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闻,在佛法中,四弘誓愿里面,也有一条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历代祖师又开示我们,必须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那么这两者,怎么样来融会贯通呢?
师父:这个是教学的方法、过程。换句话说,你求学、修行,目的在那里?要先问问这个。如果你的目的是在了生死、出三界,那你就得一门深入,你才能办得到。如果你的目的是在弘法利生,那你就必须要广学多闻。你的知识常识不丰富,你应付不了广大的群众,你解决不了复杂的问题。所以你的目的在那里?
虽然有这么一个目标,可是修学过程还是要讲求的。如果你要是不懂得这些原理、原则,你广学多闻还是收不到效果。所以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儒家的教学、道家的教学、佛家的教学,他们都懂得这一些原理、原则。从什么地方开始呢?从立志开始。志不立,等于你的人生没有方向、没有目标。船行在大海里头,到那里去呢?不知道。你一生怎么可能有成就?无论学什么东西也没有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个方向、有个目标。有了选择之后,确定了,然后从那里下手,你应该学些什么东西?佛法里面,这个目标是度众生。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的目标订在这里,这是大乘菩萨,大菩提心。度这个意思,就是帮助、协助。众生是苦难的众生,我要帮助他,我要协助他,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志愿大了,这就是菩萨心。
你要想帮助他,你自己必须要有智慧,要有能力。你没有能力,自己度自己度不了,你怎么能度得了别人呢?那么要成就圆满的智慧,先要把智慧的障碍去掉。智慧的障碍是什么?烦恼。你烦恼没有离开,你决定得不到智慧。所以一定是先断烦恼,烦恼无尽誓愿断。断烦恼的方法,一定要一门深入。所以这个修学阶段,开端一定是一门深入,决定不能多,决定不能杂。多、杂,妄想断不了。断妄想是成就德行。孔老夫子教学—四科,第一个就是德行,第二才是言语,第三才是政事,就是训练你办事的能力、谋生的能力,第四才是文学,才是艺术。所以这个政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职业的训练,你在社会上有一技之长,你有谋生的能力。物质生活能过得去,这才把生活水平往上提高,过精神的生活。文艺是属于精神生活。它有次序的、有程式的,不乱的。
德行就是断烦恼,烦恼轻,智慧长,所以还是从一门深入。在佛法里面,每一个宗派训练人才,都是本著这一个原则。像天台家,他培养初学一定是叫你先念他的基本教材,三大部,三样东西—《法华经文句》;《法华经玄义》,就是玄义,五重玄义;《摩诃止观》,是修行的方法。这三样东西都是智者大师做的,一定要能够背过,然后再去研究。他在这一段期间当中,通常是五年,五年专精,扎根。根扎了之后,然后再广学多闻。前面五年一定是一门深入,五年之后才广学多闻,这是一门的。还有一些人觉得自己智慧浅、烦恼重,老师要求他五年,往往自动延长到十年、二十年都有。我们在《高僧传》里面都看到。真正那个基础扎实之后,他才涉猎其他的经论,才做广学多闻的工作,这才教化一切众生。所以人家是先修了以后再说,不像现在。现在是没修就说了,说了也不修。所以佛教的人才跟古大德,有很大的差距,这个原因在此地。那么我们自己要想修学,要想有成就,必须要依照佛所讲的原理、原则,我们才有成就。按著四弘誓愿的顺序,一定是先发大心,再断烦恼,再学法门,然后念佛往生,就圆成佛道。
问:师父这一段的开示极为重要。把目前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原理原则、程式,都点出来了。也就是修学上,必须依照四弘誓愿的程式来做,不可以颠倒。先发大愿,然后必须一门深入,断烦恼。然后才能够学法门,学无量法门,而圆成佛道。不可以一下手,就搞博学多闻,这样子就错误了。
再接下来请教老法师的这个问题,跟刚刚这个问题有一点连贯。就是说现在传播工具很发达,我们要取得各种经论的资料非常容易。现在学佛在这种时代,需不需要多看多听?或者是说,只要选定一位善知识的讲演来听就可以了?
师父:初学佛法,师承非常重要。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大家已经疏忽了,也不谈这个问题。而实在在这个时代,师承也见不到了。可是世法、佛法,自古以来,不但在中国,在外国也不例外,可以说凡是有成就的,都是有师承的。那么我们在这个时代,也算相当幸运,还沾到一点边缘。
所谓师承,就是承受一位老师的指导。你要说这种方法是谁创造的?我们在佛典里面,释迦牟尼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学生,菩萨也好,罗汉也好,就听他一个人的。一生都听他一个人的,没有听别人讲经说法。听一个人的,走一条路子;听两个人的,是走两条路子;听三个人的,是三叉路口;听四个人的,是十字街头,你就无所适从。所以我过去年轻的时候,也在佛学院教过书,以后觉得不对,我就不敢再教佛学院,我也不敢办佛学院。为什么呢?我要造这个业,这个业造得很重。我对不起这些年轻人,找那么多老师,开那么多课程,各人讲各人的,把这些学生那个头脑搞得团团转。真是搞的像一片稀烂的浆糊。学了三年,学了四年,毕业了,问他,什么都不知道。充其量,只能懂得一点佛学常识、佛学皮毛,与修、与学都帮不上忙,所以我们才舍弃了办佛学院的这个念头。
我自己的修学,过去就跟李老师一个人学,非常有受用,进度非常的快。现在人常讲,充满了成就感。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出家,以居士的身分,跟他老人家学习。我的进度是一个月学会一部经。李老师的标准,这一部要能上台去讲解,才算学会。如果你不能够上台讲演,就不算学会。我一个月学一部,我跟他十五个月,一年三个月,我总共学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虽然我没有上台,但是我很有把握,我决定能够上得了台,我也决定能够讲的像个样子,充满了自信,真的是法喜充满,那是佛学院里学不到。
以后我出家了,白圣法师找我到十普寺三藏学院教书。我在三藏学院开课,就拿台中所学的这些材料,我一个学期教一部经。你想想看,我学了十三部经,他们佛学院三年,六个学期,我才用一半,我还有七部经派不上用场。你就晓得这个效果是非常非常的显著。所以跟一个人学,学一家之言,这是自古至今,修学的捷径,成功的 诀。很可惜,现在人不知道,一下手,这要听,那要听,听的那个脑子里头乱七八糟,充满了矛盾、疑惑,这不叫自找麻烦吗?开不了智慧。正是清凉大师所说的增长邪见,他搞的是这一套,他不是增长智慧。跟一个人学,他走一条路子,心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怎么会相同呢?
我们今天只能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说出来,不能要求任何人。听众听到之后,你们自己去想想,你们觉得这个对不对?我是这个路上的过来人,我是这么成就的。但是也许你问了,你还不错,遇到好老师,我们到那里去找好老师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决,只要你有正知正见,当代找不到好老师,找古人。这个例子很多,作古人的私淑弟子。在中国第一个例子,就是孟子。孟子那个时候立志求学,他仰慕孔子。孔子已经过世,不在了,孔子的著作在,他就专念孔子的著作,一家之言,跟一个人走。如果有问题,有疑问了,就向孔子的学生,孔子学生在,向他们请教。专学孔子,他学成功了,学得很像。中国历史上称孔老夫子为至圣先师,孟子亚圣。这个叫私淑弟子,没有接触到本人,接触他的遗教。往后在中国这个例子就很多,你看在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大家都熟知的,写《史记》的司马迁,这是汉朝的大文学家。他跟谁学的呢?他跟左丘明学的。诸位想想,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一个时代,他是汉朝,相差几百年,那怎么个学法呢?他学《左传》,《左传》是左丘明的著作,专念《左传》,研究《左传》,学习《左传》,他学会了,成为一代文豪。跟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他不杂。
那么唐宋八大家—韩愈,这个了不起,唐宋八大家第一名。韩愈跟谁学的?韩愈学司马迁,读《史记》,专攻《史记》,专读《史记》,他们相差也几百年,他也成就了,一代大文豪。所以现代这个世间,我看看没有人值得我佩服,我找不到老师,找古人。古人这些典籍在,你真肯下死功夫,你就是他的学生。他在不在身边没有关系,他的著作在,你在这上下功夫就行。
在我们佛门里面,也有这个例子, 益大师大家知道,这是我们净土宗了不起的一位祖师,著作等身。他的老师是谁呢?莲池大师。可是你要晓得, 益大师学佛的时候,莲池大师已经往生了。他怎么学呢?《莲池大师》的全集,现在也在,现在在台湾出版,数量也很多,很容易得到。益就专学莲池,念他一个人的书,跟一个人学,他是莲池的学生,他成就了。莲池大师是净土宗第七代祖师,他是第八代祖师。所以眼前我们找不到善知识,找古人。
我跟李炳老修学的时候,李老非常谦虚,非常客气。他说我的智慧、德能没有办法帮助你,我还不敢以老师的身分自居。他劝我学印光大师,做印光大师的学生。印光大师不在了,《印光大师文钞》在,只要专依《印光大师文钞》学习,你就是印光大师嫡传的学生。他是印祖的学生,他叫我也做印祖的学生,那这样就变成同学了,这是老人家谦虚。老人家也说的是真心话,不是欺骗人的。用这种方法,那我们求老师就不难了。
我这些年来,在海外各个地方教人家,以什么人为老师呢?以阿弥陀佛为老师,大家还有话说吗?阿弥陀佛在那里?《无量寿经》就是,你每一天念《无量寿经》,研究《无量寿经》,深解义趣,依照《无量寿经》教训去做,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学生。这个善知识是世、出世间第一善知识,一切诸佛都赞叹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这还有什么话说?李老跟我介绍的是一代祖师,我跟你们介绍的是佛中之王,我们大家都是弥陀弟子,决定有成就。一个人学一家之言,一部经,一经通了,一切经都通了。特别是在我们初学,涉猎太多了,决定没有好处。我们的时间、精力都分散掉了,不能集中。必须自己有成就,在古时候的成就,教下是大开圆解,在宗门是明心见性,然后你才可以广学多闻。也就是烦恼真的断了,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断了,无明烦恼断了。烦恼障破了,所知障破了,你才有资格进入底下一个阶段—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你一定要守住一门深入。自行化他,统统一门深入。讲经,我就会讲一部经,这个不丢人。人家请我讲经,法师请你讲,那个经我不会讲,没有讲过,你另请高明,这个不算丢人,这是讲的真实话。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真智慧。决定不可以强不知以为知,那就错了,对自己的损失太大了。
问:老法师讲得太好了。这一番话,把我们修学佛法的一个关键,成败的关键,都讲出来了。我们想一想非常有道理,在一般世间百工技艺,都要有老师,尤其是固定的一个老师来指导,才能够成就,何况我们修学佛法,学出世大法,怎么可以没有一个固定的善知识来引导呢?可惜现在师道慢慢的沦丧了,所以老法师慈悲,特别要大家如果有福报,就能找到自己的老师,终身奉行。如果没有这个机缘,那么不妨从古人,古代的善知识来求。
接著再请教老法师,在目前这个社会,我们要持戒清净,好像是比古人来讲,比较不容易。那么以现在来讲,在家居士学佛,除了受持三皈五戒以外,需不需要再受持在家菩萨戒?
师父:三皈五戒是修学佛法的大根大本,一定要认真去奉行。至于菩萨戒,那是你自己的发心。最好在受戒之前,先把戒本详细的研究一番,看看自己能不能受持?先做一个考量。如果发觉这个东西我做不到,那你去受这个菩萨戒就变成自欺欺人,要拿一个菩萨来充面子,做好看,这又变成地狱门前僧道多了,这实在讲是没有必要的。何必要拿个菩萨来炫耀呢?你是个假菩萨,又不是真菩萨。戒律只有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两种没受过戒的人不能看,菩萨戒本可以看。甚至讲沙弥、沙弥尼的戒本也都可以看,只有比丘跟比丘尼,这是佛门里面讲,这是大僧,是住持佛法的。并不是这个戒本里面有什么秘密、神秘,你不能看。佛制订这个方式,叫你不能看,用意很深。是怕你看到之后,你看到这个出家人,这个地方犯罪,那个地方又破戒了,你就乱批评。你这个批评就把佛法的形象给破坏了。实在讲,他犯戒是他的事情,与我没有什么相干。你不懂得的时候,你对于破戒僧,也许你还有恭敬心,你还能维持佛教非常好的一个形象。但是你看了之后,你心里就起分别、起执著、生烦恼,破坏自己的修持,所以佛订的这个制度,他就用心非常好,不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秘密,佛教那有秘密?那有什么不能看的?什么都可以看,为了防止这一个弊病,叫你不要看。
但是另外有一个例外,你如果看全部《藏经》,可以看,为什么呢?你不会断章取义,你能够了解,你也会同情,你真正有智慧。不许可断章取义,用意在此地。由此可知,菩萨戒、璎珞菩萨戒你可以看,优婆塞菩萨戒可以看,瑜伽菩萨戒也可以看,梵网菩萨戒都可以看。你去研究,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自己如果能做到,你就发心去受戒。受戒就是在佛菩萨面前的宣誓,我一定要照做,不做就破戒了。那么还有一种方法,过去章嘉大师教给我的,著重在实质,不著重在形式。这个戒本我们展开,我能做一条,做到一条,做到了,就是受了。我能做到两条,这两条我就受了。做到三条,三条就受了,不一定在戒坛那个形式。这个世间人虽然不承认你受戒,诸佛菩萨承认你受戒。就是你要真做到,那个形式受不受,倒不重要。你是不是真正能懂得,真正能做到,这个要紧。
问:今天老法师给我们开示,观世音菩萨确确实实是救苦救难,而我们专念阿弥陀佛圣号的人,如果遇到急难,一心持弥陀圣号,照样是可以得到救助。如果是放下一切,一心求往生,那阿弥陀佛在那个时候,就接引我们往生。还有开示到求作人,来生作人比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来得困难。而世智辩聪是我们在目前社会学佛,是我们要注意避免的。还有为求博学多闻,法门无量誓愿学,必须先要一门深入,专精修学,得清净心以后才可以。再来就是,我们学佛一定要专听一位善知识的开导,终身奉行,才能够得到成就。最后老法师还开示,我们受戒最重要是持戒,重实质不重形式,可以说是老法师慈悲,开示非常精采的内容,值得我们深思。今天很谢谢老法师。师父:谢谢大家。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二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