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九講)▪P3

  ..續本文上一頁之外,社會。家外面,社會。社會有朋友、有君臣,說社會可以,說國家也可以,這是個大的社會。有朋友,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志同道合,這是友,所以同學跟友不一樣,朋跟友不一樣的,友的關系密切,朋就比較生疏,同學未必同志。君臣就是這個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一個公司行號裏頭,老板就是君,員工就是臣,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人與人的關系,夫婦的關系,父子的關系,兄弟的關系,朋友的關系,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你都能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遵守,尊重這個關系。有這個關系,就有義務,所以五倫有十義,這個義是義務。

  譬如說,父慈子孝,做父親對待子女要慈,子女對待父母要孝,這是他的義務,他應當要做的。兄友弟恭,哥哥要友愛弟弟,做弟妹的要尊敬大哥,這天經地義。都能把它做到了,這叫敦倫盡分。分就是盡自己義務,本分的義務。我是弟弟的身份,我一定尊重兄長。我是兄長身份,我一定愛護弟妹。去盡分,盡你的本分。乃至于君臣,君仁臣忠。領導人對待你的員工,對待你的部屬要仁慈。部屬對領導人一定要盡忠。這個叫十,五倫就是有十個人,各人有各人的義務。每一個人懂得這個道理,各人能盡各人本分的義務,這叫敦倫盡分。把你自己的本分事情都做好了,這是做人的道理。

  從敦倫盡分再延伸出去,那就是講,我們對于自然的關系。自然,包括就多了。我們對我們的環境,對一切動物,對一切植物,對一切礦物,我們跟它有什麼關系?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它?今天我們發展工商業,把大自然的生態汙染了,對不起它。你對不起它,它帶給你的災難就大了。這是互補的。我們對它好,它對我們好。你不能說,這些樹木花草,這些磚頭瓦塊,他們沒有知識的,他們是無情的,你要曉得,那些也相當厲害。只要環境破壞之後,你在這個世間就不能生存。現在這個世間,很多衆生得一些奇奇怪怪的病,你要追究這個病源從那裏來的?都是從自然生態不平衡裏面發生的。所以要懂得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人與天地鬼神的關系,這儒家講到此地。

  而照佛家講,還要擴大,人與一切諸佛如來的關系,與一切諸佛淨土的關系,這是儒家沒有講到的。儒家只講到天地鬼神,換一句話說,沒有超越六道輪回。佛法的範圍大,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我們人才做得好,才像一個人。怎麼樣徹底解決問題?究竟解決問題呢?把我們從人這個境界,提升到最究竟、最圓滿,祖師教給我們老實念佛。我們在講座裏頭講過不少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天經地義。成佛,這才是把我們提升到究竟圓滿的境界。好像是把我們從這叁度空間提升到最高度數的空間,這個法子妙絕了。真正提高,最重要的條件—老實。老實就是決定遵守經典的教訓。經上教我們深信切願,一心,《無量壽經》上講的“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成了。《彌陀經》上講的一心不亂,那是講功夫;叫你一向專念,那是講方法。這個裏面並沒有矛盾。所以經論合起來看,它的理論、方法、境界,我們都清楚,依照這個方法修學,決定成就。

  問:再請教師父,一般人主張念佛要用念珠,有一些人就講心裏念佛,那麼這兩種怎麼來融會,或是什麼時候來拿念珠比較好?什麼場合不拿念珠比較好?

  師父:這個也沒有一定。古大德教給我們,初學的人最好不要離念珠。所以古來祖師大德也有榜樣,像清涼大師他初學的時候,就發了大願,一生手不離圓明之珠,一生當中都沒有離開念珠。初學拿念珠好處在那裏呢?一個是計數,我念佛計數;一個是提醒自己,一看到珠,就想到念佛,好處在此地。那麼念佛念成習慣了,功夫深了,不用念珠,他的佛號也不間斷,這個時候不拿也可以。所以念珠拿不拿在個人,並沒有一定的限製,看你自己覺得有沒有這個必要。如果自己常常失念,失念就是把佛號忘掉了,常常把它忘掉了,那你拿一串念珠好,提醒自己。或者是長念珠,或者現在做成手的念珠,套在手上,一看到,就想到要念佛,這個是好事情。同時,拿念珠實在講,也能夠度化衆生。許多不學佛的人,一看到你手上拿念珠,他就會阿彌陀佛,你看,你不就勸人家念一句佛號了嗎?那你不拿這個珠,他不會念這一聲。他看到你拿珠子的時候,阿彌陀佛,給人家心裏面就生起佛的念頭了。可見得這一串珠它的效果,能自行、能化他。懂得這個道理,那你就曉得拿比不拿好。縱然自己念得很純熟了,不需要了,可是拿這一串珠子可以度很多人。

  問:再請教師父一個問題,就是一般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個憶佛跟念佛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師父:這一句話是《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裏面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是想,是意識。我們作意去想,想佛的相好光明,想佛的無量功德,想佛的依正莊嚴。譬如說,我們平常讀經,沒有事情的時候,常常想經裏面的境界,這都屬于憶佛。爲什麼要常常想呢?因爲你不想佛的境界,你就會胡思亂想,你這個頭腦決定止不住的。換一句話說,你想其他的,你是想六道輪回,你在造六道輪回的業。我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我是在修淨業,那個感應果報完全不相同。這個方法就是憶佛。

  念佛,念佛就是心裏面真的有佛,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了,不去想他也有,一到時候,這佛就冒出來了。你看那個念,念這個字是會意,上面是今,下面是心,就是你現前的心,現前一念心中憶佛,這個叫念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有一些老年人,特別是老太太、老婆婆,她雖然跟兒孫不常見面,她非常疼愛她的孫子,她並沒有一天到晚把孫子、孫子挂在口上念,也沒有把孫子相片天天拿來看,沒有。可是隨時隨地,她會想起她的孫子,那就叫念。念是這個,他心裏頭真有,她睡覺作夢也會夢到她孫子,並不是有意的,不是刻意的,自自然然的。這是你心裏頭真有佛。真有佛,無論在什麼時候,到臨命終的時候,他這個念頭一定現前,爲什麼?這個念頭是比所有一切念頭都強,它會先跑出來,那有不往生的道理?

  念佛第二個解釋,就是口念,也叫做念佛。持名念佛,這是《彌陀佛》跟《無量壽經》都主張這個辦法,用持名的辦法。持名,是念佛的初階段,初期。念久了,不念,心裏頭真有了,那是你念佛的功夫深了,所謂功夫成片了。一切時,一切處,不念佛,佛也在你心裏頭。所以說:“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現前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不論在什麼時候,或者你在定中見到佛,或者你在夢中夢到佛了,都是現前。臨命終時,你還沒有斷氣,見到佛來接引了,這是現前見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以後見佛,那是當來見佛。現前見佛,當來當然見佛。也有現前雖然不見佛,當來也能見佛,這是功夫比較差一點的人。可是凡是往生的人,一定佛來接引。所以現前當來這一句話是肯定的。因爲你在臨命終的時候,或者病很重,氣力很衰弱,說話沒有聲音,說不出來了,你見佛來接引,也許你嘴巴在那裏動,想跟人說話,佛來接我了,沒有聲音,說不出來。我們一般人覺得他嘴巴在動,他在念佛,其實不是的,他是看到佛來接引,想告訴我們,說不出聲音。這個都是屬于現前見佛。時間是不是到了?今天謝謝師父很慈悲,告訴我們那麼多非常殊勝的、很清楚的概念,使我們學佛的人能夠有所遵循。謝謝,師父慈悲。

  

  

《種善因得善果 (第九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