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多聞,在佛法中,四弘誓願裏面,也有一條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曆代祖師又開示我們,必須要一門深入,專精修學。那麼這兩者,怎麼樣來融會貫通呢?
師父:這個是教學的方法、過程。換句話說,你求學、修行,目的在那裏?要先問問這個。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叁界,那你就得一門深入,你才能辦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須要廣學多聞。你的知識常識不豐富,你應付不了廣大的群衆,你解決不了複雜的問題。所以你的目的在那裏?
雖然有這麼一個目標,可是修學過程還是要講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你廣學多聞還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中國儒家的教學、道家的教學、佛家的教學,他們都懂得這一些原理、原則。從什麼地方開始呢?從立志開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沒有方向、沒有目標。船行在大海裏頭,到那裏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麼可能有成就?無論學什麼東西也沒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個方向、有個目標。有了選擇之後,確定了,然後從那裏下手,你應該學些什麼東西?佛法裏面,這個目標是度衆生。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你的目標訂在這裏,這是大乘菩薩,大菩提心。度這個意思,就是幫助、協助。衆生是苦難的衆生,我要幫助他,我要協助他,幫助他離苦得樂,幫助他解決問題,這個志願大了,這就是菩薩心。
你要想幫助他,你自己必須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沒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麼能度得了別人呢?那麼要成就圓滿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礙去掉。智慧的障礙是什麼?煩惱。你煩惱沒有離開,你決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斷煩惱的方法,一定要一門深入。所以這個修學階段,開端一定是一門深入,決定不能多,決定不能雜。多、雜,妄想斷不了。斷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個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語,第叁才是政事,就是訓練你辦事的能力、謀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學,才是藝術。所以這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職業的訓練,你在社會上有一技之長,你有謀生的能力。物質生活能過得去,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過精神的生活。文藝是屬于精神生活。它有次序的、有程式的,不亂的。
德行就是斷煩惱,煩惱輕,智慧長,所以還是從一門深入。在佛法裏面,每一個宗派訓練人才,都是本著這一個原則。像天臺家,他培養初學一定是叫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叁大部,叁樣東西—《法華經文句》;《法華經玄義》,就是玄義,五重玄義;《摩诃止觀》,是修行的方法。這叁樣東西都是智者大師做的,一定要能夠背過,然後再去研究。他在這一段期間當中,通常是五年,五年專精,紮根。根紮了之後,然後再廣學多聞。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門深入,五年之後才廣學多聞,這是一門的。還有一些人覺得自己智慧淺、煩惱重,老師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動延長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們在《高僧傳》裏面都看到。真正那個基礎紮實之後,他才涉獵其他的經論,才做廣學多聞的工作,這才教化一切衆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後再說,不像現在。現在是沒修就說了,說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原因在此地。那麼我們自己要想修學,要想有成就,必須要依照佛所講的原理、原則,我們才有成就。按著四弘誓願的順序,一定是先發大心,再斷煩惱,再學法門,然後念佛往生,就圓成佛道。
問:師父這一段的開示極爲重要。把目前我們學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則、程式,都點出來了。也就是修學上,必須依照四弘誓願的程式來做,不可以顛倒。先發大願,然後必須一門深入,斷煩惱。然後才能夠學法門,學無量法門,而圓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學多聞,這樣子就錯誤了。
再接下來請教老法師的這個問題,跟剛剛這個問題有一點連貫。就是說現在傳播工具很發達,我們要取得各種經論的資料非常容易。現在學佛在這種時代,需不需要多看多聽?或者是說,只要選定一位善知識的講演來聽就可以了?
師父:初學佛法,師承非常重要。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大家已經疏忽了,也不談這個問題。而實在在這個時代,師承也見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來,不但在中國,在外國也不例外,可以說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師承的。那麼我們在這個時代,也算相當幸運,還沾到一點邊緣。
所謂師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師的指導。你要說這種方法是誰創造的?我們在佛典裏面,釋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學生,菩薩也好,羅漢也好,就聽他一個人的。一生都聽他一個人的,沒有聽別人講經說法。聽一個人的,走一條路子;聽兩個人的,是走兩條路子;聽叁個人的,是叁叉路口;聽四個人的,是十字街頭,你就無所適從。所以我過去年輕的時候,也在佛學院教過書,以後覺得不對,我就不敢再教佛學院,我也不敢辦佛學院。爲什麼呢?我要造這個業,這個業造得很重。我對不起這些年輕人,找那麼多老師,開那麼多課程,各人講各人的,把這些學生那個頭腦搞得團團轉。真是搞的像一片稀爛的漿糊。學了叁年,學了四年,畢業了,問他,什麼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點佛學常識、佛學皮毛,與修、與學都幫不上忙,所以我們才舍棄了辦佛學院的這個念頭。
我自己的修學,過去就跟李老師一個人學,非常有受用,進度非常的快。現在人常講,充滿了成就感。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出家,以居士的身分,跟他老人家學習。我的進度是一個月學會一部經。李老師的標准,這一部要能上臺去講解,才算學會。如果你不能夠上臺講演,就不算學會。我一個月學一部,我跟他十五個月,一年叁個月,我總共學了十叁部經。這十叁部,雖然我沒有上臺,但是我很有把握,我決定能夠上得了臺,我也決定能夠講的像個樣子,充滿了自信,真的是法喜充滿,那是佛學院裏學不到。
以後我出家了,白聖法師找我到十普寺叁藏學院教書。我在叁藏學院開課,就拿臺中所學的這些材料,我一個學期教一部經。你想想看,我學了十叁部經,他們佛學院叁年,六個學期,我才用一半,我還有七部經派不上用場。你就曉得這個效果是非常非常的顯著。所以跟一個人學,學一家之言,這是自古至今,修學的捷徑,成功的 訣。很可惜,現在人不知道,一下手,這要聽,那要聽,聽的那個腦子裏頭亂七八糟,充滿了矛盾、疑惑,這不叫自找麻煩嗎?開不了智慧。正是清涼大師所說的增長邪見,他搞的是這一套,他不是增長智慧。跟一個人學,他走一條路子,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怎麼會相同呢?
我們今天只能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說出來,不能要求任何人。聽衆聽到之後,你們自己去想想,你們覺得這個對不對?我是這個路上的過來人,我是這麼成就的。但是也許你問了,你還不錯,遇到好老師,我們到那裏去找好老師呢?其實這個問題不難解決,只要你有正知正見,當代找不到好老師,找古人。這個例子很多,作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國第一個例子,就是孟子。孟子那個時候立志求學,他仰慕孔子。孔子已經過世,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專念孔子的著作,一家之言,跟一個人走。如果有問題,有疑問了,就向孔子的學生,孔子學生在,向他們請教。專學孔子,他學成功了,學得很像。中國曆史上稱孔老夫子爲至聖先師,孟子亞聖。這個叫私淑弟子,沒有接觸到本人,接觸他的遺教。往後在中國這個例子就很多,你看在曆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家都熟知的,寫《史記》的司馬遷,這是漢朝的大文學家。他跟誰學的呢?他跟左丘明學的。諸位想想,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個時代,他是漢朝,相差幾百年,那怎麼個學法呢?他學《左傳》,《左傳》是左丘明的著作,專念《左傳》,研究《左傳》,學習《左傳》,他學會了,成爲一代文豪。跟一個人學,一家之言,他不雜。
那麼唐宋八大家—韓愈,這個了不起,唐宋八大家第一名。韓愈跟誰學的?韓愈學司馬遷,讀《史記》,專攻《史記》,專讀《史記》,他們相差也幾百年,他也成就了,一代大文豪。所以現代這個世間,我看看沒有人值得我佩服,我找不到老師,找古人。古人這些典籍在,你真肯下死功夫,你就是他的學生。他在不在身邊沒有關系,他的著作在,你在這上下功夫就行。
在我們佛門裏面,也有這個例子, 益大師大家知道,這是我們淨土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師,著作等身。他的老師是誰呢?蓮池大師。可是你要曉得, 益大師學佛的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他怎麼學呢?《蓮池大師》的全集,現在也在,現在在臺灣出版,數量也很多,很容易得到。益就專學蓮池,念他一個人的書,跟一個人學,他是蓮池的學生,他成就了。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第七代祖師,他是第八代祖師。所以眼前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
我跟李炳老修學的時候,李老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他說我的智慧、德能沒有辦法幫助你,我還不敢以老師的身分自居。他勸我學印光大師,做印光大師的學生。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文鈔》在,只要專依《印光大師文鈔》學習,你就是印光大師嫡傳的學生。他是印祖的學生,他叫我也做印祖的學生,那這樣就變成同學了,這是老人家謙虛。老人家也說的是真心話,不是欺騙人的。用這種方法,那我們求老師就不難了。
我這些年來,在海外各個地方教人家,以什麼人爲老師呢?以阿彌陀佛爲老師,大家還有話說嗎?阿彌陀佛在那裏?《無量壽經》就是,你每一天念《無量壽經》,研究《無量壽經》,深解義趣,依照《無量壽經》教訓去做,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善知識是世、出世間第一善知識,一切諸佛都贊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還有什麼話說?李老跟我介紹的是一代祖師,我跟你們介紹的是佛中之王,我們大家都是彌陀弟子,決定有成就。一個人學一家之言,一部經,一經通了,一切經都通了。特別是在我們初學,涉獵太多了,決定沒有好處。我們的時間、精力都分散掉了,不能集中。必須自己有成就,在古時候的成就,教下是大開圓解,在宗門是明心見性,然後你才可以廣學多聞。也就是煩惱真的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煩惱斷了。煩惱障破了,所知障破了,你才有資格進入底下一個階段—法門無量誓願學。如果沒有這個能力,你一定要守住一門深入。自行化他,統統一門深入。講經,我就會講一部經,這個不丟人。人家請我講經,法師請你講,那個經我不會講,沒有講過,你另請高明,這個不算丟人,這是講的真實話。孔夫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這是真智慧。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爲知,那就錯了,對自己的損失太大了。
問:老法師講得太好了。這一番話,把我們修學佛法的一個關鍵,成敗的關鍵,都講出來了。我們想一想非常有道理,在一般世間百工技藝,都要有老師,尤其是固定的一個老師來指導,才能夠成就,何況我們修學佛法,學出世大法,怎麼可以沒有一個固定的善知識來引導呢?可惜現在師道慢慢的淪喪了,所以老法師慈悲,特別要大家如果有福報,就能找到自己的老師,終身奉行。如果沒有這個機緣,那麼不妨從古人,古代的善知識來求。
接著再請教老法師,在目前這個社會,我們要持戒清淨,好像是比古人來講,比較不容易。那麼以現在來講,在家居士學佛,除了受持叁皈五戒以外,需不需要再受持在家菩薩戒?
師父:叁皈五戒是修學佛法的大根大本,一定要認真去奉行。至于菩薩戒,那是你自己的發心。最好在受戒之前,先把戒本詳細的研究一番,看看自己能不能受持?先做一個考量。如果發覺這個東西我做不到,那你去受這個菩薩戒就變成自欺欺人,要拿一個菩薩來充面子,做好看,這又變成地獄門前僧道多了,這實在講是沒有必要的。何必要拿個菩薩來炫耀呢?你是個假菩薩,又不是真菩薩。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這兩種沒受過戒的人不能看,菩薩戒本可以看。甚至講沙彌、沙彌尼的戒本也都可以看,只有比丘跟比丘尼,這是佛門裏面講,這是大僧,是住持佛法的。並不是這個戒本裏面有什麼秘密、神秘,你不能看。佛製訂這個方式,叫你不能看,用意很深。是怕你看到之後,你看到這個出家人,這個地方犯罪,那個地方又破戒了,你就亂批評。你這個批評就把佛法的形象給破壞了。實在講,他犯戒是他的事情,與我沒有什麼相幹。你不懂得的時候,你對于破戒僧,也許你還有恭敬心,你還能維持佛教非常好的一個形象。但是你看了之後,你心裏就起分別、起執著、生煩惱,破壞自己的修持,所以佛訂的這個製度,他就用心非常好,不是這個東西有什麼秘密,佛教那有秘密?那有什麼不能看的?什麼都可以看,爲了防止這一個弊病,叫你不要看。
但是另外有一個例外,你如果看全部《藏經》,可以看,爲什麼呢?你不會斷章取義,你能夠了解,你也會同情,你真正有智慧。不許可斷章取義,用意在此地。由此可知,菩薩戒、璎珞菩薩戒你可以看,優婆塞菩薩戒可以看,瑜伽菩薩戒也可以看,梵網菩薩戒都可以看。你去研究,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如果能做到,你就發心去受戒。受戒就是在佛菩薩面前的宣誓,我一定要照做,不做就破戒了。那麼還有一種方法,過去章嘉大師教給我的,著重在實質,不著重在形式。這個戒本我們展開,我能做一條,做到一條,做到了,就是受了。我能做到兩條,這兩條我就受了。做到叁條,叁條就受了,不一定在戒壇那個形式。這個世間人雖然不承認你受戒,諸佛菩薩承認你受戒。就是你要真做到,那個形式受不受,倒不重要。你是不是真正能懂得,真正能做到,這個要緊。
問:今天老法師給我們開示,觀世音菩薩確確實實是救苦救難,而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聖號的人,如果遇到急難,一心持彌陀聖號,照樣是可以得到救助。如果是放下一切,一心求往生,那阿彌陀佛在那個時候,就接引我們往生。還有開示到求作人,來生作人比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來得困難。而世智辯聰是我們在目前社會學佛,是我們要注意避免的。還有爲求博學多聞,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先要一門深入,專精修學,得清淨心以後才可以。再來就是,我們學佛一定要專聽一位善知識的開導,終身奉行,才能夠得到成就。最後老法師還開示,我們受戒最重要是持戒,重實質不重形式,可以說是老法師慈悲,開示非常精采的內容,值得我們深思。今天很謝謝老法師。師父:謝謝大家。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