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

  净空法师讲述

  华藏图书馆录影室

  问:本师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有三千多年了,所以佛法可以说很多在目前社会上,因为时间隔得远,就显得是是而非,或者是甚至于积非成是。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握机会,向真正懂得佛法的善知识,来寻求真正的佛的正法,这样我们在这一生的学佛,才不会走冤枉路,而使我们能够在这一生修学当中,得到一个圆满的结果。很难得我们现在有净空老法师,可以做我们学佛的人一盏明灯。很多观念,他老人家都有非常透彻,而正知正见的常识,所以我们要把握这个机会,来请教老法师一些佛法的问题。

  首先请教法师,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他说法度众生的本怀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目前在台湾流行的慈善救济事业,是不是可以代表佛陀他老人家说法度众生的本怀呢?

  师父:佛度众生的本怀,终极的目的是要帮助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这才达到真正的圆满。但是一切凡夫,毕竟多数是业障习气很重。而业障习气之由来,绝不是一生一世所养成的,而是无量劫中累积而成的。这个事实,不但佛清楚,中国古圣先贤也非常清楚。依著佛法来讲,众生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种子无量无边。佛曾经做了个比喻,如果这些业习种子,若是有形象的话,那怕形象再小,佛说尽虚空也容纳不下。这个话我们细细想一想,佛说的没有过分,也没有夸张,的确是事实的真相。可是佛告诉我们,这一些业因,过去生中累积的善恶的业因,假如不遇到缘,它不起现行,可是种子永远不会消失。因此佛度众生的方便,就在缘上。所以佛家不讲因生,他讲缘生,为什么呢?缘的确控制了现行。

  譬如说,我们一粒瓜子,瓜子是因,将来它可以结成瓜,但是它要遇到缘。如果这个瓜子,我们把它放在玻璃瓶里面,它一百年也不会结果的。它的缘一定要土壤、要肥料、要水分、要日光。这些缘它都具足了,它就会发芽,就会长成、开花结果。所以佛说因已经造了,一切众生阿赖耶识里面,十法界的种子都有,没有一个众生不具足,所以佛才讲,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这话也不是假的。但是这一些因毕竟是恶因多、善因少,这个事情不难理解。看看我们自己从早到晚,起心动念,几个念头善?几个念头恶?起心动念为自己,这是恶念;起心动念为社会、为众生,是善念。我们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在一天起心动念,多少个善念?多少个恶念?这不就清楚了,何况无始劫到今天?

  因此,古圣先贤的教育,佛菩萨的教学都不例外,本著一个宗旨、一个原则,防微杜渐,也就是在缘上防止。一个小孩从婴儿开始,一直到他年老,希望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善缘,不要遇到恶缘。遇到善缘,他就向善,阿赖耶识里面,善的种子就起现行。遇到恶缘,那必定是恶的种子起现行。恶的种子多,恶的力量大,你要不防止,怎么得了!这个东西,实在就是像黄河那个堤防一样,小心翼翼的去防止,唯恐里头有漏洞。这个是儒、佛教学的方便,儒、佛这些大圣大贤,他们真是以毕生的精力、智慧、善巧,把这桩工作做好。

  那么到民国以来,儒也不要了,佛也不要了,换一句话说,这堤防不要了,于是这个河水就泛滥了。到今天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现象,无法收拾了。真是李炳老往生前跟学生说的,现在天下乱了,就是佛菩萨、神仙来,也没有办法治理。他告诉我们,唯一一条生路,就是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话的意思,我们从这个地球上,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只有这条路了。这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深反省。

  但是我们还没有去之前,我们这个身体还在这个世间,这。这个世间事实真相我们了解,我们明白,心理上也有准备,准备什么呢?随时随地可以死,随便什么方式都可以死,不能怕死。人早晚总归有一死,你怕死也解决不了问题。所以一定要不怕死,时时刻刻可以死,但是要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换句话说,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世法、佛法统统都要放下,一心念佛要紧。自己在生活当中,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给世间人做个好榜样,让他看到、听到,善根厚的人,他就能回头;善根薄的人,也能给他种善根,我们的责任就尽到了。这也就是佛经里面常讲的圆满功德。所以度众生成佛道,最殊胜的法门,也就是佛陀教化众生的本怀,都是劝人念佛求生净土。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唐朝时候善导大师就有这两句名言:“如来所以出兴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不就是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吗?其他所有一切的教诲,都是辅助的,都是帮助的,主题就是令一切众生认识佛教、认识净土,求生净土。

  问:师父这一段开示,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目前学佛固然不能够排除慈善救济,随缘来做,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我们这一生学佛,主要的目标就是必须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只是单纯的做慈善救济工作,而不念佛求生,那么在经典上也写得很清楚,只是能够得到人天的福报,而不能够了生脱死,是不是这样子?

  师父: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搞清楚。慈善救济实在讲,也就是诸佛出世的本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佛门里面常讲,佛是以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救济一切众生,要把他救济到什么程度呢?不是说他没衣穿,我们救济他几件衣服;没饭吃,救济他吃一餐饭,这个太渺小了。佛的慈济是要把众生救出六道轮回,是要把众生救出十法界,是要帮助他作佛、作菩萨,这个慈济功德才做得圆满。所以这个慈济的意义有浅深,范围有大小,心量不一样,一定要懂得这个道理。假如不能出六道轮回,在佛法里面来讲,你没有得到结果。无论你做多少好事,你都没有结果。怎么说没有结果呢?你出不了六道轮回,那么你行的这些善,真的是善心善行,你得三善道的果报。如果你的心并不善,你的行很善,你的福报不一定在人天,畜生道也有很多有福报的。我们看到外国很多的宠物,它那个福报,我们一般人比不上。那个宠物在一个家庭里面,你仔细去观察,它是一家之主,全家的人都侍候它,小心翼翼的照顾它,大福报!畜生享福。

  那么更其次的,饿鬼道里面享福。你有领袖的欲望,到饿鬼道去作城隍、作土地。城隍是县市长,鬼里面的县市长;土地公是乡镇长,到那边去享福去了。所以做这一些慈善事业,假如你五戒不清净,十善有欠缺,五戒十善不能达到八、九十分,你的福报不在三善道,三善道的福报,五戒十善要可以打八、九十分。低于这个分数的时候,你虽然有福,是在畜生、饿鬼道里面享福,这个道理、事实真相要搞清楚。所以佛救度众生唯一的目标,是真正慈悲救济你出六道、出十法界,往生西方世界,去作佛、作菩萨,那才是真正的慈济功德。

  问:师父这一番开示,可以说指出一条非常正确的,慈善救济事业的一个最圆满的方向,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常常必须把这个话记在心里。再接著要请教法师,目前社会上很流行打坐,而且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打坐的团体。那么这一种打坐,单纯的打坐,能不能了生死、出三界?

  师父:禅坐,这个风气在现在很流行。我在美国参观了两个禅坐中心。这些禅坐中心,大多数都是日本的法师在美国建立的,也相当有历史了。老和尚过世之后,就由他的弟子来主持。而这些弟子多半都是美国人。我去参观两个中心,都是美国的法师在主持的。他们是从日本的老法师学的。很流行、很普遍,在美国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好多个禅学中心。这个范围虽然不很大,规矩很严,非常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这里面有一个道理,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很重,工作紧张,能有一个时间让他静坐下来,身心放开,松弛一下,对他的确有好处,所以他们很喜欢到禅坐中心去坐坐。但是他们并没有想到了生死、出三界,他的目标不在此地,目标只是暂时能够把身心放松,他这个利益是立刻就得到了。

  那么我参观的这个禅坐中心,的确是有它的特色。大概都是预先报名,他们的人数是固定的,不是随便可以进去参加的。进入禅堂,就像中国古老的禅堂规矩一样,规矩很严格,决定禁止说话。像我们佛七当中,止语。要身心一切放下,让你整个轻松,在这里面静坐,不跟任何人打招呼。如果你有妄想了,这个禅堂里面的堂主,我们中国人叫堂主,就是照顾大众的,能看得出来。从你的坐、姿势,跟你的表情,能看得出来,你有妄想。有妄想怎么样呢?香板打。他坐的时候都是面壁,堂主是在你后面经行,他在那边散步,看到的时候,香板打下去。所以我们常常听到打香板,声音很大。一句话都不说。这是一个昏沉,打香板。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坐在那里打瞌睡了,香板供养。里面不讲开示,也不讲经,所以深受这些现代美国人士欢迎。真正得到轻松,得到安静,消除他的紧张,消除他的疲劳,他能收到立即的效果。所以禅中心在美国各个都市是很流行的。与了生死、出三界不相干,他们本身也没有想到这些问题。

  问:法师这样的开示,这是告诉大家,打坐本身是对身心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说只是单纯的打坐,而不是用功在法门上,那么恐怕跟了生死、出三界,就完全两回事。再接著请教法师,禅坐跟禅定,这两个名词意义相不相同?还有就是说,禅定或者是禅坐能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师父:你问的是静坐与参禅。你所讲的禅坐应当是静坐,与禅还不相干。一般宗门里面的参禅、打坐,它的性质不一样。刚才讲了,这个静坐,实在讲我在美国看到很多禅学中心,他们是属于静坐,不是用参究的功夫。如果用参究的功夫,那他有境界,他所获得的利益,决定不止是眼前消除他的压力,不止在此地。因为参禅的原则就是《金刚经》上的两句开示:“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所说的禅定,就是用这两句经文。他讲:“外不著相是禅,内不动心是定。”这两句话

  说得比较清楚一点,比较白一点。《金刚经》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所以六祖…

《种善因得善果 (第十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