個就是一法裏頭攝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問:各位觀衆,今天老法師可以說把戒律的最重要的觀念,以及如何來落實在行持上,都做了非常完整的開示,相信大家聽了,都得到非常大的受用。今天謝謝老法師,我們下一集再見。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叁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