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

  淨空法師講述

  華藏圖書館錄影室

  問: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已經離開我們有叁千多年了,所以佛法可以說很多在目前社會上,因爲時間隔得遠,就顯得是是而非,或者是甚至于積非成是。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機會,向真正懂得佛法的善知識,來尋求真正的佛的正法,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的學佛,才不會走冤枉路,而使我們能夠在這一生修學當中,得到一個圓滿的結果。很難得我們現在有淨空老法師,可以做我們學佛的人一盞明燈。很多觀念,他老人家都有非常透徹,而正知正見的常識,所以我們要把握這個機會,來請教老法師一些佛法的問題。

  首先請教法師,本師釋迦牟尼佛成道,他說法度衆生的本懷是什麼?是不是我們目前在臺灣流行的慈善救濟事業,是不是可以代表佛陀他老人家說法度衆生的本懷呢?

  師父:佛度衆生的本懷,終極的目的是要幫助一切衆生平等成佛,這才達到真正的圓滿。但是一切凡夫,畢竟多數是業障習氣很重。而業障習氣之由來,絕不是一生一世所養成的,而是無量劫中累積而成的。這個事實,不但佛清楚,中國古聖先賢也非常清楚。依著佛法來講,衆生阿賴耶識裏面所含藏的種子無量無邊。佛曾經做了個比喻,如果這些業習種子,若是有形象的話,那怕形象再小,佛說盡虛空也容納不下。這個話我們細細想一想,佛說的沒有過分,也沒有誇張,的確是事實的真相。可是佛告訴我們,這一些業因,過去生中累積的善惡的業因,假如不遇到緣,它不起現行,可是種子永遠不會消失。因此佛度衆生的方便,就在緣上。所以佛家不講因生,他講緣生,爲什麼呢?緣的確控製了現行。

  譬如說,我們一粒瓜子,瓜子是因,將來它可以結成瓜,但是它要遇到緣。如果這個瓜子,我們把它放在玻璃瓶裏面,它一百年也不會結果的。它的緣一定要土壤、要肥料、要水分、要日光。這些緣它都具足了,它就會發芽,就會長成、開花結果。所以佛說因已經造了,一切衆生阿賴耶識裏面,十法界的種子都有,沒有一個衆生不具足,所以佛才講,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話也不是假的。但是這一些因畢竟是惡因多、善因少,這個事情不難理解。看看我們自己從早到晚,起心動念,幾個念頭善?幾個念頭惡?起心動念爲自己,這是惡念;起心動念爲社會、爲衆生,是善念。我們用這個標准來衡量,在一天起心動念,多少個善念?多少個惡念?這不就清楚了,何況無始劫到今天?

  因此,古聖先賢的教育,佛菩薩的教學都不例外,本著一個宗旨、一個原則,防微杜漸,也就是在緣上防止。一個小孩從嬰兒開始,一直到他年老,希望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善緣,不要遇到惡緣。遇到善緣,他就向善,阿賴耶識裏面,善的種子就起現行。遇到惡緣,那必定是惡的種子起現行。惡的種子多,惡的力量大,你要不防止,怎麼得了!這個東西,實在就是像黃河那個堤防一樣,小心翼翼的去防止,唯恐裏頭有漏洞。這個是儒、佛教學的方便,儒、佛這些大聖大賢,他們真是以畢生的精力、智慧、善巧,把這樁工作做好。

  那麼到民國以來,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換一句話說,這堤防不要了,于是這個河水就泛濫了。到今天的時候,這個社會的現象,無法收拾了。真是李炳老往生前跟學生說的,現在天下亂了,就是佛菩薩、神仙來,也沒有辦法治理。他告訴我們,唯一一條生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話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球上,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只有這條路了。這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深反省。

  但是我們還沒有去之前,我們這個身體還在這個世間,這。這個世間事實真相我們了解,我們明白,心理上也有准備,准備什麼呢?隨時隨地可以死,隨便什麼方式都可以死,不能怕死。人早晚總歸有一死,你怕死也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一定要不怕死,時時刻刻可以死,但是要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佛法統統都要放下,一心念佛要緊。自己在生活當中,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給世間人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聽到,善根厚的人,他就能回頭;善根薄的人,也能給他種善根,我們的責任就盡到了。這也就是佛經裏面常講的圓滿功德。所以度衆生成佛道,最殊勝的法門,也就是佛陀教化衆生的本懷,都是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話不是我說的,唐朝時候善導大師就有這兩句名言:“如來所以出興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不就是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嗎?其他所有一切的教誨,都是輔助的,都是幫助的,主題就是令一切衆生認識佛教、認識淨土,求生淨土。

  問:師父這一段開示,就是很明顯的告訴我們,目前學佛固然不能夠排除慈善救濟,隨緣來做,但是我們不要忘記,我們這一生學佛,主要的目標就是必須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只是單純的做慈善救濟工作,而不念佛求生,那麼在經典上也寫得很清楚,只是能夠得到人天的福報,而不能夠了生脫死,是不是這樣子?

  師父: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搞清楚。慈善救濟實在講,也就是諸佛出世的本懷。佛是大慈大悲,所以佛門裏面常講,佛是以慈悲爲本、方便爲門。救濟一切衆生,要把他救濟到什麼程度呢?不是說他沒衣穿,我們救濟他幾件衣服;沒飯吃,救濟他吃一餐飯,這個太渺小了。佛的慈濟是要把衆生救出六道輪回,是要把衆生救出十法界,是要幫助他作佛、作菩薩,這個慈濟功德才做得圓滿。所以這個慈濟的意義有淺深,範圍有大小,心量不一樣,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假如不能出六道輪回,在佛法裏面來講,你沒有得到結果。無論你做多少好事,你都沒有結果。怎麼說沒有結果呢?你出不了六道輪回,那麼你行的這些善,真的是善心善行,你得叁善道的果報。如果你的心並不善,你的行很善,你的福報不一定在人天,畜生道也有很多有福報的。我們看到外國很多的寵物,它那個福報,我們一般人比不上。那個寵物在一個家庭裏面,你仔細去觀察,它是一家之主,全家的人都侍候它,小心翼翼的照顧它,大福報!畜生享福。

  那麼更其次的,餓鬼道裏面享福。你有領袖的欲望,到餓鬼道去作城隍、作土地。城隍是縣市長,鬼裏面的縣市長;土地公是鄉鎮長,到那邊去享福去了。所以做這一些慈善事業,假如你五戒不清淨,十善有欠缺,五戒十善不能達到八、九十分,你的福報不在叁善道,叁善道的福報,五戒十善要可以打八、九十分。低于這個分數的時候,你雖然有福,是在畜生、餓鬼道裏面享福,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要搞清楚。所以佛救度衆生唯一的目標,是真正慈悲救濟你出六道、出十法界,往生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薩,那才是真正的慈濟功德。

  問:師父這一番開示,可以說指出一條非常正確的,慈善救濟事業的一個最圓滿的方向,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常常必須把這個話記在心裏。再接著要請教法師,目前社會上很流行打坐,而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打坐的團體。那麼這一種打坐,單純的打坐,能不能了生死、出叁界?

  師父:禅坐,這個風氣在現在很流行。我在美國參觀了兩個禅坐中心。這些禅坐中心,大多數都是日本的法師在美國建立的,也相當有曆史了。老和尚過世之後,就由他的弟子來主持。而這些弟子多半都是美國人。我去參觀兩個中心,都是美國的法師在主持的。他們是從日本的老法師學的。很流行、很普遍,在美國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好多個禅學中心。這個範圍雖然不很大,規矩很嚴,非常受到社會大衆的歡迎。這裏面有一個道理,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很重,工作緊張,能有一個時間讓他靜坐下來,身心放開,松弛一下,對他的確有好處,所以他們很喜歡到禅坐中心去坐坐。但是他們並沒有想到了生死、出叁界,他的目標不在此地,目標只是暫時能夠把身心放松,他這個利益是立刻就得到了。

  那麼我參觀的這個禅坐中心,的確是有它的特色。大概都是預先報名,他們的人數是固定的,不是隨便可以進去參加的。進入禅堂,就像中國古老的禅堂規矩一樣,規矩很嚴格,決定禁止說話。像我們佛七當中,止語。要身心一切放下,讓你整個輕松,在這裏面靜坐,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如果你有妄想了,這個禅堂裏面的堂主,我們中國人叫堂主,就是照顧大衆的,能看得出來。從你的坐、姿勢,跟你的表情,能看得出來,你有妄想。有妄想怎麼樣呢?香板打。他坐的時候都是面壁,堂主是在你後面經行,他在那邊散步,看到的時候,香板打下去。所以我們常常聽到打香板,聲音很大。一句話都不說。這是一個昏沈,打香板。昏沈是精神提不起來,坐在那裏打瞌睡了,香板供養。裏面不講開示,也不講經,所以深受這些現代美國人士歡迎。真正得到輕松,得到安靜,消除他的緊張,消除他的疲勞,他能收到立即的效果。所以禅中心在美國各個都市是很流行的。與了生死、出叁界不相幹,他們本身也沒有想到這些問題。

  問:法師這樣的開示,這是告訴大家,打坐本身是對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說只是單純的打坐,而不是用功在法門上,那麼恐怕跟了生死、出叁界,就完全兩回事。再接著請教法師,禅坐跟禅定,這兩個名詞意義相不相同?還有就是說,禅定或者是禅坐能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來修?師父:你問的是靜坐與參禅。你所講的禅坐應當是靜坐,與禅還不相幹。一般宗門裏面的參禅、打坐,它的性質不一樣。剛才講了,這個靜坐,實在講我在美國看到很多禅學中心,他們是屬于靜坐,不是用參究的功夫。如果用參究的功夫,那他有境界,他所獲得的利益,決定不止是眼前消除他的壓力,不止在此地。因爲參禅的原則就是《金剛經》上的兩句開示:“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六祖大師在《壇經》裏面所說的禅定,就是用這兩句經文。他講:“外不著相是禅,內不動心是定。”這兩句話

  說得比較清楚一點,比較白一點。《金剛經》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動。”所以六祖…

《種善因得善果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