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开慧是得,是这么回事情。于是乎那个净字是关键,所以三聚是净戒。
持戒的人决定不见世间过。自己起心动念,样样如法,样样合理,绝不起心动念,去看别人的过失,去批评别人,没有这个意念。除非别人向你请教,你帮他纠正错误,这个可以。他要没有向你请教,你的心是清净的、是平等的。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这个社会、世界就清净了。所以真正持戒人,他们的生活是在净土里头。我们台湾也是净土,为什么呢?一切动乱、邪恶,他没有见到,他也没有听到,他六根接触不到,心净则土净。你天天要去看报纸、看新闻,要去接触,到处去找,你的心怎么能净?你怎么能定得下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知道这些事实真相,如何修学净戒?这一点要紧。
念佛往的人,心净则土净。你凭什么往生的?凭念佛,这个话说的不是圆满的答案。念佛的人太多了,为什么往生的人那么少?李老师以前说过,一万个人念佛,真正往生的只有三、四个,不成比例。你说念佛往生,这个话里头有问题。什么条件往生呢?心净则土净往生的。你的心怎么清净的?我念佛念到清净,这就对了。所以你虽念佛,如果你心不清净,也不能往生。纵然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弥陀经》上跟我们讲得清楚,念佛的标准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八个字做到了,你才能往生。《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临终一念、十念,也要做到这八个字。虽然他念得时间短,一念、十念,他确确实实这个心是一心不乱。心不颠倒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求生净土,没有第二个念头,还是符合这个标准。不符合这个标准,不能往生。
所以佛祖都教给我们要持戒念佛,你看《无量寿经》上,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是夏老居士的会集本。这个六品经文就是持戒,讲得很详细。不像一般讲的五戒十善那么笼统,它说得很详细。提醒我们,那些决定不能做。你做了,你的心决定得不到清净,那么对于你往生就产生障碍。可见得经本里面,这个持戒念佛已经就教给我们了,我们现在把这一段经文选做晚课。晚课的时候,我们拿这一段经文来反省、检点,改过自新,这样才能做到老实念佛,才能够决定得生净土。所以防非止过这个意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常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就是戒律的精神,就是戒律的原理、原则。
问:老法师把戒律做了非常详细的开示,使我们修行人对于这个戒,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还有怎么样来行持,也有一个落实的方法。
再接著请教老法师,《楞严经》里面讲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开慧”,这个怎么来解释?
师父:刚才我们也谈到,戒的目的就是帮助心地达到清净,所以它是手段,它不是目的。可是这个手段对于初学,特别是六道里面的众生,烦恼、习气很重,若不是烦恼、习气重,他怎么会轮回到六道?持戒就变成最重要的手段。持戒一定要摄心。由此可知,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是《楞严经》上的。《楞严经》上讲:“摄心为戒”,那大势至菩萨这两句话讲得太好了。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给诸位说,三聚净戒都圆满了。宗门教下的祖师大德教人,一等聪明人要从那里学起?从根本修。根本是心,不是在枝枝叶叶上做功夫。枝枝叶叶上去做,太辛苦了。你看那个戒条,一条一条的,那就是枝叶。那条文太多了,记都记不清楚,你怎么能学得好?几个人能够做到?所以宗门教下这些大德的成就,他们并不是在这个戒条上,一条一条去计较。实在讲,世、出世间法,我们都不可能。
这个世间法,在台湾《六法全书》,那么厚的一本,那么多条文,你能记得?我看没有一个人能记得。办什么事情,赶快去查有没有犯法?临时去参考、去查,平时记不得,那你怎么守法呢?怎么能要求社会大众守法呢?所以佛聪明,佛有智慧,教给大家掌握住纲领,你能够都摄六根,能够净念相继,无量无边的条文,都离不开这个原则,都是从这个原则、原理里头衍生出来的。你依著根本,所有枝叶,你都全部包括了,这个方法高明。这个摄心就重要了。我们平常修念佛法门,那就是修大势至菩萨这个法门,怎样把这句佛号念好呢?要摄心。如何收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眼,不去见色;耳,不去闻声。我们张开眼睛,那有不见色的道理呢?耳朵那有不听音声的道理呢?都摄六根,怎么个摄法?不是叫我们整个封闭起来。是六根在接触外面六尘境界的时候,你不要用分别心,不要用执著心,你这个六根就都收摄了。换句话说,你可以见色闻声,也可以接触外面的境界,但是你不能够分别,你不能执著,你不能起心,你不能动念。果然做到不分别、不执著、不起心、不动念,心是净的,外面境界是清净的。
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诸位能够体会到。凡夫因为有分别、执著,有起心动念,所以在分别这个境界里头有好丑、有善恶、有真假、有是非,烦恼就起来了。我们看看婴儿,七、八个月的,我们讲他还不懂事,他很天真。什么叫不懂事呢?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起心、没有动念。你给他糖果,他吃;他自己拉的大便,他也吃。在我们看来,那很肮脏,他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你要不去制止他,他还吃得津津有味。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到佛菩萨的境界。
好像在民国初年,大概是民初,还是清末,我看到有一篇文字,是写的一个法师,这个法师家里很穷,很小就出家做小沙弥。在常住里面做粗活,打扫环境,做行堂。他的心地很慈悲,知道惜福。这个庙里面养一只狗,天天 它, 狗吃东西的时候,吃它剩下来的。他就舍不得糟踏,狗吃剩下来的他吃,习以为常。有一天也是看到狗吃东西,他忽然哈哈大笑,狂笑起来了,他开悟了。以后他讲经说法,作诗、作偈,都作得很好。开悟了。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悟了以后,样样精通。他得力什么?得力是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执著。狗吃的、人吃的一样;它吃的、我吃的一样,不分别。
由此可知,我们的大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因为妄想、分别、执著久了,已经成习惯了,根深蒂固了,现在想不分别也不行,想不执著也不行,造成严重的障碍。这是我们不但说是证果,连开悟,悟门都被它阻塞住了。怎样才能够得到清净心呢?我们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原则,就要在六根门头上下功夫。学古来大德,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六根在接触六尘境界的时候,不用心意识,宗门里面叫参,参就是不用心意识。不用心意识,你还清不清楚、明不明白呢?更清楚、更明白。譬如我们见,凡夫用眼识见,六识分别,我们今天不用六识了;七识执著,不用七识了。于是乎这个见,也就不是眼识见了,是什么见?见性见。《楞严经》上讲的:“十番显见”,见性见,闻性闻,这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性见。只要你离开心意识,你所用的就是真心,就是本性。所以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那是他的注解,他老人家主张《楞严经》的修行方法,最重要的纲领—舍识用根,他讲的话一点都不错。
《楞严经》上自始至终,释迦牟尼佛确实是这个意思,叫我们舍识用根。舍识用根是诸佛菩萨真实智慧。我们用识不晓得用根是凡夫。他两种不一样的地方在那里?就是用根性,用根,根中之性,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识里头有妄想、分别、执著。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在果报上,那就圣凡不同。能够舍识用根,不但他不是六道凡夫,他也不是十法界里面的行者,他超越十法界,他是一真法界的法身大士。那么用识不知道用根性的,这是六道凡夫。所以这个果报差别太大太大,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摄心是戒律从根本修,他不是在枝叶上,他修的究竟,他修的圆满。为什么呢?他得定。摄心当然得定,定决定开慧,这是掌握著原理、原则,掌握著核心,真正知道从根本修。
问:师父把我们守戒的最重要的根本修法,开示出来。接著我们再请教老法师,一般讲戒律有包括六度之中的布施、持戒,还有忍辱,这不晓得怎么解释?
师父:最近我们在讲《华严》,《华严》是圆满的*轮。这里面告诉我们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一多相即,也是古大德为我们指出圆融无碍的法界。《华严》讲的十玄门,讲的六相圆融,这是讲到究竟圆满处了。你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才知道在大宇宙当中,无尽的时空里面,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持戒不仅仅包括布施、持戒、忍辱,就是连后面精进、禅定、般若,那一样不在其中?若不在其中,怎么能说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呢?这个一不是专一,不是独一。某一种一才能包含一切,某一种不能包含,这不是佛法。佛法当中讲的一是任一。任何一法都圆融含摄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才是事实真相。
说布施,这一个布施也包括一切法,就六度里面来说,布施里面包括持戒,包括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说禅定,禅定里面也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般若,都包括,真的是一即一切。当中漏掉一个,那就不是了。禅定里面没有布施,就不是禅定了。精进里面没有持戒,不是精进。少一个都不行,都不是圆满的。法法都圆满,那有不包括的道理呢?
譬如我们讲布施,布施里面有财布施、有法布施、有无畏布施。持戒、忍辱,这三种施里面,无畏布施,持戒跟忍辱是无畏布施。精进、禅定、般若—法布施。所以说一个布施,不统统都具足吗?说持戒,这六条也包括在其中。持戒,要舍,佛叫你那些那些不能做,那些那些你要放下,你能舍、能放下的,这就是布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布施,把它放下了,舍掉了。众善奉行是精进波罗蜜,众善奉行在持戒里面是作持,戒里头有止作两种。止持是布施,作持是精进。持戒的心,持戒的行,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能保持不舍,这是忍辱波罗蜜。你有耐心长期去做下去。持戒的心清净,是禅定波罗蜜。持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著相,是般若波罗蜜。你不是一法里头,圆满具足一切法吗?这六条是一切法的总归纳、总纲领,每一条里面的细行无量无边,展开来就是万行,六度万行。那个万不是数字,要是数位的万,不多。那个万是形容词,无量无边。无量无边菩萨的行门,归纳起来六大类。你就晓得任何一类,都包括其他各类。一类里面,一个意、一字、一句也圆满含摄一切法,这是事实真相。
为什么它能够圆满融摄?因为一切法是自性变现出来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以它是一体的,它不能分割的,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是事实真相。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要能契入这个境界,你的心当然就定了。你对于一切众生,自然生起慈悲心。纵然看见众生犯过,你也不以为意,你也不会真正去责备他,你对他也不会生 恨心。那么看到作恶的人,生怜悯心,不是 恨心。一定生慈悲心、怜悯心,帮助他怎样能够改过,能够断恶修善,你一定有智慧,一定有善巧方便。你晓得这个方法,他不能接受,他这个错误的成见很深,怎么办呢?你要身体力行,你去感化他。
像我们读古书,这个大舜,舜王,中国讲孝这是第一个人,他能感动他的父母。他看到这一些邻居、年轻人,在一块捕鱼。年轻人当然好的位子都占住了,老年人没有办法,跟他们争不过,只在不好的那些地方,鱼很少的地方,找不到的。他叫人家,人家都争议,他很有耐心,他去跟老人合在一堆,他是年轻人,他不跟年轻人,他跟老人在一起。这样一年、两年,这些年轻人统统受他的感动,把好的地方,鱼多的地方,都让给老年人,年轻人都避免到,他年轻能力比较强,身体好,他到那个鱼少的地方去找,要用身体力行去感动。所以看到众生造罪业、造过失,生怜悯心、慈悲心,以善巧方便去感化他,不是去责备。责备的时候,自己也生烦恼,跟别人也添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要用怜悯,慈悲、善巧、方便,帮助人回头是岸,改过自新。这个就是一法里头摄一切法,戒律也不例外。
问:各位观众,今天老法师可以说把戒律的最重要的观念,以及如何来落实在行持上,都做了非常完整的开示,相信大家听了,都得到非常大的受用。今天谢谢老法师,我们下一集再见。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三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